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河南传统村落之浚县新镇镇淇门村

河南传统村落之浚县新镇镇淇门村
 


作者:王晓飞  加入时间:2013-8-4 7:34:46

 

 

 大河网鹤壁讯(记者 王晓飞) 7月25日,在浚县新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浚县新镇镇淇门村,实地了解了浚县八大景之一“淇门飞雪”。

  淇门村位居淇河与卫河交汇处,故名淇门。古为重镇、重要官道渡口、驿站码头和军事要冲。今属浚县新镇镇。南北朝时,北朝后赵王石虎于313年迁都淇门。后因此居南北要衡,名为淇门镇。“淇门风扫万古流”是浚县八大景之一,意喻指淇门村西南角的升仙塔。“升仙塔”呈八角形,高10米余,共分七级,青砖砌成,塔内“四仙碑”高1.7米,宽0.76米,厚0.17米。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曾在淇门与弟子讲学;后因此地居南北要冲,名为淇门镇。全真观与风雪避淇门在历史上有寺观庙宇达十多处。其中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创建的全真观,规模宏大,巍巍壮观,最为著名。观内还有与邱、刘、谭、马四大真人有关的“四仙碑”、“升仙塔”。据传南宋偏安,金古浚境,社会动荡,全真教谭真子、马丹阳子、邱长春子、刘长生子四人,归隐于全真观内。一日,邻近的善男信女入观进香,忽见观内东北角的一口深井喷出红光,幻化为色彩鲜艳、异香扑鼻的莲花,诱使众人前去观看。忽然花又不见了,人群中有一人跌入井内。后来,此类事件接连发生。全真四子用一长条石将井盖住,并修碑立于石上以镇妖邪。后人将此碑誉为“四仙碑”。全真观因年久失修,至清朝乾隆年间废为瓦砾,“四仙碑”也因风雨剥蚀,损坏严重。后来,有人募捐,围碑建成一座七级十余米高的八角状砖塔。塔开东西两门,因意题额。因邱、刘、谭、马四真人于此树碑镇妖继而升仙,故于塔西门楣题“升仙塔”。

  淇门“风雪避”为浚县八景之一,意喻大雪缤纷之际此处不落雪。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起兵伐莽。初时兵败,被莽追到黎阳(今浚县)淇门镇西南全真观处,时值天降大雪,目不能视,刘秀仰望苍天,喟然长叹:“此地得能无雪乎?”言毕,只见观外大雪依旧,观内不见片雪。此后冬雪之时,此处便不落雪。后人称之为“风雪避”,留下了“淇门风扫万古流”的历史典故。

    相关链接:《淇门飞雪》元·马德华  升仙塔  淇门飞雪---又名风雪避
 



 
     
河南传统村落之浚县新镇镇淇门村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