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禅,不熟吧?难怪。他是一位隐士,很少涉足尘世,所留事迹不多,知其者亦少。先说这四人吧,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兵家、纵横家的宗匠,哪个不是响当当的雄才?追本溯源,师承何处?清溪鬼谷——鬼谷先生!这该如雷贯耳了吧。
鬼谷子,千古奇人,盛名无虚。他通天彻地,兼神学、兵学、游学、出世学等数家学问,人所不能及。不过,他的威名并非完全出于自己,而是倚仗了高徒们的帮衬。
周侗,是谁呢?河南一武师,善射,而其射未能显于世,却能名于史,也因徒弟岳飞。据《宋史·岳飞传》记:“其学射于周侗,尽其术。”
名师出高徒——此话一直可疑,如今听来,真是个莫大的讽刺。按此算来,上古之时,若有一位名师,经他之手,教出一批高徒,如是代代高徒,那如今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鬼谷子教出了博学的孙膑,那庞涓这阴毒之辈,又如何算?
想到了鸡和蛋谁先的问题,先有师傅,还是先有徒弟?鲁班是木匠鼻祖,可也是从徒弟时代走过来的。徒弟修成高徒,自然可为人师,师傅功力醇厚,不就是名师?还可以这样理解:最先会做木工的人已无法考证,原始人怎么做的?自己琢磨、改良。若真要找出个师傅来,那就是生存,就是生活,就是大自然。所以,因草有了锯,因鱼有了船。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一语道出师承在人才链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就说,获得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伟大的导师。名师,当然有些实力,优先授予自己研究所得;再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将优秀的徒弟推荐出去;名师也树立了足以匹敌的模范,引领徒弟们去追赶、超越。
王羲之,尊号“书圣”,集各家之长融于一炉,自成一脉。王献之,他的儿子,也是他调教出的徒弟,众体皆精,尤以行草不为其父所囿,敢于革新,博得“小圣”之名。父子并称“二王”。徒弟的名声与老师有关,而本领却未必相关。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倒可以成就名师。两者之间是未定之数,也存在相辅相成的现象。
近些年,无数家长想着花重金送孩子进某校,因有某名师执教,带出了一批清华北大生。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资不凡,只需有名师稍加点拨,就可开窍顿悟。但实际上,徒弟本身的才智和勤奋,才是蜕变的主力。王献之本人才思敏捷,加之父亲的教导下,写完二十缸墨水,即使冰冻三尺,也不间断,这才有大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与其心系名师,不如自修成师。那时会发现,名师不是指具体某个人,而是在每一次的困难中锤炼出来的。
不可否认,教师也有靠学生的突出成绩来立身的,而学校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本身就是病态的教育模式,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名师出得高徒,高徒也出得名师,那何必再相互依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