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商朝歌城遗址探秘
王俊智 陈绍国
晚商时期殷纣王帝辛的朝歌城在哪里?
透露晚商纣都所在地最早的史书,见于著于战国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载曰: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后来的西汉司马迁著书《史记》也采用了这句话。那么,“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翻译过来就是:殷纣王加大加重全国各地的赋税,使全国的钱财都集中在了鹿台这个地方,同时又使全国的粮食都集中在了钜桥这个地方。《竹书纪年》在这里,向世人点明了晚商纣都就在沿淇钜桥、鹿台一带地方。
当然,人们通常译为“加重赋税以充实鹿台的钱库,充盈钜桥的粮库”这句话也可以。因为殷纣王的首都里就有钱库和粮库。3000年前,将国家的金库和粮库建设在国都内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纣都而偏重于钱库和粮库了,以至于多少年来,纣都研究误入歧途口仗不断。
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现在广泛存在有自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以及商朝以来,历朝历代遗留的建筑遗迹、生活用具、钱币、武器等等。在鹿台遗址,庄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砾随处可见,这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25日将鹿台遗址确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司马迁《史记》记载说商墟在“河、淇之间”。古《浚县志》也明确说古朝歌城在“淇县东北”。《浚县志》载:“商墟,即古朝歌城,在今浚县西南,淇县东北。淇水径其西,河水径其东,是为河、淇之间……”(《嘉庆·浚县志》卷十二277页)这里的“河”是“黄河”,黄河以前从浚县城东面流过,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古朝歌城中心地带),在今淇县东北,也在“河、淇之间”,而其它“朝歌”不在“河、淇之间”。
“殷墟”从广意讲就是殷商王朝国都的废墟。商朝经17世31王496年(《百科全书》798页),曾经多次迁都,从汤鹿台遗址古残碑拓片
到盘庚就经过5次迁都(《史记》:“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
故居,乃五迁……”)武乙即位后,殷商都城再次由亳迁都到黄河以 北(《史记》:“武乙立。殷复去亳,徒河北。”)现在大家都知道安阳市是殷墟,郑州市也是“殷墟”之一。
朝歌城是商代最后一个国王殷纣王的国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历来在改朝时,前朝的宫殿往往都毁于战火,而且,3000年多前建筑还没有砖瓦,“唐砖汉瓦”还是以后的事,故遗址很难确定。象2000多年前的秦国阿房宫至今没有确定其遗址一样,3000多年前殷纣王的国都朝歌城遗址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仍然无确切的依据和定论。
古朝歌城遗址在哪里呢?我们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的学习和研究,并且多次到现在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及周边地区考察后认为,现在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就是商朝纣王的国都朝歌城遗址的一部分。实际上,古朝歌城遗址就在鹤壁市新区南边沿淇的钜桥、鹿台遗址一带。
钜桥、鹿台遗址一带多少年来一直呈现着朝歌城轮廓。《汉书.地理志》载:“朝歌,纣所都。”《水经注·淇水》道:“朝歌城……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朝歌城是商代殷纣王的国都,已是共识。
鹿台遗址,现在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新城区南约3公里处。鹿台遗址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是当年朝歌城的中心地段。千古淇河从鹿台遗址(朝歌城)的西边和南边流过。3000多年的历史风雨,几乎把商朝国都朝歌城的遗迹扫荡殆尽,但是,不少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地名和村名,以及该地村民祖先的代代口口相传,却记录和传递了朝歌古城的不少信息。
正因为村名和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鹿台遗址及周围的村庄名字,显示出了当年朝歌城的布局。
鹿台遗址的北边曾经有护城河,现在在河边有个村叫北郭庄,这是因为其所在地曾经是朝歌城的北城门即北城郭而得名。鹿台遗址的东边是白寺山,白寺山的北边是象山,南边是同山,是一道天然屏障。
