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纣王时就有的柏尖山村

纣王时就有的柏尖山村
 


作者:李丹丹/文 张志嵩/图  加入时间:2013-12-9 9:12:53

 淇滨区上峪乡柏尖山村

80余栋藏满故事的石头房


柏尖山村白龙庙


“入山转苍翠,临水更出深。浪激蚕鱼退,潭澄龙物沉。风雷移古殿,松柏响空林。自昔饶灵异,频沾旱岁霖。”这是明代诗人魏大本笔下的被太行山群山环抱、依水矗立的柏尖山美景。

柏尖山隶属于我市淇滨区上峪乡,其神异之处在于它曾是群龙之首“威惠都龙王”故里,广为流传的关于白龙王的传说起源于此。

日前,柏尖山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12月4日,记者前往该村,感受其独特魅力。

 

“山顶有林,林中有村”

 

在采访柏尖山村之前,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村庄因建于柏尖山山顶而得名,柏尖山是我市西部太行山余脉众多土丘中的一个,位于淇河北岸,因山顶有一片柏树林而命名。由此,记者可以想象到:整个柏尖山头都是一片葱郁的柏树林,层峦耸翠,村在林中,村中有林。

我们的采访车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穿过一个个土丘,最终在一棵碗口粗的柏树前停下。

当得知这就是柏尖山村时,记者下车四处张望,渴盼见到柏树林的影迹,前来接待记者的老村长王佩信调侃说:早就没有林了,现在柏尖山可以改口叫‘秃山’了。”

王佩信告诉记者,他今年67岁,自他出生起就没见过柏树林,他对柏树林的印象全来自老辈人的描述,“房前屋后、沟沟壑壑长满存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柏树,每棵柏树都很粗,有的树两三个人合抱都很难拢过来,最细的直径也有几十公分。夏天遮阴,冬季挡风,风光旖旎,远近闻名。古时村民们都是就地取材,用柏树木当作建房用的木椽。”然而,在清末民国初,村里出了个恶霸,他把柏树林一棵不剩地砍掉,并将卖树所得的钱据为己有。

“现在全村就剩下两棵柏树苗儿。”王佩信说,除了村口记者看到的一棵外,另一棵在村西的坡地上,也有碗口般粗细,“虽然这两棵柏树存活了上百年了,但是其粗壮程度远不及原来的柏树。”说话间,王佩信的脸上流露出对原来盛景的怀恋。

 

殷纣王时期村里就有人了  

 

采访间,记者了解到,除了从外村嫁进来的妇女外,柏尖山村的村民都姓王。至于祖先迁至此地落户的故事,每个村民都能讲上几句。

相传古时,战乱频发,为躲避战乱,一王姓家族举家迁徙,由平原向山势陡峭、人迹罕至的西部山区迁移。

他们在崎岖的山沟里走了很长时间,大家都很累了。这时,年过六旬的族长招呼大家坐下休息,他则带着两个年轻人去寻找水源。

大概走了三四里路,他们发现西侧山顶上有一片树林,郁郁葱葱,“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位族长心想。于是,他便带领族人上了山,在这片长着柏树的地方安居下来。

至于祖先在哪个朝代落户于此,没有一个村民能回答上来。“只是知道俺村自殷纣王时期就有人了。”王佩信说。

 

写满世代心酸的“挑水路”  

 

“柏尖山,靠北坡,山高石头多,吃水贵如油,孩子娶媳妇儿发了愁。”这是流传于柏尖山村村民间的一句顺口溜儿,它反映了村民吃水困难的状况。

在村南,依然存在一条明晰的“挑水路”。王佩信说,淇河是村民的主要水源,虽然淇河流经村南的山壕,但村庄地势较高,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民吃水时,都需挑着扁担沿山坡往下走大约2里地,才能到达河边挑水。

时间久了,从村南山坡至山下的淇河边便形成了“挑水路”,也是村民们吃水的“辛酸路”。王佩信说:“山路崎岖难行,尤其是冬天结冰路滑,村民挑水时要结伴而行。”

在“挑水路”西北方,有个直径达10米、深3米的大坑,“这是我们的雨水池。”王佩信说,以前每逢下雨,雨水顺势下流至雨水池内,村民们在池南侧用石头砌成壁,以防水流失,“雨大的时候,水池能蓄满,俺村人就吃这里边的水。”王佩信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政府在村西北建了大型提水站,这才彻底解决了村民们吃水难的问题。

