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艺作品 - 说《淇竹》

说《淇竹》
 


作者:陈绍国  加入时间:2014-3-1 11:13:16

近日,“淇河文化研究”网载登了我的摄影作品《淇竹》。这幅照片拍摄于鹤壁市湿地公园淇河东岸的“淇林小镇”。

淇河流域的竹子自古就很出名。据专家考证,现在我国南方盛产的竹子,最早源于淇河流域。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涉及竹的诗篇就有多首,分别是:《国风·卫风·淇奥》、《国风·卫风·竹竿》、《国风·秦风·小戎》、《小雅·斯干》等。特别是专门写竹的《淇奥》,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等生动诗句,描写了淇河两岸的美丽风光。清康熙九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现在北京颐和园内一片竹林的简介上,也写着:“原产于淇河流域。”

鹤壁市新区淇河边上,具有数千年历史、保存至今的“淇水关”(高村)东城楼门额上,一直镌刻着四个大字:“淇澳绿竹”。

竹子,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鹤壁市淇水诗苑内诗碑上录得一首古诗所言:“自古君子偏爱竹······”竹子的形状在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植物中独树一帜,它不像其它树木等植物,躯干是实心的,竹子是空心的,而且分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赞美它正直、虚心、高洁(节)。

竹子全身都是宝。竹笋可以食用;竹杆,可以制作成筐、篮、箕、凳、椅等等家具和生活用品;特别是用竹子制作成的筷子,至古以来就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竹子,我不由想起很多年前,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一个单口相声,说得是用竹子作对联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说古时候,有一个穷秀才,有一年春节,他父亲让他撰写一幅对联贴门上。他走出家门,看到对面是一个大财主家的后花园,砖墙上显露出一片竹子,马上产生了灵感,回屋便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自家门上,对联曰:“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对联刚贴上不久,正巧前院主人从他门前经过,看到穷秀才撰写的这幅对联很是不悦,心想,我大财主都不敢说“家藏万卷书”,你个穷秀才竟然敢说“家藏万卷书。”但是,又不便明说。大财主回到家里,马上吩咐家人将竹子砍去上半截,隔墙丢于墙外。心里话:我让你在墙外边看不到竹子,你那幅对联自己就改了。穷秀才看到财主家大过年将好好的竹子砍了半截丢于墙外,明白是冲他撰写的对联来的,穷秀才也来了劲,回到屋里又写了“长”、“短”两个字,分别贴在大门对联的下边,原来的对联就成了“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差人看了后,气更大了,心里话:我家的竹子短了,你家的藏书倒多了。马上又吩咐家人将后花园里的竹子全部砍了丢出墙外。穷秀才见状回到屋里,又写了“有”、“无”两个字,分别贴在大门对联的下边,原来的对联就成了“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陈绍国,鹤壁市鹤煤集团公司老干部处原党委书记,鹤壁市淇水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鹤壁市作家协会顾问,鹤壁市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鹤壁市殷商文化淇水关研究会副会长。

                                                                                                    201431


 

 
     
说《淇竹》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