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凉水泉:用石头建起的村落

凉水泉:用石头建起的村落
 


作者:韩文雪 李旭阳      李旭阳  加入时间:2013-7-24 7:44:42

 淇县古灵山景区的西边,有一个村叫凉水泉村,村里的石头房大多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里的年轻人逐渐外迁,却有不少外地游客来这里寻找宁静。

凉水泉:用石头建起的村落

 

凉水泉村一角

 

石头砌的四合院

四合院里的小巷

进门3米多长的过道。
淇河晨报记者 赵永强 摄

    □淇河晨报记者 韩文雪  李旭阳    

  7月2日,雨后的淇县古灵山在雾气的笼罩之下,比往日更增添了几分空灵与静谧。

从古灵山景区往西,蜿蜒的乡村公路如蛇行谷底,向上延伸,尽头便是灵山街道办事处凉水泉村。这条道路是村子与外界联接的唯一通道。

在村头的空地上,一棵百年椿树高入云霄,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等候着每一位到访的来客。山风轻抚,树叶浅唱低吟,似在诉说着凉水泉村无尽的寂寞。    

  远近闻名的石头村”    

  放眼望去,整个村落在山谷底部,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从里到外透着浑然天成的质朴与低调,丝毫未曾沾染现代城市的痕迹。

    村委会主任陈二孩介绍,村里共有70多座石头房,大多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不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众多石头房中,如今还保留着两处相邻的完整清代四合院建筑,据说曾是村里大地主王星和王秀兄弟俩的宅院。

    记者来到东侧的一座四合院,入门,穿过3米多长的过道,是一座拱门。顺拱门进去,你会发现,除了石头砌的房屋,就连屋里屋外的地面也全都是用石头铺成。

    如今,四合院的正房、南房及东西厢房分别属于不同的人家,基本上常年无人居住。西厢房去年被一位外地游客看中并买下,闲暇时过来村中,过几天隐居生活。

    整个四合院的房屋都是两层建筑,高六七米,采用一脊两坡的建筑形式。墙体均是由一块块凿得很整齐的石块砌成,平整而结实。“除了坡屋顶的瓦片是从山外运来的,建造石头房所需的石头和木材都取自山里。”陈二孩说。

    在正房的压门石上,刻有“行仁义事”四个大字,从落款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

    地处偏僻的深山,勤劳智慧的村民学会了就地取材,以满足自己的居住和生活所需。青石灰瓦,上百年的石头房依旧坚固而结实,它们出自深山,鲜有外人所见。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洗礼,它们见证了诸多世事变迁……  

 

    两股泉水养育了这里的乡亲

    “凉水泉原本叫‘两水泉’,因村东、西两头的两股泉水而得名。”陈二孩说。

   至于村子究竟建于何时,没有人能说清楚。关于凉水泉村最早的记载见于光绪二十七年印刷的《淇县舆地图说》,上面只有寥寥数语:两水泉,城西北28里,户口并两流水,北依山,南临沟。

    出了村子,沿着层层石阶,来到村民们所说的西南沟。一下到沟底,便感到阵阵凉意。一个洞口高约3米,宽约两米的大溶洞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五龙洞”。此时,洞口处并没有水,往里走五六米深,地面上积了一汪浅水。“近几年由于天旱,这里的水不多了,只有在6月份汛期时,水才会很大。因此大家也称这里为‘枯井沟’。”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水又大又猛,接近洞口内上壁岩上的几个洞便是被水长年累月冲刷形成的。

    曾经就在这里,“哗哗”的水流声促使淇县第一次民兵大会顺利召开。

    时间追溯到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当地农民的生活受到日伪残酷的掠夺而特别贫穷,民兵成为了当地抗日的主要力量。可是,当时民兵力量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大家聚到一起凝聚力量。

    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是灵山老母女娲娘娘的生日,各地来此烧香拜佛的人很多,自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各村的民兵也都趁此机会参拜过女娲娘娘之后赶到凉水泉村参加第一次民兵大会。凉水泉村的西南沟风景宜人,一汪泉水从沟后的五龙洞中“哗哗”流出。由于这里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同时巨大的水流声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即使到达附近的人,也只能听到水声,而听不到人声。

    终于,聚集了200多人的民兵大会在此处胜利召开,这也成为了淇县抗日武装力量逐渐形成并壮大的开端。

    据村里的老人说,五龙洞很深。20多年前,几位村民曾入洞清淤并想一探此洞的深度。他们拿着一丈多长的木棍和测绳向洞穴深处走去。当走到距洞口380多米深时,洞里的水已经齐腰了。突然,他们手中的手电筒射向了洞壁两侧的两个天然钟乳石柱,其中一个像极了弥勒佛像。佛像身后的水黑幽幽的,看着令人目眩,用木棍向前捅去,捅不到底,大家不敢再往前走了。返回时,一个村民抱走了那尊佛像放置家中,其他村民得知后,纷纷议论并劝他放回去,几日后,这个村民又抱着佛像放回了原处。后来,又有人进入五龙洞中探险,但都未曾再见过那尊佛像。

    如今,村民们吃水都靠距村东头三里地之外的那口“老泉”。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走了约40分钟,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口水泉。“老泉”并不起眼,只是从山涧的一块大石头下缓缓流出汩汩泉水。用泉水洗把脸,那种凉意很是畅快;喝上一口,清洌甘甜,仿佛是化入了心里。

    上百年来,正是这泉水养育了这一方土地和村民。

     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

     石头村成了老人村

    由于地处深山,交通、生活多有不便,近些年来,村子里的年轻人逐渐走向山外。“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就70多人,而且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陈二孩说。

    走进村里的另一个四合院,南房住的是王建民夫妇。上世纪80年代,王建民的一双儿女越来越大,原来的老房子不够住,王建民便花2000多元把这处稍大的房子买了下来。如今儿女都已在外成家,只剩下老两口在这儿居住。

    房子共五间,分上下两层。由于底层没有窗户,走进房间,里面显得有些阴暗,即使白天也需要开灯。

    最西侧是一间很小的卧室,一张大床几乎占去了一半空间。客厅有三间,两张桌子、一台冰箱、一个吊风扇、几把小木凳,就是客厅里的全部摆设。

    “日常生活都在一楼,二楼主要放一些杂物和生产工具。”王建民说,与其他石头房不同的是,这处房子的房顶是平的。“平房顶对我们来说还是挺实用的,可以在上面晒些粮食。”

    “山里水好、空气好,可是这里没学校、没商店,出去一趟不容易。年轻人要上学、就业、成家,谁能守得住这里呀。”王建民说,村里已经有十多年没举办过婚礼了。“办喜事都是在外面办,山里头置办东西太不方便了。”

    “不过,现在外面进山的游客可是越来越多了,还有好多骑着自行车的人成群结队地来。”王建民说,每年6月份,是山上最热闹的时候。此时,山上到处都是淙淙流水,风景美得很。

    王建民也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一些担心,“现在村里一些房子由于长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有几处已经出现了垮塌。”王建民说,这些房子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保存到现在不容易,塌了怪可惜的。  

 

 
     
凉水泉:用石头建起的村落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