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鹤壁作家李志林:追梦一生 七旬著书
鹤壁作家李志林:追梦一生 七旬著书
 
作者:郭长敏 邓少华/文 张志嵩/图  加入时间:2012-8-31 10:11:57

2012-9-25 9:50:25来源:鹤壁网

工人作家李志林的逐梦人生

 

李志林

他初中毕业,当过矿工,当过技校实践老师,直到现在身边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位作家;他的小说《考验》入选《河南省新文学史》,根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视剧《阴阳宅》曾在央视和10多个省电视台播出,先后获得河南省首届电视剧“大河奖”、中南六省(区)电视剧一等奖。他就是李志林,原名李治功,今年71岁,省作协会员,也是我市第一届文联委员中至今唯一健在的委员。

未见李志林,就已听人说起他近日出版的文集《荆紫关传奇》。说他一生崇拜文学大师沈从文,细读《荆紫关传奇》,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他受沈从文先生影响之深,笔下的荆紫关如边城。

全省首篇反映矿工生活的小说是他写的

9月20日,在淇滨区一住宅小区,记者见到了李志林先生。清瘦、利落,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见他上楼时需要扶扶栏,还真有点不相信他已年过七旬。

其实,李志林只是他的笔名,他原名李治功,出生在淅川县荆紫关镇。1958年,17岁的李治功离开家乡来到鹤壁上技校。两年后,他成了鹤煤九矿的一名电工。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城,一种全新的生活,让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的李治功再次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就在那一年,李治功看到工友的作品在《鹤壁日报》上发表,就悄悄将自己的处女作《矿山红旗》寄给了《河南日报》。

因为稿件上用的是笔名“李志林”,当河南日报社将20元稿费和一张样报寄到矿上时,稿费和样报被当成无主邮件退了回去。

一天,矿档案室的一位同事跟他说,《河南日报》上刊发了一篇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小说,李治功找来报纸一看,才知道是自己的作品发表了。

这是我省第一篇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小说。从那时起,李治功开始用“李志林”这个笔名写作。直到现在,文学圈子内的人多数知道李志林,却不知道李治功;生活中,他的同事、亲友没有多少人知道李治功与李志林有什么关系。

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当初他和妻子的工资都不高,家里有4个孩子,还有老人,生活负担比较重,别说是买书、订杂志了,家里连个像样的写字台都没有。那时,他妻子在医院工作,上班时忙工作,下班回家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压力很大,对他的写作并不支持。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李志林的文学梦,没钱买书、订杂志,就到图书馆借阅、到新华书店看,没有写字台就趴在床上写。不少有影响的小说、散文就是趴在床上写成的。

没钱买书,能到图书馆看;可写小说的稿纸不能借呀。没有稿纸,李志林就用无格的白纸写。没有格子,横竖全在自己把握,很多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开始偏行,横竖都不照,看起来没有头绪。

李志林说,他特别感激《河南日报》的编辑武国华,每次稿件寄到他手里后,除了改错别字外,武国华还会亲自重抄一遍。

随着稿件数量和稿件字数的增多,一天,武国华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一下子给李志林寄来很多稿纸,并嘱咐李志林一定要用稿纸写作。武国华的这一举动让李志林感动不已。直到今天,提起武国华时,李志林眼睛里依旧会闪着激动的泪光。

一个是煤矿工人,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共同的爱好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终生的好友。

第一任市委书记说他是个人才

说起李志林的文学之路,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市第一任市委书记郝明甫。

李志林的好友郭长敏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省除《河南日报》外,还有一份文学月刊《奔流》。当时,李志林一口气在省报和《奔流》、《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作品,全部是反映煤矿生活的,生活气息浓厚。这在当时全市文学创作整体水平不高,煤矿题材极少,且有脱离生活倾向的情况下,可谓是出类拔萃之作。

“李志林”这三个字很快引起了市委书记郝明甫的注意,看到李志林的作品后,郝明甫对当时管文艺的领导说:“你们要找到他,李志林是个才子。”

由于李志林是个笔名,登载的作品又不标作者单位地址,加之矿上上班又是三班倒,市里派去找李志林的同志找了很长时间才见到他。

郝明甫亲自接见了他,还对他说:“旧社会时煤矿工人是‘煤黑子’,社会主义煤矿工人可以当作家。你很有志气,为煤矿工人争了光。有些人写了一点东西就被选拔进机关写材料,脱离了生活,创作慢慢就萎缩了,希望你永远不被官、权、势、利所诱惑。”书记的话,李志林记了一辈子。

1964年,全国都在搞现代戏剧会演。由于李志林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的才华,他被抽借到我市会演创作组,成为我市现代戏《煤城双鹰》的6名编剧中最年轻的一位。《煤城双鹰》歌颂了煤矿工人,煤矿工人的井下生产劳动场面第一次被形象地搬上了舞台,此剧成为全省会演的优秀剧目。

