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史资料 - “纣都朝歌说”的嬗变(4)

“纣都朝歌说”的嬗变(4)
 


作者:鄗hào上黍  加入时间:2014-12-25 9:35:17

(2009-06-24 17:19:47)

 三、朝歌不是纣都

“纣都朝歌”的说法是卫国音乐、帝辛事迹与朝歌地名三者逐步结合的产物。这个说法至少在汉代已经朦胧出现,但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仅用“河、淇间故商墟”“河内殷虚”之类的模糊字眼一带而过。《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很关键地指出了“河、淇间”的地理位置,却没有明确指出“朝歌”地名。《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河内殷虚,更属于晋。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也暗示“朝歌”本是“殷之旧都”。

上述关于康叔封地的记载均来源于《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杜预注曰:“殷墟,朝歌也。”与杜预同时期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最早明确的出现“纣都朝歌”的说法[1]。《帝王世纪》中“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的内容被唐代李泰编辑的《括地志》传承。后来,《括地志》里的“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又被唐代张守节撰《史记·正义》时引用。由于《帝王世纪》和《括地志》已经亡佚,我们仅能根据《史记·正义》的引用推知“纣都朝歌”的说法始见于《帝王世纪》。也就是说,晋代人传承了前人的观点,并明确的记载了下来。

此说一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广泛接受[2]。《史记》的《索隐》、《集解》、《正义》中出现“朝歌”15[3],这些注解为“纣都朝歌说”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也传承了这一观点[4],并通过通俗小说的形式广泛流传,使“纣都朝歌”的观念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了普及。直到现代,范文澜[5]、郭沫若[6]、翦伯赞[7]、白寿彝[8]等在撰写通史时也传承了这一说法。

尽管“纣都朝歌说”一度成为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洹水南”的安阳殷墟[9]与“河、淇间故商墟”在帝乙帝辛都城问题[10]上始终存在争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条更是总结性的提出商代后期直至灭亡,首都一直在安阳。这些说法与《帝王世纪》等提出的“(帝乙)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的说法截然相反。

唐宋以降,受到“河亶甲居相安阳说”[11]的影响,安阳殷墟通常被认为是商代中期的都城“相”之所在,加之《史记·殷本纪》对商代后期都城的模糊记载[12],“河、淇间故商墟”的“朝歌”被更广泛的认为是“晚商都邑”。

 

(未完,接下篇日志)

 
 


 [1]《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2] 北魏郦道元《水经·淇水注》:“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纣都在《禹贡》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郡国一》:“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南有宁乡。”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殷虚,汲郡朝歌县也。”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上》:“朝歌纣所都。”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图志》:“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五代后晋官修《旧唐书·地理二》:“卫,汉朝歌县。纣所都朝歌城,在今县西。”宋朱熹《诗集传》:“朝歌故城在今卫县西二十二里,所谓殷墟。”元刘应李《大元混一方舆揽胜》:“朝歌故城在卫县,即纣之所都。”

 [3]《正义》引《括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殷本纪》)《集解》如淳曰:“新序云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瓒曰:“鹿台,台名,今在朝歌城中。”(《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沙丘台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元注《水经》云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括地志》又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周本纪》)《正义》谓至朝歌。(《周本纪》)《集解》徐广曰:“皇甫谧云作石旘于北方。”《索隐》:“石”下无字,则不成文,意亦无所见,必是本脱。皇甫谧尚得其说。徐虽引之,而竟不云是脱何字,专质之甚也。《正义》:为,于伪反。刘伯庄云:“霍太山,纣都之北也。霍太山在晋州霍邑县。”按:在卫州朝歌之西方也。(《秦本纪》)《集解》徐广曰:“二世三年七月也。”骃案: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墟,故殷都也”。瓒曰“洹水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则此殷虚非朝歌也。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曰‘殷虚南去邺三十里’。是旧殷虚,然则朝歌非盘庚所迁者”。(《项羽本纪》)《正义》以商帝盘庚国殷中之地,改商为殷,在相州安阳县,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百三十六里,故号殷王,都朝歌。(《高祖本纪》)《正义》说五事既竟,而迟久之意未周,故更广其象成之事。非答前五事,故云“且夫”也。始而北出者,谓奏乐象武王观兵孟津之时也。王居镐在南,纣居朝歌在河北,故樭者南来,持楯向北,尚象之也。(《乐书》)《索隐》谯周曰:“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齐太公世家》)《索隐》:孟门山在朝歌东北。太行山在河内温县西。(《齐太公世家》)《正义》:卫州即牧野之地,东北去朝歌七十三里。(《鲁周公世家》)《集解》徐广曰:“朝歌有宁乡。”(《魏世家》)《索隐》刘氏按:纣都朝歌,今孟山在其西。(《孙子吴起列传》)《集解》晋灼曰:“朝歌者,不时也。”《正义》:朝歌,今卫州县也。(《鲁仲连邹阳列传》)

 [4] 《封神演义》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就写道:“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

 [5] “(文王)对纣都朝歌,取进逼的形式”,“周兵正月底出发,二月底攻入朝歌灭商。”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49年。

 [6] “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灭亡的二百七十三年的时间里,除商纣有时居于朝歌外,现在的安阳小屯是商代的都城”,“周师除了潼关,渡过孟津,向纣都朝歌进发……周师顺利进占朝歌,商纣兵败自杀。”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

 [7] “(武王的军队)不久即进据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北),这时商王纣发兵仓惶应战。”翦伯赞主编:《中国是纲要》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

 [8] “文王晚年,周的势力发展到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西部,对商都朝歌形成了进逼的压力”,“武王的队伍顺利前进,在距离纣都朝歌西南的牧野誓师……周军很快就攻进了朝歌。”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9]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水经·洹水注》:“洹水出山,东径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

 [10] 《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纪年》曰: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纪年》曰:帝辛受居殷。”

 [11]  唐杜佑《通典》卷178相州条:“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魏于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引《类要》:“安阳县本殷墟,所谓北蒙者;亶甲城在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宋罗沁《路史·国名记丁》:“今相州有畿城、商亭。河亶甲故城在安阳西北五里,亶甲冢在城外西北隅,洹水南岸。”宋吕大临《考古图》:“乙鼎,得于邺郡亶甲城,足迹罍得于邺,闻此器在洹水之滨亶甲墓旁得之。”元葛逻禄乃贤《河朔访古图》:“安阳县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冢一区,世传河亶甲所葬之所也。”明崔铣《邺乘》:“今府城外西北有开元寺,寺后有亶甲冢,冢在洹水南岸。有故城,称畿城,一曰亶甲城,周围四十步,高一丈五。又有地曰商亭,《城冢记》曰‘亶甲所居’。”明成化《河南总志》:“河亶甲城,一名畿城,在安阳县西北洪河里,昔河亶甲自嚣徙居相即此。内有商亭,河亶甲所居。”清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相城,在府西。《帝王世纪》‘河亶甲居相’,今城西北五里洹河南岸有河亶甲城,一名畿城,即相城矣。”

 [12] 《殷本纪》中关于商代后期都城的记录有2条。“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两处记载均用“河北”“河南”这样的模糊字眼,言武乙徙河北,更不知出自何处,且与《史记·三代世表》“帝庚丁,廩辛弟。殷徙河北”的记载相冲突。


 
 
     
“纣都朝歌说”的嬗变(4)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