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马楼前已埋进土里的上马石。
淇县西岗镇王庄村的郡马楼。 本报记者 李国庆 摄
郡马楼上精美的雕刻。
□鹤壁日报记者 陈静 见习记者 魏瑗
淇县西岗镇的王庄村因明代万历年间出了一位郡马爷而闻名遐迩。四百年后的今天,王道行靠吃”得郡马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年恢宏的郡马府却仅残存一栋郡马楼,似乎在向人们讲述那辉煌的过往。
9月2日,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走进淇县西岗镇王庄村,在村北头找到了这座栉风雨、历劫难的郡马楼。
大宅院仅残存 最后一栋楼
“郡马楼面阔七间,分上下两层,进深一间,硬山瓦屋顶。”郡马王道行的后人、70岁的村民王永科告诉记者,以前郡马府是一座五门相照的大宅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一对丈余高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地蹲在门口,门前挂着“千顷牌”(封建时代为奖励巨富,地过千顷者,官府赐牌,以示褒荣)。据称,在那个时代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有资格建造这样的大宅院。
时至今日,大宅院已不复存在,仅留下一座面阔七间的楼房。曾经辉煌的郡马楼与周围新建的民房相比,显得有些破败,门前杂草丛生,墙砖也风化得斑驳不堪。不过,楼房看上去依旧高大巍峨、傲然不群,门、窗、楼板也都保存完好,楼外四角的雕花青砖精美别致,青砖砌就的窗户古朴而典雅。
“这郡马楼可结实得很,屋顶前后出檐,以前檐上有各种石雕装饰,十分精美。”看着眼前的郡马楼,王永科老人感叹,石雕已不复存在,屋顶也开始漏雨,“最后一次修葺,还是在我不满20岁的时候。”
推开木门,在一角,一个古老的纺车静静地躺在地上,上面厚厚的灰尘似乎将时间停止在数百年前。“郡马楼原来住着3户村民,均为郡马王道行的后代,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搬了出去,所以现在看上去有些荒凉。”淇县西岗镇王庄村支部书记冯树全说,后来他们都被聘为文物管理员,专门负责保护郡马楼。
“郡马府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留存的这栋郡马楼,对研究明朝历史和帝王家庭的婚俗有极高的价值。”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小运表示,郡马楼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人会到此考察观光。
靠“吃”得来的 郡马
在王庄村,提起王郡马的故事,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几岁顽童,大家都说,王道行是靠“吃”得来的郡马!那到底赫赫有名的王郡马,是怎样被选中郡马的呢?这其中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
已故淇县历史研究专家王长安的手稿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家排行老三的王道行学了一身木雕好手艺,不时推着小车,游乡串户叫卖。一天,王道行来到彰德府(现安阳市),投宿到一家客店。店家看王道行生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便对他说:“当今赵王正招郡马,何不去一试?”王道行笑道:“我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岂不白日做梦?”见王道行执意不去,店家劝说:“去了不就能白吃一顿?”听到这话,王道行抱着赚一顿饭的心思赶往应试场。
到了现场,王道行发现满屋坐的都是官宦士绅子弟,只好硬着头皮在一个角落里坐下。开午饭了,众公子怕有失体面,个个细嚼慢咽,举止斯文,唯独王道行对着一桌的饭菜狼吞虎咽地吃开了。不一会儿,28个枣馍进肚,引得四周众人纷纷投以轻蔑的目光。
饭后,监考官环视四周,发现就数王道行吃得最多。于是宣布:应试完毕,当选郡马是王道行。众公子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原来皇家招的驸马和郡马都因身体虚弱而早逝,皇姑和皇侄女一个个不得不年轻熬寡。这次皇后出了个主意,以“吃”招郡马。谁饭量大,身体一定好,就选谁当郡马。
就这样,王道行被招为郡马,皇帝还召见他,要在京师封他做官。可王道行自知才疏学浅,就请求还乡,皇帝便赐他三千顷地,在家乡建起了郡马府,重新过上了田园生活。
“郡马楼原是郡马府用来安放柴草的院落。”王小运说,当地人对保护郡马楼的想法从古至今不曾改变。
别看如今的郡马楼在众多现代民房的掩映下,在高度上早已不具备优势,但在50年前,它曾凭借12米的高度救了村里不少人的性命。
1963年鹤壁遭遇洪灾,淇河决口,西岗变成了一片汪洋,群众四处逃生。眼看着汹涌无比的洪水向王庄村袭来,村民们带上父母妻儿,连同家中值钱的鸡鸭牲畜一齐向郡马楼奔去。
“当时附近村庄因洪水丧生的人不计其数,而王庄村却因为郡马楼的存在,村里八九十口人保住了性命。”提起这段故事,冯树全和村里许多村民一样,认为是郡马楼为王庄村人带来了幸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