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民俗创作 - 《白蛇传》故事根源在鹤壁

《白蛇传》故事根源在鹤壁
 


作者:陈海寅 武丹 文/图  加入时间:2013-9-5 8:06:19

 

金山寺、许沟村、白蛇洞……白蛇仙女和放牛郎许仙的故事自北宋起就在淇水之滨的许沟村一带广为流传。

专家称《白蛇传》故事根源在鹤壁——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蛇闹许仙”传说

 


 

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绝”上的白蛇洞。


    □鹤壁日报记者 陈海寅 

     见习记者 武丹 文/图

    金山寺、许沟村、白蛇洞……这些熟悉的名字,能否让您顾名思义联想到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探寻我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蛇闹许仙”传说。

     “白蛇闹许仙”的 传说被许沟村村民 代代相传

    淇滨区金山办事处许沟村是一个被绿水环绕的村庄,有五六百口人,“白蛇闹许仙”的传说在这里妇孺皆知。许沟村村委会会计许整全就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淇水之滨有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黑山。黑山西南,有一个百丈悬崖“青岩绝”,崖上有一个贯穿山腹、直通河底的幽深洞穴,名为白蛇洞。传说洞中有一修炼千年、得道成仙的白蛇仙女。一天,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白蛇仙女的性命。

    白蛇仙女为报答许家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放牛郎许仙。婚后,白蛇仙女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这使得黑山上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

    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一一登场。

     建于北宋的金山寺与传说密切相关

    9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淇滨区金山办事处蔡庄村旁边的金山寺。金山寺依山而建,清静雅致。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寺庙,已经过多次修葺、翻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白蛇闹许仙”传说的付玉林先生指着拜殿前的一片空地对记者说,那里原有三座高塔,如今早已坍塌。相传,白蛇便是被法海镇压在塔下。

    “据资料记载,金山寺全名为‘金山嘉佑(祐)禅寺’,原来的规模比现在大得多。”付玉林说,与金山寺紧临的蔡庄村,很早以前是金山寺的菜园子。

    在寺庙的大雄宝殿东侧,一块立于元朝的石碑记录了当时皇帝要求对寺庙加以保护的圣旨,在一座偏殿前,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立下的石碑,则讲述了寺庙的历史、规模以及多位名士曾慕名到此造访的故事。

     贯穿山腹、大洞 套小洞的白蛇洞

    在“青岩绝”上,记者找到了早就听闻过的白蛇洞。付玉林说,“文革”时期,附近村民到山上放羊,一只羊羔钻到了白蛇洞中,后来又出现在山下。由此村民推断,该洞贯穿山腹与山下相通,只是有的地方狭小,成人无法通过。

    “前些年,山下一位村民为证实此事,用抽水泵往洞中灌水。果然,水流从山下的一处石洞流出。至此,白蛇洞贯穿山腹的说法更让人信服。”付玉林说,洞中大洞套小洞,别有洞天,目前已经开发的区域开凿出了石阶,并安装了照明设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白蛇闹许仙”的 传说我市起源早于南方

    关于“白蛇闹许仙”传说的发源地,至今尚无确切定论。“我市的这个传说起源较早,北宋年间就流传开来,而南方的这个传说则起源于南宋年间,即北宋南迁之后。同时,金山寺、许沟村、白蛇洞这些促使这个传说浑然天成的构成要素,在我市都相隔较近。”付玉林说,“白蛇闹许仙”的传说后来与浙江杭州的《西湖三塔记》、《雷峰塔》等故事相融合,被明代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收集编入了“三言”中。

    说到这个传说的价值,市文广新局非遗科副科长陈曙光表示,原始传说故事本身就有着不可更替的学术价值,它为《白蛇传》故事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为驳斥《白蛇传》故事起源“外来说”增加了重要的依据。

    “研究从传说到文学的演变过程,从源头上掌握故事发展的脉络与演变特质,也更能折射出故事具备的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智慧光华。是对文学史研究的有益补充。”陈曙光说。

    “但随着历史上宋朝南移,这个传说已在南方广为流传。且冯梦龙将其与南方景致、当地故事相融合,很多人误以为这个传说来自南方,而不知其根源在鹤壁。”陈曙光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白蛇传》故事根源在鹤壁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