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文史资料 - 震古烁今的浮山魏碑

震古烁今的浮山魏碑
 


作者:刘春有 李雪婷  加入时间:2013-3-21 8:33:18

它,雕成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

是造像碑中的极品,被誉为“河朔之冠”;

它,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同展厅的洛阳龙门宾阳洞皇帝礼佛图比邻;

它就是———震古烁今的浮山魏碑

 

 浮山魏碑(资料图)

 

浮山魏碑部分碑文

 

石碑背面的千佛小龛

 

 

    □鹤壁日报记者 刘春有 李雪婷

    浮山在淇县高村镇北5公里之外,山梁狭长,山势低缓。当地人也称之为“佛山”,或者“伏山”。

    浮山,眼下正成为市民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它即将被规划建设为浮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个好去处。随着浮山浮出水面”,一名热心的网友向记者报料,小不起眼的浮山其实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著名的萨克勒大厅一角的石碑,就是原在浮山封崇寺内的东魏石碑。记者随即查阅资料,并于3月15日实地寻访,在兴奋和失落的极致转换中,慢慢梳理出那段尘封的历史。

    关于碑——

   《石佛选粹》把浮山魏碑列为震古烁今的四件海外 石佛造像藏品之一

    造像碑,即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碑刻,因雕刻于碑石上面,故多系高浮雕作品,多因形体较小,雕琢更加精细,是北魏至唐代这一时期特有的佛教文化艺术样式,以北魏时期的最早,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偶有发现,唐代以后绝迹。

    1995年出版的《石佛选粹》(李静杰编著)详细介绍了浮山魏碑,把它列为震古烁今的四件海外石佛造像藏品之一。书里说,浮山魏碑全称为“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开工,至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刻成,历时10年。

 该碑主题是讲述“维摩诘与文殊辩论”的故事,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像记为正书,正面题记三十行,行三十字。记上刻佛像三层。记下刻山水、树木、狩猎图样等。整个画面纹饰繁缛,雕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满座的僧俗听众,表情各异,有的在静听,有的在凝思,有的交头接耳。远处还有摇曳的大树,优美的飞天……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浮山魏碑可能描摹自一幅绘制精细的绘画作品。

    据了解,如今中山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一幅此碑的拓片,碑拓较为完整,有造像及题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拓片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为“造像碑中的极品”。

    关于人——

    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顾燮光发现浮山魏碑并亲自捶拓,誉其为“河朔之冠”,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浮山魏碑一直竖立在淇县浮山封崇寺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民国初年的金石学家顾燮光。

    顾燮光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顾燮光是浙江会稽人,清光绪年间贡生,供职于京曹,任财政处、监法处要职,民国以后曾隐居数年。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他曾在卫辉隐居8年,这8年中,他搜罗金石,访得古人未著录的自汉迄元碑刻700余种。卫辉毗邻淇县,静居一隅的浮山魏碑也因此走进了他的视野。

    1926年,顾燮光在《河朔访古随笔》中将在浮山封崇寺发现的浮山魏碑称赞为“河朔之冠” 河朔:黄河以北),并在1929年出版的《河朔访古新录》中作了详细的记录,“县北三十五里浮山封崇寺,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建,山门外有弯碑树(竖)立,高三丈余、广三尺余、厚一尺余。盖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兴建,至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八月功就。”

    顾燮光发现浮山魏碑后,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文物专家马衡,一代鸿儒、国学大师陈汉章等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从雕刻艺术、民众造像与佛教信仰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由于该造像碑雕刻构造精美,形制巨大,历来被视为造像碑之冠。

    令人遗憾的是,浮山魏碑很快就遭受劫难。据文献记载,该碑于1929年被军阀运至天津,将“像下”“记上”锯为两段,后为日本人购买,又几经辗转,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展出的洛阳龙门宾阳洞皇帝礼佛图比邻。

     关于寺——

    1996年编撰的《淇县志》记载:浮山寺元至正二年重修,原有古寺、石碑,民国初无存

     根据清顺治十七年刻本《淇县志》记载,封崇寺应该建于北魏永熙二年,元代进行了重修,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可惜,按照1996年编撰的《淇县志》记录,“浮山寺元至正二年创建(此处应是重修之意),原有古寺、石碑,民国初无存。”封崇寺到民国初就不存在了。

     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这么一段辉煌而辛酸的历史。带着强烈的遗憾,3月15日一早,冒着料峭春寒,记者一行辗转来到浮山脚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很快便来到山顶。曾经辉煌的封崇寺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座2011年落成的庙宇。记者询问当地的一对年轻夫妇可曾听说过封崇寺时,他们回答,从未听说这儿曾经有过一座很大的寺院,也从未听老人说起过浮山魏碑。

    在山脚下,记者遇到正在田间翻地的淇县高村镇晋庄村村民葛礼然,向他询问浮山寺庙和石碑的事情。葛礼然说他听老辈人讲过寺庙的故事。至于寺的名字,他不知道,但是原来的寺里确实有很多石碑,不过全被村民们拖去修了附近的一座铁路桥,村民们又在原址修建了“皇王庙”。

    不过,对于封崇寺的遗址也有不同的说法。记者在附近的村子里询问,也有老人听说过石碑的故事。有的老人说知道附近的一个寺里曾有过一块很大的石碑,后来被人抢走卖到国外去了,寺不在“皇王庙”,而是在浮山西面的后山上。

    究竟拥有浮山魏碑的封崇寺遗址在哪里,恐怕只有等待专家的考证了。然而封崇寺曾经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浮山魏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挖掘、开发浮山的历史文化,给将来的浮山公园赋予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则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  




 
     
震古烁今的浮山魏碑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