我国著名老作家、文艺理论家、原中南行政区及河南省文联主席于黑丁这样评价李志林:他(李志林)那时是鹤壁市现代戏汇演编剧组中最年轻的创作员,是从煤矿上抽出来的人才。他们剧目组大胆地把煤矿工作首次推上了舞台,创作出了《煤城双鹰》剧本,其中有井下生产场面,对于古老的传统戏曲来说,这是个创新和突破。

为了一句承诺,他写下纪实小说《火凤凰》

在采访中,每次提到郝明甫,李志林就有谈不完的话题。李志林说,他的文学梦与老书记紧紧连在了一起。

“文革”开始后,郝明甫遭到迫害,李志林也回到了矿上。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心为老百姓干实事,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干部会被打倒。他迷茫、困惑,弄不清楚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

1971年寒冬的一个深夜,郝明甫拖着病躯,在朋友的搀扶下在六矿工人村找到了李志林,将自己的日记本交给了他。

郝明甫对李志林说,这是他打游击时记下的日记,也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委托李志林保存,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替他整理整理。

李志林明白了老领导的意思,深情地对老书记说,他将来还要写小说,要把《新儿女英雄传》和《红旗谱》的创作特色结合在一起,专写鲁西好汉打游击的故事。

十年动乱期间,李志林没有写新作品,他把自己对老书记的承诺深深埋在心底。

上世纪八十年代,巨大的社会变革如春风般重新燃起李志林的激情,他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了中篇小说《青春的旋律》,这是我省第一部反映煤炭工业题材的中篇小说,歌颂了青年矿工们美好的爱情。随后,反映个体商户生活的《今年街上流行色》、公安题材的《缉毒双雄》、歌颂抗日英雄的《抗日老人范筑先》等小说相继问世。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志林终于完成了自己对老书记郝明甫的承诺,创作了长达30多万字的纪实小说《火凤凰》,详尽地描述了郝明甫的传奇人生,记录了鹤壁建市初期的艰辛及当时市委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

“《火凤凰》是部完全真实的书,也是部亲切感人的好书。”于黑丁先生亲笔作序,序言刊登在当时的《河南日报》上,这是黑丁先生生前最后的一篇文章。

《火凤凰》完成后,李志林又开始了电视剧《阴阳宅》剧本的创作。《阴阳宅》是部轻喜剧,以山城区大胡村两家村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当时农村繁杂的宅基地纠纷。电视剧在河南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荣获河南省首届电视剧“大河奖”。在河南电视台播出后,很快被央视选中,并在春节期间的黄金时段播出,全国10多个省电视台也先后播映。

1995年,该电视剧获得中南六省(区)电视剧一等奖,这是当年河南参赛作品获得的唯一大奖,《河南日报》曾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获奖消息。

他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在与李志林交谈间,记者感受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满腔热情。

初中毕业离开故乡,转眼半个世纪过去,当初的毛头小伙儿如今已是七旬老人。故乡荆紫关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融入李志林的血液,刻进他的骨子里。

有一年,李志林回到故乡,见到已是暮年的老师。李志林答应老师一定要为故乡写点东西,让后人了解荆紫关。

从故乡回到鹤壁没有多久,李志林的老师就过世了。李志林没有忘记老师的嘱托,开始了《荆紫关传奇》的创作。当地政府得知李志林正在创作关于荆紫关镇的书,立即派人找到他,承诺出书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

有人出钱为自己出版作品,这对生活不宽余的李志林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可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李志林拒绝了。

李志林说,荆紫关镇虽说是个千年古镇,可现在经济并不发达,虽然他生活并不富裕,但比以前好多了。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孩子们都已成家,日子过得也不错,不给政府添麻烦了,书还是他自己出吧。其实,他家里仅有几件旧家具,家中唯一的“奢侈品”是台电脑,看起来很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寒酸。

今年9月,长达30多万字的“聊斋”式文集《荆紫关传奇》问世了。文集集故事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饶有趣味地讲述了千年古镇的故事,描绘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和风俗民情。

岁月如梭。从19岁开始创作第一篇小说到现在,李志林创作的文学作品已多达百万多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还有电视剧剧本。

谈起自己的创作生活,李志林笑着说:“我阅稿水平要比写作水平高。”

原来,圈子内的一些朋友和一些文学青年知道李志林的能力,也了解其不图名不图利的性格,经常找他改稿子、提意见,不论是书记、局长或工人、农民,李志林以文论文,不看职位,不要报酬,直言以告,中肯的意见令人信服。

