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评论探讨 - 斮胫河名小考

斮胫河名小考
 


作者:高水然  加入时间:2013-5-8 8:53:24

 

斮胫河(“斮”音zhuó,古同“斫”,斩断),又称勺金河等(《淇县志·河流》),是流淌在朝歌境内的一条小河。它发源于古朝歌城西三里之遥的肥泉(此泉也叫太和泉,近年来已干涸),往东注入卫水,全长约三十里。这条小河的诸多名称中,要数“斮胫”这个名字较引人注目,且成为这条河的既定名字被流传下来。

斮胫河原是一条无名小河。传说,在一个初冬的早晨,殷纣王和妲己携手登上摘星楼,举目西望,一条小河从林中穿过。妲己望见两个樵夫在涉水过河。那个壮年樵夫坦然涉过河去,那个少年樵夫却惧怕寒冷,几次将脚伸进水里,又缩回去。妲己好奇地问纣王为啥壮年不怕冷少年怕冷。纣王说:“壮年精血充沛,所以不怕寒冷;少年精血不足所以怕寒冷。”妲己故意说不信。纣王就吩咐身边卫士将那两个樵夫的股胫斩断来证实他的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个无辜受害的樵夫,就将这条小河取名“斮胫河”。

斮胫河的“斮胫”二字,最早见于《伪孔传》(即《古文尚书》):“今商王受……结怨于民,斫(音卓,同“斮”)朝涉之胫。”就是这部已被史学家视为伪书上的话,成为散布于民间关于殷王帝辛淫暴的滥觞。

但是,如果我们稍加剖析,就能从“斮胫”这个名字中发现许多纰缪的地方。   

首先,殷王辛作为一个大国之君,未必会因妲己(一个神话中杜撰的人物)一句话就轻易将无辜百姓的双腿用利刃砍断以验骨髓的盈虚。历史中的纣王不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残暴。毛泽东说:“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见《毛泽东读书笔记》)其次,当时的摘星楼距斮胫河最近处也有二三里远。纣王和那个所谓的妲己凭什么能够在摘星楼上看得见河边一壮一少两个樵夫渡河呢?再者,从记述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社会面貌较为翔实的被史学家誉为“百科全书”的《诗经》中可以看出,当时卫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百姓并没有发现朝歌境内有什么斮胫河存在。假如《伪孔传》上的话属真,那么,基本上同属描写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的《诗经》中为什么对斮胫河只字不提呢?为什么对纣王的“暴政”只字不提呢?是怕犯纣王的忌讳吗?显然不是。因为那时周已将殷灭掉,周为了宣扬自己的王道,极尽对殷纣王的诬陷还嫌不够,绝对不会放过纣王这条“斮胫”的罪状的。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尚书》中的《虞书》、《夏书》以及《商书》和《周书》的一部分,都系后人伪造,这是无疑问的。”

从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看,《诗经》比《伪孔传》的可信度要高。同时,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周本纪》中所罗列的纣王的暴行中均没有关于斮人胫骨的记载。“斮胫”这个血淋淋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词语恐怕是春秋以后周人为了诋毁纣王而编造出来的。这样的妄加之罪在纣王身上实在太多了。如炮烙之刑,本属夏桀所为,为了宣扬纣的暴虐,也强加在纣身上;妲己乃西汉刘向所著《烈女传》中的人物,也将其搬到纣王身边,变成了断送纣王江山的狐狸精。

历史演进到清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河南巡抚钱鼎铭见斮胫河淤塞不堪,严重影响淇地的灌溉和航运(1987年,民工在疏浚斮胫河入卫河处曾发现淤于河底的船板),遂命人疏浚。这个钱巡抚是个有心人,他遍查历史,认为将“斮胫”的罪名加在帝辛(纣王)身上,不符合史实,且含义不祥。于是就命人为河立碑,更名“勺金河”。取这个名字的含义无非有二:一是替纣王正名,说明纣王没有在河上制造斮胫惨案。二是河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它既可以灌溉周围万亩良田,又可航行舟船,大大沟通了卫、鲁、齐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一勺水可以抵上一勺金的价值。




 
     
斮胫河名小考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