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艺作品 - 梦里依稀朝歌城
梦里依稀朝歌城
 
作者:徐爱民  加入时间:2013-1-6 0:53:15

        回想起来,我脑海里最早的朝歌城,是从爷爷的故事里走出来的。那时候小山村里还没办电,谁家有部收音机都令人眼馋,电视机更是没有影儿的事儿。一到天黑,我点着煤油灯做完作业,就缠着爷爷讲故事。
爷爷讲得最多的故事,当然要数关于朝歌城的了,朝歌城里的故事又大都以殷纣王、苏妲己为主角儿。听了这些故事,我感到朝歌城作为古都的时候肯定很繁华,而殷纣王、苏妲己干尽了坏事,最终丢了江山自然而然是死有余辜的。
    1980年,我13岁,到县城考重点初中,与朝歌城有了第一次亲密的接触。那个时候,城内外还有很多古城墙,一排一排地,像是昔日繁盛的朝歌城留下的最后一点儿风韵。县委大楼前是一条很窄的街道,街道的另一边就是一处池塘,芦苇稀疏地长了几丛,鹅鸭操着各自的语言在嘈杂着,悠然自得地踱着方步四处觅食,见到路人和车辆也毫无惧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试图去书海里寻觅朝歌城的陈迹。最为详尽的记载大抵是司马迁的《史记》了。西汉时候的司马迁离殷纣王时期是比我们近了好多,但也毕竟过去了近千年。一位历史学家兼文学家,即使写出的东西确属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难以完完全全地复述殷纣王时期朝歌城里所发生的一切。一个人对昨日刚刚发生的事情都难以做到说得原原本本,遑论千年之前的往事了?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司马迁所言的那些,与我爷爷故事里所说的相去不远,仅仅能够让我们增加一点儿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朝歌城到底是个啥模样,只有天知道。
    天才知道的朝歌城,有好事者非要论出个丁丁卯卯来。依我看,也无非是去故纸堆里寻章摘句,拿一些持论者都含含糊糊的话来当佐证,以便坐实自己的观点。还有的不相信文字而相信文物,把古人埋在坟墓里的破玩意儿拿出来还原历史,更令人感到愚蠢可笑。事实上,有比历史记载、文物考据更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淇县的山山水水。
    有人说,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我感觉这话说得在理儿。淇县城乡林林总总与殷纣王、朝歌城相关的地名,就是这里三千多年前是座都城的有力证据。就连一向以生活在古都而自命不凡的安阳人,也承认殷纣王做的好多事情发生在淇县。当然,人家也可以以淇县过去属于安阳地区管辖为理由,把朝歌也纳入安阳的“共荣圈”里,依旧认为殷商的都城须臾也未曾离开过安阳。
    现代的交通确乎发达,有个几十百八里路程算不得什么,但在殷纣王那会儿,这么远的距离完全可以走出一个不算小的诸侯国了。所以,别管淇县属于安阳地区有多久,淇县城与安阳城确实在殷纣王那会儿不是一码事儿。人家殷商王朝把都城挪了上百里,硬说人家没有出“二环”,那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毛主席在诗中说:“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正如关于朝歌不是古都的种种说法,也正在欺骗着过客们。我们成立朝歌古都学会,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主张和宣传朝歌城在淇县,淇县是三千多年前的古都。正如我们相信上帝,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无关,我们笃信这些,恰恰是因为古都朝歌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淇县人的梦魇里,那座繁华的都城里有一位文治武功的帝辛,有一位美丽、聪明的妲己,更多的则是幸福生活着的朝歌人,他们渴饮酒池,饥食肉林,男耕女织,其乐融融。




 

 
     
梦里依稀朝歌城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