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文化新闻 - 独具匠心的张家大院

独具匠心的张家大院
 


作者:张心致 李雪婷 吴宜萱  加入时间:2013-7-22 15:08:51

走进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张家大院,观赏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品味历史的幽远与沧桑,

感受“张大善人”赊粮赈灾的善举,心中不免诸多感怀

——独具匠心的张家大院

主任居住院落的基石壁上留有拴马石。

这些瓦房建于明代,是张家起家之处。

两层高的房子又多个窗户和防御工事,以便盯岗放哨。

 

张家大院主院    袁国强摄

    □鹤壁日报记者 张心致 李雪婷  实习生 吴宜萱 

    在山城区鹿楼乡北部有一个以张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传说,村子曾经有一眼喷涌不息的泉水,故名肥泉村,古为殷纣王饲鹿狩猎之处。现在村落中完好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民居建筑——张家大院。

    张氏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入村,开始建造张家大院,主要院落建于清道光(1821年~1850年)和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至今虽经百年沧桑之变,但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建筑格局。7月16日,记者一行来到肥泉村探访这座古民居。

    建筑规模、格局在当地首屈一指

    肥泉村虽然离城区不远,但依然需要穿过村巷、乡间小路才能到达。走进肥泉村,沿着一条村道缓步向上,不久便可看到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选址颇具匠心,北倚黄牛坡作为屏障,南有凤凰岭与之相望。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过去百年间,村四周有高达一丈的寨墙环绕,东、西各有寨门相守,与大院浑然一体。

    张家大院为明清建筑风格,整体建筑为四合院,有建筑38栋189间,坐北朝南,整体分东西四纵排列。院内布局均衡对称,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院落之间由两个“三门相照”和一个“五门相照”遥相呼应,总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建筑规模、格局在当地首屈一指,显示了张家曾经的显赫地位。

    高墙古朴,窄巷深幽,长满青苔的青石道曲折回环,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品味着岁月的幽远和沧桑。大院整个院落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以山石做墙基,青砖立墙,青石铺地。高楼有垛口,院与院有夹角门道,地下有地道,临街有炮楼,可谓院套院,院通院。熟悉院子的人会进一门而走遍全院,不熟悉的人辗转而难觅其处。

    “五门相照”体现大户气势

    推开西院过堂的大门,穿过青砖砌成的影壁,便看到3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东边的厢房是两层平房。据带领记者参观的张氏家族后人张楼房介绍,这个厢房曾是张家聘请的老师居住的地方,正房是主人款待宾客的会客厅,正房屋后小院里的房屋用来让客人留宿休息。

    张家大院的主院位于西院的东侧,为“五门相照”。走过门楼两个拱形门有一个小院,再穿过一道门,便是主人居住的院落,中间为5间瓦房,东西为两个厢房。再往里走,也是同样布局的3栋房屋,但均为两层楼房,且门上都有石雕门匾,其中正房的门匾上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匾额的右下角刻着房屋建造的时间,以此为据,东厢房为清朝道光年间建造,西厢房和正房为清朝同治年间建造。

    “从门楼到最后面的正房,总共有5道门,并且门门相照,所以叫‘五门相照’,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实力建造这样的建筑。”张楼房说。

    主院东侧的院落建造时间更早。据张楼房介绍,这边的瓦房均是明朝所建,是张氏起家之处。在院子的南边还建有炮楼、枪械库等建筑,两层高的房屋有多个窗户和防御工事,以便于站岗放哨,或用于存放枪械。此院的后面和东边还有两个庭院,建筑风格与主院类似。

    “张大善人”救济饥民不下万人 

    肥泉村张氏先人在山西做皮货、食盐生意发家后,便回乡买田置地,逐渐兴盛,到张士成掌家时,已拥有良田数百顷,成为汤阴县以西最大的地主。

    提起张士成,肥泉村及周边村民都称其为“张大善人”,在张氏家谱上评价他:“性情温和好义,行乐济贫”,并且记载了1942年其借粮救济饥民的善举。

    1942年,河南大旱,大量的饥民开始逃荒。听闻张士成乐善好施,周边的饥民不断涌向肥泉村。

    为救济灾民,张士成命人在村口支起两口大锅,每天中午和晚上给灾民做饭,一连数月,直至家中6个粮仓的粮食全部用完。

    粮食吃光了,怎么办?借!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张士成总共借了500辆牛车的粮食来施舍灾民。

    张楼房告诉记者,他从长辈口中得知,那几年,张士成救济的灾民不下万人。4年前,张家后人还在驻马店遇到过曾被救济的老人。

    张氏家谱这样记载这段历史:“1942年大旱,1943年青黄不接时,贫苦农民无以充饥,士成借粮赊饭达半年之久,救活了大批饥民,被誉为大善人。”

    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实例

    “俯视整个建筑群,既有回廊建筑的特色,又有高低交错、虚实对比的艺术特点,无论建筑风格还是艺术价值都堪称一绝。”山城区住建局副局长张秀云认为。

    “张家大院选址充分考虑了生存、发展、环境等因素,布局因地制宜,并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其建筑也颇为讲究,是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实例。”张秀云说。


 
     
独具匠心的张家大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