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文史资料 - 古城春秋之 云溪吟燕语 运河降祥瑞

古城春秋之 云溪吟燕语 运河降祥瑞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3-9-30 15:36:36

云溪沐日

自大运河开始申遗那年起,我就养成了到卫河边徜徉散步的习惯,最常去的地方当是滨河的古城墙和云溪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派的专家,莅临浚县考察评估大运河浚县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的第二天,准确说2013年9月19日早上,我散步到云溪桥,当目光投向水面时,我一阵惊喜,数十办燕子在桥孔间穿棱飞翔、呢喃嬉戏。云溪燕雨!我不禁击掌惊叹。旁边的几位晨练老人或许听到了我的自语,收起动作,欣赏这久违了的胜景。

云溪燕语曾是浚州八大景之一,这是民间说法,文人们称为卫溪烟雨。有元代诗人马德华《卫溪烟雨》为证:“淇流窈而曲,绿竹何森森。阴舍烟雨重,影落溪潭深。裴然武公德,卫风有遗音。相期砺孤操,勿移岁寒心。”卫溪烟雨也好,云溪燕语也罢,就像两幅同一题材的画,一幅重写意,一幅重工笔。有着不同意境,不同韵味。两幅画人们都爱见,便将它们都收藏了。

细究起来,云溪烟雨的说法应该在前,云溪燕雨在后。云溪桥是随唐大运河主河道上最古老的石桥,它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而《云溪烟雨》诗则出于元代诗人马德华之手。卫溪烟雨指的意象是水雾飘渺的河流,云溪燕雨中的云溪,则指的是云溪桥。

似乎民间的说法更强势些,大概是云溪燕语比卫溪烟雨更具像化些,更生活化些。云溪桥的出现,不仅在于成了浚县古城地标性建筑之一,还在于围绕云溪桥,演绎出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比如《王越修云溪桥》。除以上缘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民间对燕子的喜爱,这种喜爱是有其深厚文化背景的。燕子古代又称玄鸟,古有“玄鸟生商”的说法。《诗经·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楚辞·离骚》王逸注曰:“玄鸟,燕也。”燕是商人的祖先,燕是吉祥的代名词,浚县是商文化中心地带,燕自古以来就是当地人的精神图腾。这种民间的燕子情结,也可从另一民俗事象得到印征,燕子,是历代泥咕咕艺人最爱表现的题材之一。云溪燕语被先人视为胜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这胜景,却长久远离了云溪桥,远离了卫河。

2007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考察浚县时,众多专家学者在惊叹浚县蕴藏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深为卫河生态环境破坏而忧虑,人民网记者刘海梅曾发出《云溪燕雨卫水舟何日再现?》的感叹。异乡客的一时感叹,是浚县人心中经年的隐隐的痛。时光之河流淌到今日,5年多的岁月,不长也不短,终于,那书中沉睡、梦里蒙绕、民间传说的云溪燕雨,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的专家考察评估大运河申遗期间重现了,这是浚县的祥瑞,中国大运河的祥瑞啊!

 云溪燕语

    走在回家的路上,竟发现备战桥和黎阳桥孔下没有燕子呡喃,玄翅飞翔。这两桥在云溪桥下游不过七八百米,怎么竟没一只燕子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为解开这个谜,我连续两个早晨到在三座桥头观察,向请教。疑问如冰,如冰的疑问在一个个民间智者的解疑释惑中融化为水。

    答案一,燕子的遗传信息密码在云溪桥形成了一个强大气场,这气场,像磁铁吸附铁屑一样吸引着一代代的燕子。如今桥下有了水,治理了污染,适应燕子生活的气场吸引了它们。

    答案二,桥的结构、材质适合燕子栖息。云溪桥为五孔石桥,石与石之间尽管砌得严整紧密,但接缝间隙仍然可供燕子驻足小憇。而下游不远的20世纪60年代建的备战桥和本世纪初建的黎阳桥,均是钢筋水泥浇铸的桥墩,光滑的墩体拒绝了燕子,燕子自然不会光顾。

    答案三,云溪桥孔穹顶与水面高度不仅适合燕子嬉戏,还便于飞翔时觅猎食物。由于云溪桥是隋唐大运河上的最古老的桥,过去,船家都对这古桥有种敬畏感。不论是上行航,还是下行船,在过桥时,都会往桥下水面撒一些米面,抛一些馒头,这习俗形成的缘由民间说法有二:一说,敬桥神。二说,桥下聚居着不少很大的鱼鳖虾蟹,饿饥了的鱼鳖虾蟹为觅食,会合着劲儿拱翻过桥的航船。为发全通航,船家抛撒食物安抚它们。食物的丰盛,自然也成为燕子的聚餐宝地。

云溪对语

答案四、云溪桥位于古城西大门外,桥两端、河两岸,居民密集,又是传统房屋,便于燕子筑巢居住,大有“燕子家家入”(唐·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的景象。云溪桥便成了燕子最理想的休闲地、聚会所、大观园。而备战桥、黎阳桥两边居民较少,并多是近年立起的楼房,燕子不便筑巢栖身,两桥处自然不会有云溪燕语的景致了。

我将云溪燕语胜景再现的喜讯,情不自禁地告诉了不少身边的人,但却没将这个消息及时告诉最应该告诉的人,他们是摄影家卢允诚、黄留臣。正是中秋节假日期间,我不想惊扰他们。可当节后我将这消息告诉他俩时,他们担心地问:燕子这些天不会南归吧?我大语,节令已处白露之末。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点秋霜,燕子、大雁等候鸟该南迁避寒了啊!

果然,连续几个早晚,我都没能再见到云溪燕雨的妙景。

我怅然,惋惜。惋惜没能让够牛、够份的摄影家卢允诚、黄留臣定格这云溪燕语的美景。当我几天后将这惋惜诉于苗红艳县长时,她说,不挨事,明年,燕子会来的。我听了释然。“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云溪燕语的气场已经复苏形成,待到“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明年春天,还愁见不到云溪燕语吗?




 
     
古城春秋之 云溪吟燕语 运河降祥瑞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