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来自浚县古城的报道(上)

来自浚县古城的报道(上)
 


作者:王利英 张婷媛  加入时间:2013-9-26 8:10:47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浚县古城,经过640余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仍保持着当年“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街区架构。让我们穿梭于百年岁月雕饰的街巷,在历史遗存中找寻它的足迹——明清时期北方县城建筑的典范

 

 

鹤壁日报记者 王利英 见习记者 张婷媛

采访了很多到过浚县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印象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浚县是一座被文化滋养出的城市。现存的浚县古城,东携大伾山、南揽浮丘山,西挽大运河(卫河浚县段),形成“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独特古城格局,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县城建筑的典范。

9月6日至12日,记者穿梭于浚县街巷中,从历史的遗存中追寻它往日的容颜。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

城墙作为一种传统的防御设施,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立的标志。说起一座古城,不能不提它名字的由来、建设年代和城墙、护城河等城内标志性建筑。

据清代嘉庆年间编纂的《浚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州为县,始称浚县。知县项如英移县城至浮丘山东北平地,东、南、北三面筑土城垣,西以卫河为险阻。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推出,浚县古城建城距今已有643年的历史了,初始为土城墙。

记者还在《浚县志》中查到历代浚县知县修补、增建城墙的记录: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卢光祖据山巅险绝处改筑焉,高增一丈,阔五尺,四隅建敌楼,间置戍铺,城堞悉皆以砖砌,门外设石桥。

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陈国柱捐俸重修城门楼四座,城门内炮房四座。城正门四。西门外临河,即以河为池。北关池自西河岸起,至东关转至南关,共三面。

从几段记载中不难看出,经历届浚县知县多次重修扩建,浚县古城渐趋完善,到1731年,浚县古城已有4座主城门楼,城内设有4座炮房,4门外各建了一座石桥,自浮丘山南引卫河水,绕南、东、北而过,至西北再入卫河。至此,浚县古城的防御功能、生活功能、文化游览功能全部具备。

如今,东关石桥、南关石桥、云溪桥依然存在,东、南、北三面的护城河却早被填平,仔细找寻,或还能寻到几处当年护城河的影子。

随着县城的拓展,浮丘山后来被一分为二,位于城外的一半仍称浮丘山,城内的一半称小姑山,浚县古城形成东携大伾山、南揽浮丘山、西挽大运河(卫河浚县段)“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格局。

以文治阁为中心,浚县古城有48条街巷

浚县古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赵文明告诉记者,浚县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古城以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格局保存基本完整。

最令浚县人称道的是,作为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实证,浚县古城的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县城建筑的典范,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66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内保存了300余处名胜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4处1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7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优秀历史建筑单位及院落44项,重要城市历史环境要素及遗迹遗址13项。

大运河(卫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古城墙、文庙、云溪桥、文治阁、黎公祠、大伾山古建筑群、碧霞宫古建筑群……9月6日至12日,记者踏访了这些与浚县古城息息相关的历史遗存,试图从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中看清浚县古城的兴衰荣辱、历史变迁。

古城内多处历史遗存急需保护

记者首先来到浚县古城西门外的云溪桥处,这座桥为五孔石拱桥,由青石构成,桥面上的石板已被磨得十分光滑。浚县为了保护古石桥,在桥西段设置了限高杆。桥上的栏杆大多为近期重新修建上去的,河底干涸,“云溪燕语卫水舟”只能遗憾地成为老浚县人的记忆。 

站在云溪桥上东望,便看到沿卫河而建的古城墙。据测量,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城墙上面原有的城堞、哨楼已不复存在。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解放后,城墙边逐渐建起了房子,有的房子甚至建在城墙上面。记者采访时,这些影响城墙安危的房子已被拆除。姑山古城墙遗迹东西长200米,高3.5米,仅存夯土。

穿过允淑门,顺着南小门里街向前走,路北是老县衙和文庙所在地,可以看到工人们正在县衙旧址施工,文庙则成为浚县古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暂时办公处。

从南小门里街拐进庙前街,通过东大街,然后来到历史文化街区——南山街。作为明清时期民用建筑的典范,这条街区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建筑,康熙亲封的翰林院便在这条街上。

但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已被居民拆除,盖成了两层楼房。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告诉记者,村民都知道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但为了娶媳妇,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拆除古建筑、盖新房。

黎公祠已经是一处废宅,南关石桥栏杆多处遭毁坏、桥面凹凸不平,东关石桥被埋在水泥路面下……在体味醉人文化的同时,记者也为这些遭到破坏的历史遗迹感到惋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保护开发规划,没有一套完整的保护开发措施,这些令人痛心的场景,或许还将持续。

2012年11月底,市政府有关会议把浚县古城保护建设工作提上日程,并于今年初邀请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晁华山等专家启动《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浚县古城的新生即将来临。




 
     
来自浚县古城的报道(上)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