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淇卫名人 - 新华社:用50年时光钻研一件事

新华社:用50年时光钻研一件事
——记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作者:于文静  加入时间:2014-5-22 9:39:35

 2014-05-22 00:45:42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玉米育种专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原院长程相文今年77岁了,他常说自己不聪明,用50年的时光,在一个单位,只干了玉米育种一件事。

然而,这一件事,却很不平凡。他先后选育出12个国家和省审定品种,其中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

  

“种子加速度”

 

熟悉程相文的人都说,他这辈子没啥爱好,就爱钻玉米地。

1963年,中牟农校大专毕业的程相文,被分配到浚县农业局原种场。当时,玉米亩产仅百十斤,在钜桥镇邢庄村,乡亲们手捧着干瘪的玉米粒问他,能不能想个法子一亩地多打几十斤,黄窝窝头也得叫娃们吃饱啊。

“一辈子忘不了当时老百姓期待的眼神。”程相文说。从此,他把玉米育种作为突破口,一干就是50年。冬天南飞,春天北飞,和全国其他南繁人一样,程相文有一个“候鸟”的绰号。1964年秋,为繁育一个新品种,程相文扛着50斤玉米种子,踏上海南育种之路。

早期南繁育种极其艰苦。没有椰风海韵的诗情画意,只有满眼荒凉。程相文被蛇咬过,收工回来经常腿上钻着蚂蟥;没有自来水和电,每天砍柴做饭;时常发生的台风可能带来毁灭性破坏,甚至有生命危险。

烈日增加了育种的艰辛。授粉是育种的关键环节。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小时,授粉要在10时到16时进行。这时的三亚地表温度40多摄氏度,程相文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授粉、套袋、挂牌。有一次,他因为胃穿孔晕倒在地里。

对此,老程却很淡然:“老百姓多打了粮食,增加了收入,我比什么都高兴。”他还记得农民用他第一年从海南带回的玉米杂交种子,亩产从百余斤提高到700多斤。

选育出一个省级区域品种,通常需要10至12年,育出一个“国字号”品种需要约15年。程相文利用海南充足的光热条件,加快选育速度,50年间繁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被育种界誉为“种子加速度”。

 

一粒种子播天下

富了农民千万家

 

在和玉米打交道的半个世纪里,老程不是没有机会走出玉米地。

上世纪80年代,浚县人民政府换届,组织上欲安排程相文任副县长,省、市科研单位也调他去任职,他都婉拒了:“我喜爱育种事业,我更愿意在育种岗位上干一辈子。”

因为玉米,老程失去了很多。父母去世,他没能送终;女儿生病,他不在身边,导致女儿落下“小儿麻痹”,终生残疾;妻子病危,他在甘肃制种,没能见妻子最后一面……

因为玉米,老程也收获了很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育种奇迹。在他的带领下,鹤壁市农科院从“一枚公章、一间房、三个人”,发展到拥有资产上千万元,集科研、繁育、生产、经营、农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增加到近百人。

如今,老程成了农民的福星。在他的指导下,农民改变了许多种田方法,玉米籽粒饱满,亩增产约百斤。

“程院长是俺们的大恩人。”邢庄村村民邢玉良激动地说,“一粒种子播天下,富了农民千万家”,这是他们送给程院长锦旗上的话,更是他们的心里话。

 

年逾古稀 壮心不已

 

多年来,很多人劝老程退休,用自己的成果和技术单干,多挣钱。可他说:“我天天干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我一天也离不开玉米。”

在他的带领下,鹤壁市农科院团队在2005至2010年间,5次创造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100亩夏玉米高产攻关田、1万亩夏玉米高产示范方的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浚单20”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率先突破同面积单产超850公斤,与上季小麦一年两熟合计平均亩产1548.8公斤,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

程相文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有一个愿望:“希望在祖国大地上播种的都是中国育种家选育的品种。”

年逾古稀,壮心不已。站在玉米试验田里,望着列兵般整齐的玉米方阵”,老程说,今后,他和团队会把重点放在选育高产、抗倒伏、易机收的玉米品种上面,采用生物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式,争取有生之年再多培育几个好品种。



 
     
新华社:用50年时光钻研一件事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