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卫国故城:见证古城朝歌的繁荣昌盛

卫国故城:见证古城朝歌的繁荣昌盛
 


作者:陈 静  加入时间:2013-5-27 10:17:24

 

 卫国故城,是一座屹立于淇水之滨、在殷都朝歌的废墟上兴建的城市。2006年5月25日,卫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在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王小运的带领下,记者到卫国故城寻访历史的遗迹。   研究颇具意义

    “目前,卫国故城地面只残存四段,北城墙在其中是较为完整的一段。”在王小运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沿着公路走到三里桥附近,爬上一个约3米高的土坡。“我们脚下正是卫国故城北城墙。”如不是王小运提醒,记者全然不知自己已立于卫国故城的城墙之上。如今的城墙外观早已不复当年的恢弘气势,可细细品味,还是能从中感受到这深埋地下的悠久历史韵味。

    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原文如此)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传至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于公元前660年被北方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故名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俗称朝歌二道城,位于淇县县城四周,城址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650米,城墙宽70米,城内面积约420万平方米。(注:城墙边际线不完全为直线)”王小运说,考古人员在城墙夯土里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矮足粗绳纹鬲等,城内现有商代摘心台遗址、西坛村学校战国冶铁遗址,在东城墙南段外侧的东关村东头发现一处春秋时期的制骨作坊。

    “卫国故城城郭之大、城墙之厚皆属罕见,对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王小运介绍,不仅如此,卫国故城对于整个殷商史,乃至整个商文化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城内更多古迹

    尚待后人挖掘

    在淇县县城东二环南头路两边,一大片茂盛的麦田下,是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东关制骨作坊遗址。“这是当时卫国人制造骨刀、骨镰、骨针的料场、生产车间和工人宿舍。”王小运介绍,1986年发现遗址时,采集到牛、猪各种骨骼,其中还有留有锯痕的骨片。据当地老人讲,清宣统年间,附近群众在此挖出很多骨头,卖给了一个意大利商人。在距离制骨作坊五六百米的地方,是付庄冶铁遗址,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了冶铁残炉、木炭及残鼓风管等,只是没有铁。

   “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王小运说,卫国故城的时代为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1984年,著名考古专家夏鼐、胡厚宣、张政R等就曾来考察。

    1990年,卫国故城的全面发掘才算刚刚开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卫国故城首次科学发掘,初步了解到这座古城约废弃于西汉早、中期。考古队在城内今三海村西南试掘,发现商代早期遗物,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青铜器有三棱箭头,铁器有钁,但故城内更多丰富的文物古迹并未重见天日。这次发掘还发现卫国故城在春秋战国时期迭经修补增筑。王小运说:“该时期之所以大规模增补,与当时频繁的战争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卫国故城从城墙、冶铁遗址和制骨作坊规模上均可以看出,当时卫国都城朝歌的繁荣与昌盛。”王小运表示,由于被民房覆盖,卫国故城的宫殿区、墓葬区尚未进行全面钻探,不知其详,只待后人发掘研究。

    计划建设卫国故城遗址公园

   

    “卫国故城的城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如今已经多遭破坏。”王小运告诉记者,由于城墙位于县城周围,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的不断扩展而屡遭毁坏。1994年开始,淇县文物保管所开始对卫国故城进行经常性不断的巡视检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更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管理。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卫国故城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小运谈道,晋升为“国保”后,卫国故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下一步计划建设卫国故城遗址公园,将附近的民房拆除,把城墙围护起来。王小运希望通过建设卫国故城遗址公园让更多人知道卫国故城,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

  对整个商文化




 
     
卫国故城:见证古城朝歌的繁荣昌盛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