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史资料 - “纣都朝歌说”的嬗变(6)

“纣都朝歌说”的嬗变(6)
 


作者:鄗hào上黍  加入时间:2014-12-25 9:40:14

(2009-06-24 17:22:11)
四、朝歌名源

    关于朝歌名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以郦道元为代表的主流观点。《水经·淇水注》:“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明显受到了“纣乐说”的影响。前文已经论证,所谓的“新声”“靡靡之乐”是郑卫俗乐,本与帝辛无关;朝歌地名在汉代与纣乐联系在了一起,受到了殷王司马卬定都朝歌邑的强烈影响。

    尽管地名“朝歌”中有“歌”字,其含义却让人感到不解。汉人王充早在《论衡·道虚篇》中便发出了疑问:“邑名朝歌,可谓民朝起者歌乎?”《史记·乐书》中,司马迁根据舜的“南风”[1] 与帝辛“北鄙”作为对比写了出来[2] 。为了达到对比效果,司马迁对于“朝歌北鄙”给出了很牵强附会的解释。“北者败也,鄙者陋也”尚可理解,“朝歌者,不时也”则让人不能理解,亦不知有何根据。尽管如此,由于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对朝歌地名的解释,后世多传承了这个说法[3] 。

    第二,孙星衍在《论衡校释》中提出朝歌得名与帝辛无关的观点:“《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纣乐也。”

    《山海经》有两座名称相同的“朝歌之山”。《中次十一经》:“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这座山并不在淇县。毕沅曰:“山在今泌(沁?——本网站)阳县西北。”《水经·潕水注》亦有与之对应的记载:“水出潕阴县西北扶予山,东过其县南,《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经》书扶予者,其山之异名乎?”

    《中次五经》也存在一座“朝歌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这一处记载十分简略,并不能确定位于淇县境内。即便此山确在淇县境内,春秋时人们据此命名朝歌邑,也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朝歌之山”得名须早于公元前660年。然而,《山海经》的成书年代目前尚有争议,成书后又经过了一些散佚和篡改,愈发难以探究其原本。我们现在已经难以对这条记载的写作年代进行确证。因此,城因山得名的观点缺乏足够证据来支持。

    第三,针对《山海经·中次五经》的“朝歌之山”,毕沅曰:“山疑在今河南淇县古朝歌地也。朝歌或当读如淖滒,以地多水名之,非始自纣也。”也就是说,“朝歌”乃“淖滒”演化而来[4] 。

    “淖滒”指的是湖沼众多的地理状况。先秦时期,华北平原的湖沼十分发育,分布很广,可以说是星罗棋布[5] ,位于华北平原中的卫国国境内湖沼众多。关于这一点,文献中有大量记载[6] 。这些湖沼到了中古时期还有大量存在[7] 。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朝歌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很可能得名于此。

结语

    春秋以前,朝歌所在地被称为“妹”。商末时,“妹”是一个繁荣的地区,却不是都城。管蔡之乱后,卫康叔被封在了这个地方。公元前660年受狄人侵扰,卫国首都迁离此地,“旧卫”归晋。“朝歌”地名始于公元前七世纪后期晋国朝歌邑,当为“淖滒”演化而来,指的是湖沼众多的地理状况。卫国音乐是“礼崩乐坏”时俗乐的主要代表,被斥为靡靡之乐,亡国之音。《韩非子·十过》把卫国音乐与帝辛联系到了一起。楚汉之际殷王司马卬定都朝歌邑,强化了朝歌与帝辛的联系。从汉代开始,纣乐与朝歌联系在了一起,“纣都朝歌”的说法也已经朦胧出现,但还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次出现“纣都朝歌”的文字记载,后世均沿袭了这一说法。《史记》的《索隐》、《集解》、《正义》的引用和通俗小说《封神演义》在市井之间的广泛流传,使“纣都朝歌”的说法几乎到了众人皆知的地步。

 (原载于《安阳甲骨学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
--------------------------------------------------------------------------------

[1] 《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2] 《史记·乐书》:“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驩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3] 如《史记·邹阳传·集解》晋灼注曰:“朝歌者,不时也。”

[4] 《说文解字》:“淖,泥也。”《左传》:“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杜注曰:“淖,泥也。”《仓颉篇》:“淖,深泥也。”《字林》:“濡甚曰淖。”《说文解字》:“滒,多汁也。”《淮南子·原道训》:“甚淖而滒。”高诱注:“滒亦淖也”。

[5] 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五辑,1987年。

[6] 例如:⑴荧泽。《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竹书纪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⑵豚泽。《左传·定公六年》:“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卫侯怒,使弥子瑕追之。”⑶阿泽。《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阿泽,鄄人执之。”《后汉书·郡国三》:“襄十四年孙林父败卫侯于阿泽,杜预曰县西南大泽。”⑷澶渊。《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六月,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左传·襄公三十年》:“冬十月,叔孙豹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⑸鄟泽。《左传·定公八年》:“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说苑》:“赵简子使成何、涉他与卫灵公盟于鄟泽。”以上湖沼名称由于涉及历史事件而留存在了下来,必然还有更多数量的湖沼没有机会留名史册。

[7] 《水经·淇水注》:“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
 


 
     
“纣都朝歌说”的嬗变(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