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评论探讨 - 《诗经》与淇河卫地

《诗经》与淇河卫地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3-11-29 17:22:39

淇河文化中《诗经》文化堪称瑰宝,属于《卫风》的《邶风》《鄘风》《卫风》有诗歌39篇,《卫风》之外涉及淇河卫地的《诗经》诗歌还有21篇,《诗经》与淇河卫地有关的诗歌共计58篇,占整个《诗经》篇幅的19.0%。别看淇河很不起眼,但淇河却闪烁着中华远古诗文化的光辉形成了独具风骚的千古淇河诗文化

一、 “诗经三千”时代《诗经》的篇目

今天所看到的《诗经》由孔子编纂而成,共有311篇,由于《小雅》中的6篇有目无辞,实际为305篇。《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也就是歌词、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时,看到了这种歌词、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表演,其中就有“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季札对其还进行了评论。

襄公二十九年是公元前544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季札访问鲁国时孔子8岁,这说明在孔子之前《诗经》已经存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3000余篇,孔子把重复的都删掉了,只选取了合乎义的用于礼仪教化,留下的诗歌有305篇。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诗经》表演,听到歌咏《邶风》《鄘风》《卫风》时,季札评论说:“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说明当时已经把《邶风》《鄘风》《卫风》统归入《卫风》了,而邶、鄘之地入卫却是西周初年平定“三监之乱”以后。

《卫风》在“诗经三千”的时候到底有多少篇,孔子所删除的诗歌都有哪些呢?这些已经无从查考,但可以进行猜想。今天所保留下来的《卫风》,其中《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共计39篇,其内容除了具有鲁迅先生所说“风者,闾巷之情诗”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淇河卫地的诗文化特色,大体上有淇竹、廉政、爱国、哀伤、讽刺、爱情、孝道、感言、赞美、思乡、自然灾害等诗文化内涵。

孔子继承周之理念,创立封建统治理论,成了历朝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社会准则,据有扬群体压个人的思想。淇河卫地的《诗经》之歌约有一半涉及爱情和婚姻内容,所以在孔子的潜意识之中,淇河卫地的《诗经》歌声被定罪为靡靡之音、桑间濮上之音,被孔子加以曲解。因而,淇河卫地的《诗经》篇章一定是孔子删除的主要对象。但是,淇河卫地的诗歌被保留下来的依然不少,并且有历代歌颂称为淇竹君子卫武公的作品,有甲骨文之后华夏第一位女诗人卫庄姜的作品,有甲骨文之后华夏的第一位女爱国诗人许穆夫人的作品。这充分说明,淇河卫地是商周文化发达的主要地区之一,淇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河。

孔子删除的《诗经》篇章,应当还有《雅》《颂》里的不少内容。传说后稷是西岐周人的始祖,后稷生儿名不窋(zhú),不窋生儿名鞠陶,鞠陶生儿名公刘,西岐的政权传递是后稷传位给了台玺,台玺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叔均,叔均传给了后稷的儿子不窋,不窋之后子孙相传,据说所谓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是后稷的第32代孙通观《诗经》中对周人的赞美连篇累牍,空话连篇,多是一些强加于人的空洞说教,由此推测“诗经三千”的时候,《诗经》里一定有周人的每一位先祖,甚至歌颂每一位先祖的诗歌会有多篇。

但今天的《诗经》只保留了后稷、刘公、古公亶父、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厉王宣王姬静、幽王姬湦、姬胡等几篇。《诗经》中《生民》说的是后稷,公刘》说的是公刘,《緜》说的是古公亶父,有人认为《生民》公刘》《緜》,构成了西岐周人传说自己历史的一个系列,其实这个系列缺失了周人的几十位先祖。

虽然在孔子的眼中,周礼和周人无比伟大,但也许由于那些赞美之词太出格,显得太假,那些对周人历代圣王、神王盲目顶礼膜拜之词,作为孔子也无法忍受,所以才被孔子给删除了,因而眼下的诗经之中的《雅》《颂》出现了很大的漏洞,使得歌颂周人历代祖宗的诗歌不连续,从而也造成了历史文献的缺失