“我的文学路之所以能走下去,很感谢生活这个大熔炉。”李志林说,文学青年一定要参加到生产建设中去,不身在“漩涡”中是写不出来好作品的。要沉下心来,学会积累;要锤炼文学语言,不怕坐冷板凳;要用群众语言,去掉学生腔。大学能成批地培养工程师、专家,但不能成批出作家。巴金、沈从文、张爱玲、三毛都没文凭,大文豪鲁迅、郭沫若也不是文学系毕业,作家得善于捕捉生活迸射的火花。

李志林说,在他有生之年,很想写一本《鹤壁市名人列传》,把对鹤壁建设有贡献的人,无论是书记市长,还是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农民都写出来,让后人知道他们,记住他们。

清贫着,快乐着,幸福着,追寻着,这就是李志林。(淇河晨报记者 邓少华/文 张志嵩/图)

                                          

追梦一生  七旬著书

                            郭长敏

                                        

李志林的新书《荆紫关传奇》出版了,他亲笔题字,送给我一本。

这是一本聊斋式的文集,作家将故事性 知识性 文学性 趣味性融为一体,饶有趣味地讲述了其老家古镇的故事,反映和勾画出了古镇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受到好评.

我和李志林兄相识在60年代初,最早加入鹤壁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最早参加我市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位文苑挚友。

回顾过去,记忆犹新。作家李志林创造过不少辉煌,保持着数个我市的“第一”。我市众多作者、作家,他第一个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文革前,他发表作品的数量也是第一;他是市文联第一届委员(63年),而且至今唯一健在的作家;他曾是唯一代表众作者最早、最年轻的市政协委员,他写出了我市第一部由省台拍摄、并在中央和全国演播的电视剧……

 

郝明甫夸他是“才子”

 

鹤壁1957年建市,建市之初,市委把工作重心放在兴市建矿上,鹤壁人像大庆人那样奋力拼搏,很快就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中央煤炭工业部在鹤壁召开了全国煤炭现场会,成为全国煤炭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然而,文化却是一遍沙漠。这与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很不相衬,十分热爱文艺创作的市委书记郝明甫对此十分关心重视,亲自到省里多次交涉,要来了豫剧团(黄河文工团)、曲剧团,筹建了市高中、工专等。但在文学创作方面进展还是不大、人才匮乏。郝明甫深知文学创作太不容易,新闻通讯发了不少,但文学作品一篇也没有。这时候,九矿青年李志林率先打破沉寂,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矿山红旗”(61年)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这也是我省第一篇反映煤炭工业题材的小说。)小说“矿山红旗”开头第一句写:“我刚从反井钻出来,一只大脚差点踩到我的头上。我抬头举灯一瞅,这不是秦……”浓烈的生活生产气息,一下就把人抓住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省几千万人就办了一份河南日报,一份文学月刊《奔流》,省里的专业作家发表文章都感到困难,何况下面。李志林却一气在省报和《奔流》上发表了十几部(篇)类如《矿山红旗》、《山沟里的菊花》等小说、散文。

郝明甫对市里管文艺的领导们说:“你们要找到他,李志林是个才子。”

由于李志林是个笔名,登载的作品又不标作者单位地址,九矿又无公交车,加之他三班倒,文艺界的头头们大海捞针,捞了很长时间才见到本人。

由于他文学功底好,1964年全国现代戏剧举行汇演,李志林参加了我市现代戏“煤城双鹰”的创作,成为我市年轻的编剧之一。

 

 

驻入鹤壁史籍的《火凤凰》

 

现在,想了解或研究鹤壁文史的人员,都想把《火凤凰》找来看一看。长篇文学传记小说《火凤凰》比较详尽地描述了建市初期郝明甫书记波澜壮阔的一生,特别是鹤壁建市创业的艰辛及书记领导建市的思路原则和工作。后来的人们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领导们。

李志林写这部30万字的长篇用了两年的时间(收集资料一年).书由全国著名老作家、著名文艺理论家于黑丁先生作序(这是先生一生最后的一篇文章),序言刊登在河南日报上。于黑丁先生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当时他已是文艺界的一位领导者),参与了大讨论,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总结讲话。于黑丁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职务,为新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火凤凰》可以说是我市规格较高的一部文学著作。《火凤凰》出版发行之后,在我市受到了好评,鹤壁日报及外地报刊进行了连载。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说:“《火凤凰》很有意义,是部好书。”并多次接见了李志林。

 

 

荣膺中南大奖的《阴阳宅》

 

李志林创作的电视剧《阴阳宅》由河南电视台拍片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1995年荣获中南六省(区)一等奖,这是当时河南参赛的唯一大奖,河南日报曾在头版重要位置予以报道,给我省争得了荣誉。《河南戏剧》期刊的主编亲自撰文评论夸赞了《阴阳宅》,并在刊物上发表。评论着重指出《阴阳宅》以人物性格,用情节发展来合理的推动喜剧效应,这是很好很可贵的正确的创作方法。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太滥了,全靠人为的乱造噱头来引人。而河南日报的评论文章则指出,《阴阳宅》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新问题新变化,以及青年们抵制封建迷信抬头的努力。

