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史资料 - 春秋歌声(51—65)
春秋歌声(51—65)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2-8-1 17:40:04

春秋歌声51:切莫自酿苦酒

  《诗经·国风·鄘风·蝃蝀》这首诗歌是在告诫热恋中的子女要谨慎,未婚女子千万不要自酿苦酒。原文如下: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首诗歌写的是青年男女之间有了私情后的状况,借用“莫之敢指”来说明这些事情,旁人不好说三道四,也不好公开议论。要求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还是洁身自好、本分一点比较好。中国的传统观念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改变的。虽然结婚后的命运没有人能说清楚,如果一旦出现这样的劣迹,大多情况下不会被人同情,反而都会认为是自作自受。

    彩虹横架舞东方,婚恋偷情莫乱扬。女子出阁将远嫁,别离兄弟与爹娘。

  晨曦霞彩染西方,早起霏霏细雨凉。女子出阁将远嫁,别离兄弟与爹娘。

  未婚丧德女无良,败坏风俗把礼伤。贞洁礼仪何足信,爹娘面命忘身旁。

春秋歌声52:卫国当年的鼠辈们

  《诗经·国风·鄘风·相鼠》是在讽刺那些卫国当年的鼠辈们。原文如下: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卫国黎民不会忘记那些鼠辈们,他们把卫国害苦了。鼠辈们用虚伪礼节欺骗黎民百姓,口喊仁义道德,实际寡廉鲜耻。黎民百姓深恶痛绝,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

  老鼠充人假画皮,充人恶鼠少威仪。充人恶鼠威仪少,恶孽雷轰鬼夜啼。鼠辈狰狞白齿龇,充人廉耻尽丢失。充人廉耻丢失尽,恶孽魂归地狱时。枉化人形有四肢,充人不懂礼稀奇。充人不懂何为礼,淇奥魂归鬼影西。

春秋歌声53:黎阳古城相亲

  《诗经·国风·鄘风·干旄》写的是去黎阳古城相亲之事。原文如下: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各家对《干旄》之说可谓洋洋大观,有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有卫大夫访贤说,有男恋女情诗说。还有人提出《干旄》是不是写的淇河卫地的黎阳古城,笔者认为是的。理由为:

  第一,《干旄》是鄘风,鄘地后并入卫地。对于鄘地的位置,有人说史料和研究多是在古朝歌以南。

  第二,《诗经》收入诗篇时段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第三,安徽寿县板桥镇安城遗址浚仪侨县为南朝宋泰始七年,也就是公元471年所置,后于《诗经》。安徽寿县是年属楚国,与鄘卫无关系。

  第四,开封县西北浚仪县为战国魏大梁所置,开封是年属宋国,与鄘卫无关。

  第五,古华夏大地上以浚命名的还有浚稽山,浚稽山位于今蒙古图音河之南,公元前99年的汉天汉二年,那里曾发生过西汉与匈奴的战争,骑都尉李陵率步兵与匈奴骑兵在浚稽山作战,史称浚稽山之战。《诗经》时代那里是域外,与鄘地无关。

  第六,《干旄》里的车马当是自鄘地出发,前往古浚邑城中,也就是黎阳古城。说一句题外话,《三国演义》里的古城会似乎也是古城黎阳。

  骏马车行到浚郊,干牦旗帜顺风飘,素丝装饰举旗高。四骏如风驰电掣,城中姝妹美多娇,相思何物把心掏?

  骏马车行到浚城,干牦旗帜展迎风,素丝装饰锦旗红。五骏车前嘶亢奋,城中姝妹丽娇容,送出何物表心情?

  骏马车行进浚城,干牦旗帜满城红,素丝旗锦舞生风。六骏车前昂起首,城中姝妹倩娇容,拿出何物诉心声?

春秋歌声54:奔赴国难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应当是卫国发往各国求援的文字,由华夏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起草。原文如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

  陟彼阿丘,言采其。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首诗歌字里行间充满着许穆夫人对故国强烈的爱,读后震撼人的心扉,堪夸绝世红颜敢迎淇奥风雨,当赞舍死忘生挺身奔赴国难。《左传》记述,好鹤失国的卫懿公在荧泽一战中军败身死,卫国都城臣民整体逃难,宋桓公在黄河边接应,立卫戴公为君,然后就是许穆夫人奔赴国难,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公元前660年这一年之内。

  人们多以“芃芃其麦”推断《载驰》写于公元前659年春夏之交,是卫国发往各国求援的文字。其实这首诗歌应是写于公元前660年底之前。至于诗中的“芃芃其麦”,也许说的是冬前的麦苗。古气候研究得知,战国、秦与西汉时期气候一直暖和,也许那时间黄河两岸的小麦越冬不明显,冬季依然没有停止生长。