二、《诗经》与淇河卫地与关的诗歌篇目

《诗经》与淇河卫地有关的诗歌共计有56篇,其中属于淇河卫地《卫风》的《邶风》《鄘风》《卫风》共有39篇,其余17篇如下:

1. 《豳(bīn)风》第三篇《东山》,写的是周人东征徭役归来之歌。商末周初周人发动大的战争只有两次,一次是商王帝辛时期周灭崇之战,一次是周人姬发发动的牧野暴乱。《东山》中说夫妻分别三年之久,说明诗人即参加了周灭崇之战,也参加了牧野暴乱。因而,这首诗歌与淇河卫地密切相关。

2. 《豳风》第三篇《破斧》,写的是平定“三监之乱”,庆幸九死一生。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所发动的东征之战,起自镐京,但整个战争却是在淇河卫地进行。所以,这首诗歌虽是豳地民谣,但却与卫地关系密切。

3.《豳风》第六篇《九罭(yù)》,写的是东方淇河卫地挽留贵客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令康叔姬封迁徙至淇水岸边朝歌建立卫国,特地在淇河岸边召集群臣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了《康诰》《酒诰》和《梓材》三篇文告。事必周公姬旦将要回归镐京摄政,淇河卫地臣民一再挽留。《九罭》虽是豳地民谣,但却是歌颂的周公姬旦在东方淇河卫地深得民心,写出了卫地热情好客,民风古朴。

4.《小雅·鸿雁之什》第六篇《白驹》,写的是周人诚心挽留贤者,贤者疑似箕子,与淇河卫地关系密切。

5.《小雅·甫田之什》第九篇《青蝇》,诗中谴责劝戒当政者,诗的作者疑似卫武公。

6.《小雅·甫田之什》第九篇《宾之初筵》,是一首卫武公记述国宴礼仪盛况,告诫与宴者注意形象的长诗。

7.《大雅·文王之什》第二篇《大明》,是一首记述王季、文王、武王三代之德的诗歌。这首诗歌与西岐关系密切,也与淇河卫地关系密切。诗歌中提及的牧野暴乱就发生在淇河卫地,周人指挥部就设在鹤壁市浚县同山(童山),鸠占鹊巢后在鹤壁市浚县白祀山上封神,白祀山因当年挂孝封神祭祀漫山皆白而得名。白祀山很神奇,山上今天仍保存着6500万年前的古木硅化石。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前往赵国督战,路经白祀山登山祭祀,立有无字巨碑,今天尚存。周人在今天的鹤壁市欢庆,用帝辛储存的钜桥之粮、鹿台之宝大赉天下,收买人心。故鹤壁市新区原名叫大赉店,毗邻淇水关,与守淇水关的大将黄飞虎的花园――花窝遗址隔河相望。

8.《大雅·荡之什》第一篇《荡》,借姬昌之口告诫后世要汲取先朝覆亡的教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关于帝辛之罪恐有不实之词,有言过其实之嫌看来周人在这方面也学到了商汤定罪夏桀之要领。

9.《大雅·荡之什》第四篇《云汉》,写的是周宣王祈雨。公元前803-公元前780年,天下旱灾严重,70多年的连绵大旱灾,均发生在周宣王执政时期,其中包括淇河卫地。

10.《周颂·清庙之什》第七篇《我将》,是在祭祀周文王。淇河卫地的白祀山上封神时,很有可能同时凭吊姬昌,这首诗歌也许就是当时对姬昌的祭文。

11.《周颂·清庙之什》第八篇《时迈》,说的是姬发牧野暴乱获胜后巡视淇河卫地,有人为此事写了这首诗歌。

12. 《周颂·臣工之什》第三篇《振鹭》,说的是前朝之臣来周室助祭,很有可能说的是商末出生于淇河卫地的微子和箕子。

13. 《周颂·臣工之什》第九篇《有客》,写的是周朝优待商朝吃里爬外的买国之臣微子。

14.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第八篇《酌》,此篇属于乐舞《大武》六成第三篇,乐舞《大武》六成依次为:《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此篇内容是周公姬旦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涉及到淇河卫地。

