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本报刊发我市爱鸟拍客冯豫山拍摄的“淇河百鸟图”后,引起了北京自然之友野鸟会的高度关注。9月15日至1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高武、自然之友野鸟会会长李强的带领下,10位来自北京自然之友野鸟会的会员到淇河沿岸研究我市野生鸟类的生活习性。
在为期一天半的观测时间里,鸟友们在淇河沿岸共观测到55种鸟,并拍摄到《鹤壁淇河动植物主要资源名录》之外的3种鸟类——游隼、黑耳鸢(yuān)和黑喉石鵖。鸟友们对淇河生态环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决定在淇河设观鸟点,计划每年到观鸟点观鸟。在本报的协调下,鸟友们同意将此行所拍摄的资料免费提供给我市,为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贡献。
据我市林业部门统计,目前淇河流域内脊椎动物共有265种。其中,鸟类156种、鱼类64种、兽类20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6种。156种鸟类中候鸟(包括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候鸟105种,留鸟51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等4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角(pìtī)、大天鹅、小天鹅、鸢、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kuáng)、普通鵟、乌雕、秃鹫、白尾鹞(yào)、红脚隼、黄爪隼、红隼、灰鹤、红角鸮(xiāo)、领角鸮、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等22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凤头鸊鷉、苍鹭、鸿雁、大白鹭、灰雁、红脚鹬、普通夜鹰、三宝鸟、黑枕黄鹂、红嘴山鸦等10种。
自然之友野鸟会成立于1996年10月5日,是国内第一支民间观鸟团体,以组织公众参与观鸟活动为主,在鸟类保护、环境教育、公众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有不俗成绩。今天,本报推出自然之友野鸟会员在淇河沿岸拍到20多种鸟类的照片。
资料整理
晨报记者 邓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