鹿台遗址西边淇河西岸边的村叫西高村,以前叫“淇水关”或“高村桥”。西高村人至今仍然为纣王的大将军黄飞虎曾经在此驻守而津津乐道。西高村至今还留存有数段古城墙,西高村的“殷商文化淇水关研究会”认为,这些古代城墙是商代的古城墙(还有待考古专家认定)。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西高村这个城关古镇保存至今的南城门上,历史上一直将“淇水关”三个大字刻写在城门楼的南面。从地理位置看,淇水关(又称上水关)正是我们认为的朝歌城西出的重要关口,是通往西边和南边城关唯一的通道(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御道”,古代的国道)。而不是象有的人所说的“朝歌城在现在高村南边数十里的地方。如果是那样,“淇水关”三个大字应该是刻写在淇水关东北角的东城门的东面才是合理的。况且,也与史载朝歌在“河淇之间”相矛盾。
从淇水关南城门和东城门的外观,人们也不难分辨出那一面朝城里,那一面朝城外。
宋朝苏辙在《登上水关》诗中写道:“淇水沄沄入禁城,……慰意来看水面平。”(《全宋诗》851页)也说明了淇河是从朝歌城中经过的。
西高村的村民孙孙华国先生在本地区还发现和保存有甲骨文(已经经过国家专家鉴定),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里曾经是商朝的国都所在地。
第一个把沬邑做国都的是商朝第23个君王武丁。武丁,子姓,名昭,在位58年。武丁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他开创了商朝中晚时期的“武丁盛世”,这也与他将国都迁到沬邑有很大关系。根据《钜桥志》记载和“鹤壁市钜桥殷商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称,沬邑就是现在的钜桥镇钜桥村。沬邑,当时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古部落。古代的都城,不仅选在河流旁边,而且是选在人口众多的大城邑的基础上建立的。
那么,武丁等君王的王宫建设在哪里呢?当武丁等人来到这一带,发现钜桥有先天的优势,就在钜桥的西边,鹿台遗址的北边,在良辰吉日,选定了这一大片平坦地带作为晚商的王宫。
鹿台遗址内的西北处有个唐庄,现在存有明朝“万历年肆年岁次壬辰清明”立的石碑,碑文中明确记载现在的唐庄那时是“大名府浚县德化里北宫堂”。现在的唐庄,是当年朝歌的“北宫”所在地,也是四位商王的后宫即寝宫所在地。
这个“北宫”当然还包括赵庄,赵庄村的村名碑至今还在,上面就有该村古为宫堂的记载。赵庄之南有个村叫姬庄。“姬”,美女也。是纣王王宫舞女、歌女等的歌舞教坊、乐队所在地和居住地。姬庄的村名碑至今也还在,上面也有该村古为宫堂的记载。
既然有后宫,就必然会有前宫,而且前宫距离后宫不会很远。淇河边王寨村之南有个村叫宫堂村,就在淇河东岸,宫堂村分前后五个宫堂。这都是几千年来留下来的地名活化石。当地群众说,前宫堂,后宫堂,当间搁夹着大宫堂。这大宫堂也许就是殷纣王宫堂的主建筑。
至于古代殷商宫堂的建筑,只是因为殷纣王的王宫在3000年前(公元前1046年)毁于战火,今天在地面只不过难觅其踪影罢了。然而,1994年河南省考古所樊温泉在鹿台遗址考古挖掘出疑是龙山时期城墙的夯土墙,以及2013年夏季,南水北调工程鹤壁段至濮阳段在鹿台遗址的南鹿台(也叫南单台),申寨东南至钜桥南段发现的疑是殷商夯土墙,也许是最好的佐证参考及坐标。
在鹿台遗址的西边约5公里有一个花窝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纣王时期专门为王室养植花卉的地方。
在鹿台遗址的西南约2公里处,有一个村叫古城,以前叫“鹰犬村”,亦名“鹰狗村”,既是专门为王宫养鹰和猎犬等狩猎物的地方,又是殷纣王的训练部队的演练场(也称点校军士的校场,演兵场)。据古城村民史树义讲,文革时期,他曾在现今的鹤淇大道之西、淇河迎风口之东,发现了一件晚商时期的青铜酒器——爵,上交于淇县文物部门。
在鹿台遗址的东南有紧邻着的王寨、申寨、刘寨三个村,曾经是当年朝歌城纣王的守城军队的驻地,也就是殷纣王军队的卫戍司令部。
在鹿台遗址的东边,有一个村叫草屯,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草粮屯,是纣王军队的粮库和草料场。
在鹿台遗址的北边约2公路处,有个村叫牛庄,是纣王的养牛和圈牛基地。
牛庄的东南有个村叫化皮村,是纣王设的皮革加工场,是专门为商朝的王宫和军队制做皮革铠甲和马匹鞍具等的地方。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66年——527年),他以三国魏人《水经》为蓝本,以水道为纲,参阅437种书籍,并且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全书40卷31万字,记述了252条河流及所经区域的自然、社会及人文状况。也是我国 第一部全面反映淇河流域历史、自然及人文社会的重要文献。《水经注》记述了淇水发源地隆虑县西大号山,流经壶关县、黎阳县等行政区域和淇阳城、朝歌城等古城。……
古代,都城一般都选在河流旁边,因为,这样有利于都邑人群生存和生活。武丁将国都迁到沬邑,就是因为沬邑在淇河与沬河之间。千古淇河至今奔流,沬河经三千余年的风雨冲刷,泥土堵塞等自然变故,现在河道已经不太明显。那么,沬河的故道在什么地方呢?据钜桥村、桃园村和王升屯的老人万德道、张莲风、董连会等讲,沬河在现在的鹤壁市新区的东部。
