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程 梁 本报通讯员 宋德洋
“好声腔”插上了翅膀
“今年的春晚,我们要利用我县朝歌风艺术团的创作班子,并吸收更多的基层文艺爱好者和群众演员走上舞台,通过电视播放,把我县悠久的殷商文化、朝歌文化、鬼谷文化和淇河文化宣传出去。”9月22日,在淇县文广局召开的“2014淇县春节文艺晚会”筹备会上, 当地50余名文艺界人士和群众代表坐在一起,精心筹划明年春晚。
9 月5日,淇县文广局组织的 “朝歌好声音”、“朝歌好声腔”和“淇县全民广场舞大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刚刚落幕。按照活动方案,系列大赛的报名、宣传片、比赛都要在县电视台数个频道循环播出。
当地一位文化工作者说,文艺“触电”,让“好声腔”等群众文化活动插上了翅膀,蕴藏在群众中的文艺热情被充分地释放出来。接连获得“朝歌好声音”歌曲比赛二等奖和“朝歌好声腔”戏曲比赛一等奖的杜秀君激动地说:“想不到默默无闻的我能上电视,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奉献给全县观众!”
“两张皮”变成“组合拳”
文艺“触电”现象虽不罕见,但在淇县却有着更深的意义。
2010年3月,新组建的淇县文广局面临着下属文化单位生存难的问题。当时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广电富、文化穷”,文广局虽然挂出了一块牌,但在很多地方职能上并没有真正合并,并由此形成“两张皮”现象。淇县新任文广局局长高代泉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化局有艺术人才优势,广播电视有传播优势,二者的合作应该能提高广电的收视率和文艺的收益,而且能推动群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淇县文广局首先整合两部门原有的资金,陆续投资480万元建成了一个设备先进的演播厅。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采取举办青歌赛等选拔形式“开门办团”,将分散在全县不同行业的文艺人才吸纳进来,组建了朝歌风艺术团, 推出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逐步形成了 “艺术团下乡演出,技术人员全力保障;记者现场录制,电视台播放实况”的文化复合传播形式。
在淇县,精彩的电视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把文电“两张皮”融合为一套又一套文化“组合拳”。
引领群众文化活动
文电融合聚变为加倍的新能量,引领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朝歌风艺术团经常举办专题晚会。去年,在与统战部门合作的一次捐资助学义演活动中,直播现场募集到几十万元资金。一位观众说,比起传统的开会和说教,这样的演出效果更好,更贴近群众,当然更受群众欢迎。
特色文化提供创作资源,广电传播搭建宽广舞台。近年来,朝歌风艺术团立足于挖掘当地优势文化资源,陆续创作出《云梦魂》、《朝歌风》等40多个原创曲目,先后组织5000多人参加文化广场和“送戏下乡”的演出。县里的艺术团、村里的艺术团同台PK、同屏播放,盘活了当地民间堪称绝活的腰鼓队、落腔剧团和五调腔剧团,群众自发成立的艺术团体已由60多个发展到180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