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评论探讨 - 中华网:【转】关于公祭鼎铭文中的“永矢弗谖”

中华网:【转】关于公祭鼎铭文中的“永矢弗谖”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4-12-15 15:39:20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的“永矢弗谖”,语出《诗经·国风·卫风·考盘》,原文为:

  考盘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我翻译的大意今歌为:

  人生感言

  纵情山涧高声唱,山峻心宽曲远回。独卧自言清醒语,矢志不移梦魂归。

  放歌丘顶高声唱,天地无私爱世间。独卧唱歌无限乐,矢志不移莫食言。

  放歌原野高声唱,万水千山任畅游。独卧梦魂飘远去,矢志不移记心头。

  其中的“谖”解作“忘记”“忘却”“遗忘”,“永矢弗谖”解作“永不忘记”,简单而言是可以的。“谖”的意思有:欺,诈,欺诈,欺骗;忘记,忘却,遗忘。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中也有“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国风·卫风·伯兮》中也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我在《诗经大意今歌》中分别翻译成了“竹青君子生淇奥,千古歌功颂万年”和“何处灵仙解感伤,忘忧草长北屋旁”。谖草又名萱草,俗名黄花菜、金针菜,古人以为可使人忘忧,故又名忘忧草。嵇康《养生论》中有“合叹蠲忿,萱草忘忧”。因而“谖”也应该有“忘忧”的意思。 

  记得战国时期所谓的四公子之一田文,他有一门客名叫冯谖。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多与本人的性格、行为、为人处事等相关。我们来看一下冯谖的所为:

  冯谖替田文收缴欠债曾烧毁过契据,令田文十分恼怒,后经冯谖解说,田文以冯谖有眼光而拍手道谢。田文被罢官后,数千门客鸟兽而散,只有冯谖未离去。冯谖奔波于秦国与齐国之间,搞两面三刀,耍阴谋诡计,终使田文官复原职。田文复职,门客纷纷返回,田文欲要羞辱那些门客,冯谖婉转解劝,讲出一番道理。冯谖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宾客再次归心,不可平白截断他们奔向自己的通路。于是,田文继续好客。

  由此可以推知,“谖”应该还有“变通”“转换(目标)”“耍手腕”“不始终如一”“婉转”等意思。因而,将“永矢弗谖”简单解作“永不忘记”就有些太狭隘了。应当将公祭鼎铭文中的“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作为一个整句理解。我个人理解的意思是:牢记历史血泪,维护世界和平,期盼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位卑未敢忘忧国”,目标始终如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矢志不移,勇往直前。

  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附:信函往来

  先生既称

  其中的“谖”解作“忘记”“忘却”“遗忘”,“永矢弗谖”解作“永不忘记”,简单而言是可以的。

  又称

  将“永矢弗谖”简单解作“永不忘记”就有些太狭隘了。

  让人有莫能所从的感觉。能不能只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先生解了“冯谖”,再请解一解《卫风·淇奥》中的“谖”。以求完备。

  静候了。

  以上想发在秋雨先生的博文上作回复,怎奈格式不符,就将这几句作为回信,再请姚先生转告秋雨老师。

 

老师:

  您好!

  将学生个人浅陋认识写成如下几句,请老师代为转呈:

  “永矢弗谖”的解释肯定是唯一的,但中华文字的表述却不可能唯一,且存在简单(狭义)与深层(广义)之分,深层的内容一般会包含简单的内容。

  《诗经》诗歌用的是赋、比、兴艺术笔法,这篇铭文属此类,深层意思隐在赋、比、兴之中。

  “永矢弗谖”的意思简单地说是“永不忘记”,深层地说“永不忘记”是远远不够的。这篇“诗经体”铭文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会如此简单,而应该有“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位卑未敢忘忧国”“永不恃强凌弱”“永不称霸世界”“持之以恒”“矢志不移”之类的深层含义在其中。简单与深层的解释并不矛盾,只是后者包含了前者。需要每一位读者深思领悟,细嚼遐想,这也是中华古体文章之魅力所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的“谖”,当有“遗忘”“不追思”“不缅怀”“不悼念”“不凭吊”等。《淇奥》这首诗以淇竹比兴,歌颂的是卫国第十一代国君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期间能自律修德,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堪称卫国一代明君,自《淇奥》之后历代中华诗人都在慎思追远,怀念卫武公。“匪”通假“斐”说的是淇竹的文采用淇竹比卫武公,开中华竹文化之先河所以我将“终不可谖兮”的大意译成了“千古歌功颂万年”。

  以上浅陋认识不一定正确,还请老师批评!

            秋雨                  2014-12-16

        秋雨老师2014年12月16日 13:27:33的回复:

    古文,尤其是古体诗词,带着一种朦胧美,隐含着只能体味不能言传的内容,如果非要变成今天高像素的清晰画面,几乎是办不到的,甚或会破坏了美感和原有的内含。古体诗词如果都非要换作今日白话,也许会成为一杯白开水。 
    经典数字是清晰的,没有发毛和模糊的边界,从事物中抽象而出,是人为而成的结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万千事物并不一定都有清晰的边界,多有过渡带,有一个渐变的时空。因而发展出来“模糊数字”“模糊数学”“或然理论”等。其实,某些汉字符号也具有“模糊数字”的模糊性质。 
    从附言看,仍在求索中。附言如下:以上主要是秋雨老师的文章。对“矢”和"谖“做了深入的探讨。我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有确切的解释,而不是似是似不是地也许大概。 
有关心的,不妨赐教。




 
     
中华网:【转】关于公祭鼎铭文中的“永矢弗谖”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