鹤壁市新区的东边从北向南有象山、白寺山和同山(以前叫“朝歌山”),在这三座山的西边山下,自然形成一道天然河谷,这便是沬河河道。当年的沬河,大致从现在的八角村开始向南,经臣投、孟庄、路屯、小赵庄、邢庄、钜桥等村,后流入淇河。在八角村之东的另一支流,从姬屯、北董庄、周庄、申屯也流向孟庄,汇入沬水。
鹿台遗址及钜桥一带,还遗留有朝歌城的古桥遗址。目前能看到的有,在淇河上有三座(现在只留有遗址),相当于现在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北面北城门护城河上有一座,河边有个村现在叫北郭庄,这是因为其所在地曾经是朝歌城的北城门即北城郭而得名。
淇水关东面淇河上的古石桥
还有一座是通往“淇水关”的古石桥。这在淇河东的东高村与淇河西的西高村之间,是殷商时期延伸流传至今天的。古石桥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建,可谓是历代重修,是千古淇河上著名的古桥梁之一。淇河一带有名的“西有高村桥,东有钜桥”这句话,到现在,只有西高村有古桥,钜桥原来有钜大的桥梁,现在却看不到古桥了。也许这就是周公镇压武庚破坏钜桥后的结果。
古朝歌城的北面护城河和流经钜桥的河,因为几千年的自然变迁和当地老百姓平整圡地,河道大部分已经不见流水。但是,殷纣王当年引淇河水入朝歌城护城河的故道,现在在一些地段仍然清晰可见,从淇河东岸的东高村到姬庄,从淇河东岸的大小辛庄村之间,到桃园村,到邢庄,到周庄,到钜桥,以及淇河南岸迎风口到古城村,现在仍有数条很明显很扎眼的古代人工河道遗址。
唐庄村之西有一块地,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大裤衩地”,是因为两条人工古河道像两条裤腿一样遗存在这块土地上。现在还有古代人工河道遗址。
在鹿台遗址内的西北处,淇河的东岸边,现在存在有一片百米见方的高地,当地年长老人说,这块高地历来这里的老百姓习惯叫“西高台”,也是朝歌城的最高处。唐庄的唐全道老人说,当年朝歌城内的最高建筑就建在这个高台上,是殷纣王生前登高赏月和欣赏淇河风景的地方。
在鹿台遗址北约2公里处是大辛庄和小辛庄,原先是一个村叫辛庄,还有淇河北岸的辛村和淇河西岸的辛庄,当然还有淇河两岸村庄名字挂带“辛”字的。我们认为,也许这几个村庄就是因为殷纣王帝辛死后埋葬在此地和纣王的族人在此地居住守护而得名。
鹿台遗址发掘现场
还有,在紧临大辛庄村北有个村叫堡上,当地老百姓说,那是朝歌城外纣王军队的关隘哨卡驻地之一,堡外还有烽火台。实际情况是,在唐庄村西北,堡上村,大赉店村附近都有烽火台遗址,前几年,还有烽火台的高土台呢。
另外,在鹿台遗址的北边,桃园村之西,有个女娲宫庙,是纣王祭拜华夏始祖——女娲的地方。
朝歌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主要的粮食产地,有“天下粮仓”之誉。商朝晚期将商朝的国都迁到此处,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周武王占领朝歌城后,便将城内财物等胜利品尽可能的带往西岐(今陕西省)。由于纣王的朝歌城内粮库内存粮太多,不能尽数取走,周武王为了安抚民心,便在现在的鹿台遗址北约4公里处的大赉店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殷纣王国库里的粮食分发给朝歌城四周的民众,此举一时轰动天下,为周武王赢得不少赞誉,此事流传至今。
《史记》明确记述了殷纣王兵败退入朝歌城内,死于鹿台。(《史记》:“……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白旗。”)我们上面对鹿台遗址的论述,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朝歌城轮廓概貌。
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是建设在河流旁边,因为这样有利于人群生存和生活。我们认定的殷纣王的朝歌城,西面和南面两面临淇河,是商朝晚期都城的最佳选择。而且,鹿台遗址现在广泛存在有自商朝以来,历朝历代遗留的建筑遗迹、生活用具、钱币、武器等等,庄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砾随处可见。
此外,2005年,在鹿台遗址西北约5公里处的“刘庄墓地”,国家考古部门发掘了商代的墓葬338座,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器物近400件,这次发掘被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为“200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见鹤壁市博物馆文字说明)。
在之前的1932年至1934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和国家2005年在这一带如辛村、大赉店两次大的发掘,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我们先人当时就生活在淇河两岸,以及那时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晚商殷纣王的古朝歌城,就在鹤壁市新区沿淇河一带的钜桥、鹿台遗址等地方。
(注:这是王俊智 、陈绍国的新著《探秘朝歌》中的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