《阴阳宅》是部轻喜剧,被中央台选中,春节期间用黄金时段在第一套和第八套演播,后又数次重播。同时《阴阳宅》也在全国十数省台播映。《阴阳宅》所取得的成就堪是我市文学作品中的高水平。

8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李志林的中篇小说《青春的旋律》,这是我省第一部反映煤炭工业题材的中篇小说。书中歌颂了青年矿工的爱情。

当我在志林家作客、问及他以后的打算时,他坦言:很想写一本鹤壁市名人列传,把对鹤壁市建设有贡献的人,不论书记市长,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农民,写出来,让后人知晓他们,记住他们。作家说,名人列传不是记录死档案,而是要把人物写活,写出性格,写出文学性,无疑这个目标大而难。

李志林一生都在追寻文学梦,业已四世同堂、年逾古稀的他,又在追寻新的梦,但愿他这个梦能早日实现!

【李志林简介】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李治功(笔名李志林)男汉族,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南街人,生于1941年12月,1954年就读于淅川县中学,1958年考入鹤壁矿务局技校,后服务于九矿、六矿、中专技校等单位,现已退休。李志林是鹤壁市早期知名作家,与吕艾等一起为鹤壁市最早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的第一批会员。其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奖,受到郝明甫、李新民等历届市委领导人的重视。他们曾多次接见作者,坦诚恳谈,予以慰勉。李志林一生坎坷,包袱沉重。但他乐观向上,从不消沉。他性格豪放,重友轻权,不入俗流。自幼聪慧好学,自学成才。平日手不释卷,好读书不求甚解,多遐思异想联翩。19岁在河南日报发表处女作,23岁代表全市文学作者入市政协,成为最年轻的市政协委员。由于李志林工作,生活在底层,熟悉了解矿工们的思想情感,他的早期作品热情地讴歌了基层的工人、干部,反映他们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工作,歌颂了党领导下的煤矿大建设。旧社会矿工是煤黑子,新社会矿工可以成作家,这在共和国初期阶段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李志林是鹤壁市、河南省较早涌现出来的工人作家。李志林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两个阶段,文革前的几十篇作品散发在《奔流》、《河南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代表作有《考验》、《山沟里的菊花》、《小白鸽》、《除夕曲》、《奔向前去》、《石头沟》、《春播》、《龙须草》、《矿山红旗》、《煤城双鹰》(合作)等。文革中李志林受到冲击,被打成“鹤壁市文艺黑线骨干分子”,市革委组织专案审查,并将李志林与所谓的“全市最大的死不改悔地走资派郝明甫”联系起来,是郝庇护的文艺黑干将。李志林的作品大部散失,被迫搁笔停止创作达16年之久。文革后李志林对生活的观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1980年恢复创作,写了十来部作品,后因身体和生活负担过重,再次中断创作十年。进入新时期后李志林视野开阔,创作激情再度激发。文革后的代表作有反映煤矿灯房女工爱情与工作的中篇小说《青春的旋律》;反映个体商户的《今年街上流行色》;反映公安的《缉毒双雄》;反映农村的《阴阳宅》;反映抗日英雄的《抗日老人范筑先》、《清官范筑先》;反映“三八”式老干部一生命运的《火凤凰》等。主要作品得奖与反响情况:文革前小说《考验》被收入《河南省新文学史(1910-1990)》资料卷。这是鹤壁市惟一一部入文学史的小说。电视剧《阴阳宅》由《河南省电视台》拍片后,荣获河南省电视首届“大河奖”,同时1995年荣获中南六省(区)电视剧一等奖,《河南日报》在头版发消息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八套春节期间黄金时间播映,山东、河南等十多省市多次播映,《河南戏曲》杂志和《河南日报》都发了专家评论予以赞扬。三十万字的长篇传记小说《火凤凰》,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中共鹤壁市委领导重视与称赞,在全市老干部中反响很大,得到好评。并在“鹤壁日报”连载。2003年又被“濮阳市电视报”全文连载,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撰文推荐,认为是新时期对广大干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本好书。1982年中篇小说《青春的旋律》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刊发后,得到了省煤炭厅领导的表扬,认为该文是河南省反映煤炭战线较早也较好的一部中篇小说。李志林至今创作已达一百多万字。其作品、手稿、照片等由鹤壁市档案局名人档案馆征集、保存。(木子)
      ——
2003年《鹤煤集团年鉴》

 


 
 
     
鹤壁作家李志林:追梦一生 七旬著书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