  卫国遭到北狄入侵,许穆夫人终于冲破许国的各种阻力,渡济水返回卫国奔赴国难,她为拯救自己的国家不顾个人安危,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矢志不移。在卫国国难当头之际,她毅然驾车奔走呼号,写出了《载驰》,呼吁大国援助,充分表现了坚强果断的意志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最后在齐国的帮助下,终于复兴卫国。

  载驰载驱归心似箭,归唁卫侯快马加鞭。驱马悠悠路途遥遥,抵达漕邑望我淇园。许国来人追赶跋涉,阻在归途我心愁怨。

  反对异议劝我回返,故国旦夕勇往赴难。见死不救尔等无德,还我山河故国情牵。反对异议劝我折回,心切志坚渡河驰援。见死不救尔等无德,奔赴国难故国情牵。

  登高望远山丘冈峦,采得百草医治伤感。女子善怀情牵故土,保家卫国甘心情愿。许国来人责难挡道,狂妄幼稚天怒人怨。

  田园旷野载驰载驱,麦苗青青大好河山。战国烟云谁主沉浮,凭谁相助凭谁救援?许国来人妄称君子,不救卫国反倒生怨。瞻前顾后不予相助,只好亲往战场相见。

春秋歌声55:淇竹君子及对朱熹叶音的看法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属于廉政诗文化,也属于淇竹诗文化,开华夏竹文化之先河。这首诗以淇竹比兴,歌颂的是卫国第十一代君卫武公,他是那个时代周朝的元老,在位期间能自律修德,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堪称卫国一代君。原文字如下: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历代诗中“淇奥”也有写成“淇隩”、“淇澳”、“淇隈”的,奥:yù,这是朱熹叶韵的读音,通澳、隩,水岸弯曲处,一说为“奥水”。《尔雅》:“厓内为奥,外为隈(wēi)。” 隈,山或水弯曲的地方。唐代徐坚解释:“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浒,曲涯曰澳(隈)。”宋代人认为《诗经》中有些应该押韵的,但按宋代那时的语音来读却并不押韵,以朱熹为代表的文人便认为要临时改成读某音,就是“叶音”。《诗经》许多地方的押韵是和谐的,但今天读来却并不押韵,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若按古音来读,肯定是押韵的。朱熹“叶音”也无非是杜撰的东西,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无非给后人读《诗经》又设了一道门槛,把广大的《诗经》爱好者关在了门外,任由封建卫道士们故弄玄虚,独揽解释权,从而达到愚弄黎民百姓、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书籍是无声的读物,古韵属于有声的范畴,所以对于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很难领会。非专业者只要知道《诗经》是押韵的就行了,大可不必用古音来读,古音只是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专利,细究起来也含着封建卫道士们的思想糟粕,对于我们却是很难的问题,毕竟距今几千年了。科班出身的博士们认为朱熹的“叶音”是时代创新,笔者认为,朱熹的“叶音”应当废止,没有必要拿这些“玄乎”愚弄后世。笔者建议《淇奥》应该读成“qí ào”,因为“淇奥”不仅仅是淇河弯曲的地方,而是带着神秘、玄奥、奥妙的淇河岸边。

        卫武公出生于周夷王年间,执政于周宣王十六年至周平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12年至前758年在位,在位55年。卫武公亲身经历了西周的盛衰兴亡,目睹了周厉王流放,周宣王中兴,周幽王覆灭,周室衰微。《诗经》中涉及竹的诗篇只有四首,分别是:《国风·卫风·淇奥》《国风·卫风·竹竿》《国风·秦风·小戎》《小雅·斯干》。明着写竹的只有《淇奥》一首,《淇奥》以淇河两岸的淇竹起兴,歌颂了卫国第十一代君卫武公的美德,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笔者认为,康叔姬封同样堪称淇奥绿竹一样的君子,《淇奥》中也应该有他的身影。

        《淇奥》大约写于公元前821年,淇竹文化不单单说的是淇竹,内里含着廉政文化,教人如何做世间君子,像竹子那样,即使高耸凌云,仍能虚心持节,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堂堂正正。长期社会发展和时代演进,人们把竹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象征着人格道德之美,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淇竹因此而名传天下,誉满古今,与《诗经》形成非常深密的关系,即古人所谓“邠苇载《颂》,淇竹传《诗》。”“《诗》咏淇水,《骚》美江干。”淇竹文化和中华竹文化由此开了先河。