15.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第九篇《桓》,此篇属于乐舞《大武》六成第四篇,内容是在歌颂活着的周武王淇河卫地的白祀山上封神,很有可能在凭吊姬昌的同时,也在用此篇歌颂姬发的丰功伟绩。

16.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第十篇《桓》,此篇属于乐舞《大武》六成第五篇,是“大赉天下”乐舞之歌,鹤壁市所在地原来就是“大赉天下”的发生地大赉店。

17. 《商颂·列祖》第二篇《烈祖》,记述功业显赫的成汤。微子作品,有人认为是商朝其他人的作品。应是初作于商代,流传于周朝宋国,后来很可能作了加工润色。

此外,还有《王风》第二、四篇《君子于役》《扬之水》,疑似卫武公的作品,暂不做统计。

三、《诗经》的故乡与“中华诗祖”

(一)《诗经》的故乡问题

《诗经》采集的地理范围南到汉水流域,北到山西省北部,西到陕西省,东到山东省,多集中于中原地区。《国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是采集于15个地域的风土民俗歌谣。其中:

周南是黄河与汉水之间、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以西一带,有诗歌11篇。

召南是黄河与汉水之间、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以东一带,有诗歌14篇。

邶、鄘、卫位于淇河卫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一带,共有诗歌39篇。

王风采集于今天的西安市、洛阳市一带,有诗歌10篇。

郑、桧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境内,桧风有诗歌4篇,应归入郑风,郑风原有诗歌21篇,共计诗歌25篇。郑自西部迁徙而来,故可能会涉及到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以西地区。

齐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有诗歌11篇。

魏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部一带,有诗歌7篇。

唐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一带,后改为晋国,非早期湖北省随州市一带之唐国,有诗歌12篇,

秦、豳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共有诗歌17篇。

陈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一代,有诗歌10篇。

曹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南部一带,有诗歌4篇。

《国风》共有诗歌160篇,除极少数几篇采集自汉江流域,余者皆采集自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西周都城位于镐京(西安),东周都城位于洛邑(洛阳),镐京和洛邑王畿之地被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有诗105篇,全部出自黄河流域,但有几篇涉及淮河、汉水流域。

《颂》有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有诗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诗歌,全部出自黄河流域。

因而可以得出结论,《诗经》故乡在黄河流域,多数集中于今天的河南省和陕西省。单依《国风》诗篇而论,淇河卫地是《诗经》的第一故乡,但建议不要这样说。

(二)所谓的“中华诗祖”问题

据说诗魔说的是白居易,诗仙指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但近两年某地认定了一位“中华诗祖”尹吉甫值得引起国人的关注!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执政时期的太师,《诗经》的采集者之一,也是《诗经》的作者之一,但却不是所谓的“中华诗祖”,因为在他之前已有许多诗人和诗歌作品。《诗经》中有尹吉甫所写的《崧高》《烝民》《韩奕》三首诗歌,在《大雅·荡之什》这一节中。还有一篇《江汉》朱熹说是尹吉甫写的,其实应该是征战淮夷之召伯虎的作品。三首诗歌所在的《荡之什》一节中,第一篇《荡》早于尹吉甫的作品;第二篇《抑》是卫武公写于共和行政时期的作品,早于尹吉甫;第三篇《桑柔》是周厉王时期卿士芮伯的作品,早于尹吉甫;第四篇《云汉》是周宣王时期仍叔的作品,不晚于尹吉甫。

如果把《诗经》305篇都与尹吉甫的早晚做个比较,不难发现许多诗人和诗歌比尹吉甫早许多年,譬如《诗经》中有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商末微子等人的作品。更何况《诗经》只是中华第一部诗集,但却不是中华最早的诗歌。

虽然《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最后一篇《六月》赞颂了尹吉甫的战功,但通观尹吉甫所写的《崧高》《烝民》《韩奕》三首诗歌,所鼓吹和宣扬的内容,放到今天就是标准的四风,他很像腐儒董仲舒,是周代奢侈腐败的吹鼓手。曹植《贪恶鸟论》中说:“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黍离》中反复在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儿子对父亲尹吉甫的哀怨溢于言表。如此诗人被尊奉为“中华诗祖”,显然有悖于中华人文历史,是站不住脚的,因而不成立。



 
     
《诗经》与淇河卫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