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八卷 2013年
     

 

文史资料 - 名城春秋之 浚县地名溯源

名城春秋之 浚县地名溯源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3-10-2 21:04:41

    自建县始,县名就与大禹疏河有关,与大伾山有关。

    浚县商时称黎,西汉初置黎阳县。《尚书·禹贡》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也称黎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黎阳之名便应运而生,“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汉书·地理志》)

    父山母河,大伾山,黄河水孕育出了黎阳这个地方。喜欢古典文学名著的,爱读中国历史书籍的,黎阳这个名字会不时地从唐诗宋词里,从历史典籍里蹦出来,让你注目,让你审视,让你探究。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白旌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字识足臧。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黄初元年,曹操去世,曹丕初继魏王,率大军从邺城出发挺进黎阳。《黎阳作三首》,成为其军旅诗的绝唱,也成为中国军旅文学的经典之作。

    与曹植并称为“曹刘”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随所向披靡的魏军南征到达黎阳,他登山望远,畅襟抒怀,高歌长颂,成就《黎阳山赋》:“河源汩其东逝,阳鸟飘而南翔。睹众物之集华,退欣欣而乐康。”

    以大漠孤烟,雄风铁骑的边塞诗著称的唐代诗人高适,以黎阳风物为题材的诗作达十几首,这些诗,多是怀友酬别的性情之作,显示了诗人的另一番情怀:“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呤。”高适与友人黎阳渡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愁肠嗟叹。

    在高适前后,江总、谢偃、李白、刘禹锡、骆宾王、王维、岑参、贾岛、杨臣源、范成大、罗贯中、王阳明、冯梦龙等历代文坛高手,艺苑巨擘,都在黎阳留下了传世佳作。

    历史沿革,朝代更迭。北宋初年施行军政制时,在黎阳县设立浚川军,“浚川”取《尚书·禹贡》“浚畎浍距川”首尾两字。政和五年(1115)治浚州,辖黎阳县、卫县。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黎阳作为县治,正式退出了行政序列,取而代之的是浚县。浚是个多音字,既读jun, 又读 xun,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里,浚和县组成词组时,读 xun ,再无它意。浚县名字的来源,仍和黎阳一样,不仅与黄河有关,也与大禹治水相连,而且出自大禹之口。《尚书·益稷》载“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大禹疏通了九条河流,使它们流到四海,挖深沟疏通了田间的大水沟,使它们流进了大河。同后稷一起,教百姓播种粮食,民众食有粮,居有所,幸福安康。


     一个浚字,既展现了悠久历史,又宣示了兴县富民根本,还蕴藏了瑞信民风,更弘扬了进取精神。

    前些年,我在作《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这本书时,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如果把每一个古地名,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每条道路、每条街巷,便是它展开的枝杈;那处处庭院、座座房屋便是它的叶子和果实;那通向庭院房舍的一代代人的串串足迹,便是它密匝匝的根须。密匝匝的根须扎在运河滋润的肥沃土地上,这树便岁岁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盈枝。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亲爱的读者,了解浚县,就从它的地名开始吧。




 
     
名城春秋之 浚县地名溯源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