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评论探讨 - 鹤壁民俗专家:把民俗文化中的时代精神传承下去

鹤壁民俗专家:把民俗文化中的时代精神传承下去
 


作者:原鲲鹏  加入时间:2014-2-19 17:34:30

2月17日,河南日报刊发了题为《相比申遗,传承春节的文化精髓更重要》一文,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这个话题正是出自在我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该话题在引起各大媒体关注和读者共鸣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应该如何传承春节文化的精髓?2月18日,记者采访了我市两位民俗专家。

每个人都是春节文化的传承者

“春节在农耕文明中产生,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生活需求等方面在不断变化,这都促使过春节方式的改变。”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燕昭安对记者说,“现在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春节仅仅意味着一年中最难得的假期,传统习俗看起来不再那么重要,这种观念可要不得!诸如扫尘、拜年、祈福、祭祖等中国农历年的传统项目都是春节文化的精髓,这些精髓是约定俗成的,每个人都是传承者。”

“对于现在的孩子和青年来说,吃穿已不是他们过节最主要的期盼,可怎样使春节文化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呢?比如办年货,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计划和购买过春节所需的衣服、食品等,这样既能让孩子对过节产生期盼,又能感受到春节即将到来的气氛。在购买东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的消费支配能力。”燕昭安说,“再比如拜年,自古以来春节就有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传统,但如今大部分城市里磕头已简化成了一句问候。事实上,拜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种孝敬仪式,长辈在其中得到了很多天伦之乐,而晚辈们也能在磕头拜年中学会孝敬老人。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改变的只是过节的方式,而关键在于要通过各种途径传承春节文化的精髓。”

民俗文化节表现出了乐、敬、和、文、实、新的时代精神

“我市连续举办的6届民俗文化节,充分挖掘、研讨、丰富、提升了以浚县古庙会为代表的春节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节上表现出来的乐、敬、和、文、实、新的时代精神,正在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着不竭动力,更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春节文化精髓。”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殿民说。

“民俗文化节镶嵌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始终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正是凭着奋发有为的志气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克难攻坚,我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王殿民说。

“民俗文化节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大伾山和浮丘山,这是两座儒释道杂陈的文化名山。庙会最初是由人们上山进香、朝圣拜佛演变而来,虔诚和敬仰是庙会的基本精神元素。进入新世纪,鹤壁人民把对神灵的敬仰逐步转移到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规律的遵从,例如,淇河仍然保持着没有被污染的风貌。”王殿民说。

“在民俗文化节上,处处洋溢着和谐,时时弥漫着和顺。民俗文化节以豫北城乡人群为主,辐射到山东、河北等地,这种开放兼容的文化交流,培养出鹤壁人兼容并蓄、和谐开放的胸怀气度。同时,‘和文化’正伴随着民俗文化节融入寻常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王殿民说。

“‘民俗’是表现形式,‘文化’是灵魂根脉。鹤壁虽然是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但鹤城大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供了优质资源。”王殿民说,“朴实、厚道是鹤壁人的共性,这个共性有着一定的庙会背景。带着对儒释道的敬畏,参拜之后的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提升,质朴实在的道德观念更加巩固,这种优良品质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便是诚实为人、踏实做事。”

“保留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创新发展才具有现实意义。在民俗文化节上处处可以看到,工艺产品加入现代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戏剧艺术广泛吸收其他戏剧门类的精华得以发展提升,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技术变得更加完善。民俗文化节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创造力,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运用大手笔,采取大动作,展开大思路,谋求大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传承春节文化精髓的具体表现。”王殿民说。(鹤壁日报记者 原昆鹏)



 
     
鹤壁民俗专家:把民俗文化中的时代精神传承下去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