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和他的根雕作品。
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者“根艺”。用“化腐朽为神奇”形容根雕艺术再贴切不过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在粗糙的树根上略加雕琢,不露痕迹。家住淇滨区文博苑的范中是根雕艺术的追随者和践行者,打一开始接触根雕,便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凭借这份执着和热忱,才有一件件根雕作品的问世以及一项项荣誉的获得。范中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他的根雕作品大大小小有500件。
12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范中陈列根雕的地下室,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息。琳琅满目的根雕作品摆放得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的根雕妙趣横生。这个形态如龙,那个形态似凤,有的作品一眼就能认出,有的作品思索半晌也猜不透。范中说,根雕,有的象形,有的会意。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件根雕作品的由来,以及这么多年来他和根雕的点点滴滴。
30多年前“偶遇”根雕
“以前我只是在电视或者报刊上粗略地看过,对根雕艺术认识有限。”今年72岁的范中说,他与根雕艺术第一次接触,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第一次是在山城区的一个公园里,偶然看到一个外形奇特的树根,我就捡回了家,把多余的枝丫剪掉后,它看起来很像一个小葫芦。”范中说,这个小葫芦,是他的第一个根雕作品。
真正让范中迷上根雕的是刘建军的个人根雕展。
“刘建军的根雕作品在山城区展出,让我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根雕,当时我觉得这真是不可思议,能把树根雕成艺术品,简直太神奇了。”范中说,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刘建军的根雕个人展,让他彻底迷上了根雕。
当日,记者在范中家中有幸见到了他的根雕老师戴震山,戴震山调侃:“范中刚开始学根雕的时候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我家的门槛都踏平了,门都敲坏了。”
一听说哪里在修路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谈起根雕的步骤,范中告诉记者,找树根是第一步,随后要“审根”,打量眼前的树根并发现它的美,再动手创作,去除多余的枝丫,然后打磨抛光,最后给根雕作品起名。
“找到满意的树根很重要,因为这是下面一切程序的前提。”范中说,自从迷上根雕以后,他几乎跑遍了鹤壁的山头。
因为喜欢根雕,范中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根友”,时常约好时间一起“采根”。“一听说哪儿在修路,他就会第一时间跑到现场,看看有没有特别的树根。”范中的“根友”王书河说。
“今天早上我还从泰山路上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树根呢!”范中像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雪地步行4公里扛回80多斤重树根
范中说有一次“采根”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那是快速通道开始修建的时候,具体哪一天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下了很厚的雪,我从那儿经过看到了一个庞大而又奇特的树根。因为天快黑了,没办法带回家,又怕别人拿走,我就把那个树根埋在了雪里,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工具和干粮去了。”范中说,当时他根本顾不上冷,赤手在雪地里又是刨雪又是挖土,还把树皮和多余的枝丫都去除了。经过处理的树根仍有80多斤,约两米长,由于路不好走,车没办法进来,他硬是扛着树根回到了4公里外的家。“为了这个树根,在下雪天啃着凉馍喝着冷水,整整花了一天时间,不过最后把它带回家,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范中说。
范中用心雕琢这个树根,一年以后,一个头似龟、尾似蛇的作品诞生,范中为之起名“玄武”。
“老子出山”获金奖
范中的桌上摆放着很多荣誉证书,都是根雕作品获得的奖项,有市里的,也有省里的。“每一个荣誉证书后面都有故事。”范中拿着证书对记者说,有些获奖作品是花了好几年的功夫才完成的。
“老子出山”、“龙腾虎跃”是范中最得意的作品,分别在河南省第九届根艺奇石精品展以及中国(郑州)文化艺术收藏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他小心翼翼地用干布擦拭着这些作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两天,听说淇滨区要搞根雕艺术展,范中和“根友”们商量,要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参展。“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根雕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范中说,开一个个人根雕展,是他和“根友”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