采访时,“挑水路”和雨水池都因长期被人冷落,逐渐长了荒草。村民对它们的感情很深,“草长得高了,我们也会去拔草。”王佩信说。

 

80余栋百年历史的石头房  

 

据包村干部徐桂双介绍,在柏尖山这个不足200人的小山村内,有80余栋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

徐桂双说,自建村至上世纪六十年代,通往村里的盘山公路未修建前,村民们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村里现有的红砖瓦房都是近些年才盖起来的。

老房子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村南的山坡上,采访时,记者发现绝大多数老房子已无人居住,有的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你看,这就是穷人的石头房。”顺着徐桂双手指的方向,记者望见一栋坍塌的老房子,墙体外边砌着一层大石块,里边是一些碎石块儿。“村里穷,多数百姓用不起大石块。”王佩信说。

另外,在另一栋临街的老房子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用石块做的简易的石柱,“这也是穷人的办法,简单且好用。”王佩信说。

村中最奢华的建筑要算是临街的王凤景古宅了,三米多高的大门巍峨壮观。再往里看,三栋石头房也并不比其他石头房“阔气”多少。“之前,村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住房等都比较‘平民化’。”徐桂双说。

 

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重读重耕”是柏尖山村推崇的村风,该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据传,清朝时期,该村出过一家亲兄弟五个全是秀才的事情,其中大哥是文秀才,老二至老五都是武秀才。

这家人曾经营一个小煤窑,后来一场大水致使煤窑塌方,砸伤了几名工人。工人们告状到汤阴县衙,武秀才们自以为一身本领,嫌老大是文弱的文秀才,就自告奋勇到县衙跟县官讲理,可是公堂之上,越讲越急,越急越没理,最终打官司失败。

老大听说后,也来到县衙,有条不紊地讲理,最终翻身打赢了官司。自此之后,大家再不敢轻视老大,并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之后,兄弟五个举办了文学堂和武学堂,都很受村民们喜爱。“按辈分,我还得叫老大老姥爷呢。”王佩信说。

 

村边有座白龙庙

 

在柏尖山村村边有座白龙庙,供奉的是威惠都龙王,和不远处白龙庙村中的那座白龙庙遥相呼应。若说白龙庙村是白龙王的常居之地,那柏尖山村则是白龙王的故里,小白龙的传说在柏尖山村同样流行。

据传,白龙王和其母亲在龙宫很受排挤,后来白龙王偷雨布,私降甘霖,玉皇大帝大怒,要杀白龙王。白龙王和其母惊慌之下,躲藏在有龙潭的柏尖山村。

自此,白龙王和其母就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山村隐居下来。后来,柏尖山村及其附近的村庄一直风调雨顺,村民们认为这是白龙王在此居住的缘故,村民们遂在村边修建了白龙庙以感其恩德。

后来柏尖山村的龙潭水干了,白龙王便到附近的一个也有龙潭的村子修炼,这个村子就是白龙庙村。

 

白龙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柏尖山村的白龙庙由山门、拜殿、后宫组成,其中拜殿是一座南北为墙、东西各靠两根柱子支撑的亭式建筑。四个柱子的柱础约有半米高,上下略粗,中间略细,形如灯塔,柱础下面雕有三角形图案,又配以花形。“这些石柱上原本有文字,在上世纪60年代,文字被人弄掉了。”徐桂双说。

拜殿南侧墙壁的右下角,绘有一个人和一头牛。王佩良说,这幅图描绘的是白龙王少年时期放牛的情景。

与拜殿仅有半米之隔的是后宫。后宫墙体有半米厚,南北屋脊角的下方刻有图案“莲花祥云”。后宫室内的屋顶设计较别致,四周分别由18层大石块层层垒叠而成,每条重叠的线条都整齐划一,聚到屋顶上方形成尖顶。像不像金字塔?它非常结实牢固,自建庙到现在没有坏过。”徐桂双说。

庙内竖有很多石碑,记者从碑文上了解到:因神灵显圣于京师,明朝万历年间敕封白龙王为“威惠都”嘉名,并以其为群龙之首,建庙于此。

另外,村南淇河边上还有一块水磨台,据传这是殷纣王时期,山民们取水的主要工具,因年代久远,水磨台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如今成为令游人们感伤的古物。




 
     
纣王时就有的柏尖山村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