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就绍国友撰写的《朝歌文化是鹤壁市的魂和根》一文,同意了姚慧明老师的意见,讲了不到几十个字的评论。没想到收到绍国友写给我和姚老师洋洋几千字的来信。倒有点“摆开阵势,笔伐的感觉”。常言说:“话不说不明”。值此,我想就绍国友的信,回答几个主要问题。
(回答方式:“绍国说”,“我说”)
1、绍国说:“鹤壁市经过考古证明,虽然有仰韶文化等悠久历史时期的文物,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文化。”
我说:“你把鹤壁市与鹤壁集弄混啦。鹤壁市是个整体,是个大概念(含三区两县、一个经济开发区)。经考古证明,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她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我不明白,怎么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
2、绍国说:“鹤壁市是3000年前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君王的都城,而商纣王创造了商朝500年最大的辉煌,商纣王的朝歌时期,集商朝500年历史文化之大成,最能代表商朝历史文化。商朝的国都朝歌城在今天的鹤壁市,因此,我说“朝歌文化是鹤壁市的魂和根”。
我说:“商朝是个国家(大概念),朝歌是商朝末期的都城(小概念)。如果说“殷商文化是鹤壁市的魂和根”还可以;反过来说“朝歌文化是鹤壁市的魂和根”就不妥。譬如说,中国的首都在北京,能说北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魂和根吗?
3、绍国说:“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在纣王执政之前,历来对奴隶的处理是很残酷的。祭示天地要杀奴隶,祭示祖先要杀奴隶,奴隶主死亡要用奴隶殉葬,建筑宫殿家庙也要用奴隶奠基,奴隶可以任意宰杀和活埋。但是到了纣王时期,纣王不让再杀害奴隶和战俘,而是让奴隶和俘虏从事生产劳动,这不仅是纣王一大功德,而且是创造了德政仁政文化。商纣王把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传播到东南沿海地区,为中华文明大普及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纣王在位52年中,他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积极推广种地使用耕牛,改变了刀耕火种旧的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商纣王还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使国家空前的富有强盛,商纣王创造了商朝最为辉煌的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商纣王不迷信神和鬼,不信巫术,这在3000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对后人破除迷信影响很大,可以说他是中国唯物主义者的先驱,同时他也创造了唯物主义文化。”
我说:“你以上说这些,是商帝辛之功,我都同意。表面看起来,你是为商帝辛唱赞歌的,翻案的。我所不同意的是:你一口一个纣王,两口一个纣王。这个“纣王”是周朝贬低商帝辛的意思,是骂人的话。我不明白,你是歌颂商帝辛呢?还是骂商帝辛?”
4、绍国说:“我认为古朝歌城的遗址在鹤壁市“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
(详见《淇水论坛》2012年第3期和《中州文艺》2013年第1期,我撰写的《商都朝歌城遗址新探》)。”
我说:“你说的太死,太肯定。且不说,你的依据是你自己写的文章。再说考古是需要证据的——文字和文物。既便是3000年前没有砖瓦,也要有当时的文物和土壤分析以及文字记载吻合才行。不能因为什么都没有,就拍拍脑门,说死“古朝歌城的遗址在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如果按你说的,文物部门发掘了,没有怎么办?不行的。文物考古是门科学,是需要反复的科学论证才行。
5、绍国说:“辛庄墓地与古朝歌城的距离是合理的。”
我说:“不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辛庄墓地与古朝歌城的距离怎么是合理的?就说商帝辛在鹿台投火自尽,死在鹿台。你就敢肯定他埋在两公里外的辛庄墓地?明朝的十三个皇帝死在北京,但却埋在300里地以外的十三陵。况且刘庄、辛村已经挖掘过了,也没公布商帝辛埋在那里。几朝历史记载说商帝辛埋在淇县西岗乡河口村淇河西岸。再换个地方,不是说不可能,问题得有证据。这跟秦始皇是不是他爹的亲儿子没有多大关系。
最后说几句:
你我我们过去,都是搞行政工作的。工作之余,也喜欢舞墨弄文;退休后,半路出家研究点历史文化。在文物考古专家、学者面前,我们确确实实是小学生。活到老,学到老。不求功名和当什么家,只求为弘扬鹤壁文化及淇河文化做点微薄的工作。在编著《淇河古诗三百首》时,我和姚慧明老师共过事,了解他,办事严谨,求真务实,颇有文字功底,实实在在是我们学习的老师,值得我们尊重。有问题不怕,见面切磋。不要动不动就写几千字的信,吓了我们一身冷汗。
共勉,握手。
郭长敏
2014.2.12
相关链接:
1. 陈绍国:朝歌文化是鹤壁市的魂和根 2.陈绍国:给郭长敏、姚慧明
二位老师关于朝歌文化的信 3. 陈绍国:纣都朝歌城遗址新探
4.给陈绍国书记的回复
陈绍国,鹤壁市淇水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鹤煤集团老干部处原党委书记,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顾问,鹤壁市古朝歌文化研究会会长。著有文集《蓦然回首》,主编有《新区颂》、《淇水诗选》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