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然(河南省政协鹤壁市文史资料研究院,淇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鹿台泪》等的作者)
2001年11月,我从我们河南省淇县文化馆退休。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排除一切干扰,编绘出一套反映殷商文化的连环画《鹿台泪》,包括文字脚本四万余字和画页五百余幅。我创作这套连环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殷商末代国君帝辛(纣王)说句公道话,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因为在那之前,我早就读到过子贡、孟子、郭沫若、毛泽东、顾颉刚、翦伯赞等人对纣王的评价,而这些评价都是比较公允的;再加上我接触到的零零星星的资料,我认为纣王不但不像我们“公认”的那么坏(有时,中国人往往将神话和传说当成正史去误读),反而是一位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有为帝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做过一个名为“走进殷墟”的专题,结尾部分特别提到了纣王,说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平定了东夷之乱,巩固了商王朝的版图;他解放奴隶,促进了东南沿海和内陆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发展了东南沿海的商业。那么,他为什么会失败呢?关键是他的王朝内部不团结,而主要的不团结因素就是他的王兄微子启一直在和他争王位。另外,他也没有意识到在姬昌的领导下日渐强大的西岐对商王朝的威胁,所以最终被取代。不过,虽然他失败了,但他不失为一位失败的英雄,是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这样的人,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他、宣传他,对他要“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唐人刘知己语)。【本文网址:《http://www.qxzc.com/jrzg/html/2011/5/288.htm》】
《鹿台泪》初稿完成后,淇县县委宣传部非常重视,召集县里的有关人士开了一个座谈会,就初稿讨论一下。会上,有些人认为,纣王已经被大家骂了几千年,“暴君”之名已成定论,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为他“平反”,而且那样甚至会把历史搞乱;另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件新鲜事,而留下来的历史也并非全是正确的,我们有责任用辩证的观点对历史上有疑问的问题来一个重新评价,更何况已经有不少古今名人大家在为纣王鸣不平。争来争去,大家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我始终坚持我的想法。一直以来,还没有哪一个人专门大篇幅地评价过纣王的功过,尽管子贡、孟子、郭沫若、毛泽东、顾颉刚等人对他进行过评说,但都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用通俗的连环画形式解读历史事件、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否合适呢?当然,也有用连环画形式描绘大的历史事件的,比如《三国演义》就被改编过,但其中毕竟颇多“演义”的成分。反复琢磨之下,我竟逐渐对自己编绘的《鹿台泪》产生了犹疑:到底是出版还是不出版?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一位老同事对我说:“你何不请教一下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艺术家,听听人家对咱的作品的看法?”我顿时眼前一亮,对啊——可是找谁呢?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既不在这个协会,也不在那个圈子,人家能搭理我吗?思忖再三,我终于打定主意:试一下也无妨,顶多是不被搭理呗!随后,我就开始注意自己订阅的书画类报刊杂志,寻找合适的人选。一天,我读到了介绍冯远先生和沈尧伊先生的文章,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他们分别写了征求意见的信,连同一部分书稿的复印件一并寄了出去。没想到,不久之后,我就收到了冯先生和沈先生的回信。信中,他们给了我很多鼓励,而且对我的想法也非常支持,让我立即充满了信心。【本文网址:《http://www.qxzc.com/jrzg/html/2011/5/288.htm》】
由于《鹿台泪》也是对殷商文化的一种宣传,所以我们当地的各级领导也对它的出版非常重视。2005年5月,连环画《鹿台泪》(共上、中、下三册)终于出版,而且很受好评。每次翻看带着油墨馨香的《鹿台泪》,我就会想起冯、沈二位先生写给我的热情洋溢的亲笔信。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这套连环画很有可能不会出版,而我也绝对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原载《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