遥望清淇水岸弯,竹林茂盛绿相连。虚怀君子有文采,探讨切磋代代传,如玉精雕德非凡。仪态端庄胸广阔,位高显赫貌威严。竹青君子生淇奥,千古歌功颂万年。

        遥望清淇水岸弯,青青翠竹绿相连。虚怀君子有文采,美玉明珠垂耳边,宝石璀璨冠非凡。仪态端庄胸广阔,位高显赫貌威严。竹青君子生淇奥,千古歌功颂万年。

        遥望清淇水岸弯,葱茏淇竹绿相连。虚怀君子有文采,铸器铜锡美世间,玉成礼器更庄严。宽广胸襟性旷达,凭依车马远天边。非凡谈吐且风趣,幽默开怀未结冤。

春秋歌声56:淇奥人生感言

  《诗经·国风·卫风·考槃》是《诗经》淇奥唯一的一首人生感言诗歌。原文字如下:

  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在阿,硕人之。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淇奥野旷天低树,碧水淇清月近人。想象当年淇水岸边,诗人与朋友对酒太行明月,酒至半醉,诗人与朋友停杯议论。淇奥清风徐徐,明月悬于中天,淇竹筛月摇影,已是夜阑更深。诗人醉意开怀,思接苍茫千秋,寄情淇奥山水之间,酒醉魂飞于星月银河。蒙蒙如行走太行山中,而不知将何往;飘飘似观翠竹风舞,觉淇河胜概尤似仙界。人生悲欢,道路曲折,东流淇水不舍昼夜。瞻彼淇奥,相对淇竹,忆起君子,想起武公。于是诗人醉笔龙蛇,写下《考槃》。

  纵情山涧高声唱,山峻心宽曲远回。独卧自言清醒语,矢志不移梦魂归。

  放歌丘顶高声唱,天地无私爱世间。独卧唱歌无限乐,矢志不移莫食言。

  放歌原野高声唱,万水千山任畅游。独卧梦魂飘远去,矢志不移记心头。

春秋歌声57:华夏第一位美女诗人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是赞美华夏第一位美女诗人卫庄姜的诗歌,也是诗经》淇奥赞美诗文化的代表之作。原文如下:

  硕人其颀,衣锦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翟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

  卫国第十二代君主卫庄公娶齐庄公的公主庄姜为妻,庄姜不仅长的漂亮,而且温柔贤惠。庄姜嫁给卫庄公后,夫妻不和,婚姻很是不幸,没有生育,她心中非常痛苦。《诗经》中有她写的《鄘风·柏舟》《绿衣》《燕燕》《日月》,不愧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美女诗人。

  齐国有女倾朝歌,衣锦轻纱姿国色。齐侯爱女淇奥来,一朝伴在君主侧。齐国太子称阿妹,嫁卫新娘倩婀娜。邢侯恭敬喊小姨,公姐丈情亲和。春荑嫩手纤纤细,皮肤白皙洗凝脂。光滑脖颈蝤蛴丽,齿白唇红牙整齐。云鬓娥眉柔倩腰,嫣然一笑更多娇。秋波婉转摄人魄,多少男子醉魂飘。英姿飒爽如朝霞,春游车停看野郊。马车良骏天河魂,天河神马驾祥云。红绸妆成绳系马,彩车缓驶淇园春。朝歌文武皆回避,退朝勿扰夫妇恩。碧水淇奥白茫茫,入海东流浩荡荡。鲫鱼淇奥任欢游,戏水鱼儿碧水翔。竹青水影鱼攀竹,两岸歌声起四方。姑娘陪嫁倩丽容,男子随从貌堂堂。

 春秋歌声58:淇奥曾经的伤逝

春秋歌声59:淇奥垂钓的少女身影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这首诗歌写出了许穆夫人对自己少女时代的留恋,她手持竹竿在淇河岸边垂钓,展示了她心中的思乡情怀。原文如下: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透过《竹竿》像是看到了许穆夫人少女时代在淇河岸边垂钓的燕婉身影。她留恋故乡淇奥山水,思念养育自己的父母,思念自己的淇奥故土。表现了她那种“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的故土情怀和执节不移的忠贞烈女形象。思乡之情是那样的浓烈,回乡的路是那样的慢长,她只能任由淇水东逝,日日夜夜,永永远远。

  竹竿细长做渔竿,垂钓淇奥碧水边。少女时代多回忆,远嫁许国路途远。

  泉水潺潺流于左,淇水汤汤在右边。燕燕于归离父母,燕婉姿柔天涯远。

  淇水滚滚流于右,泉水涓涓在左边。齿如瓠犀嫣然笑,佩玉傩舞别淇园。

淇水东逝情悠悠,桧木作浆松舟船。一叶扁舟游淇奥,宣泄心中多幽怨。

春秋歌声60:淇澳青梅恋歌

  《诗经·国风·卫风·芄兰》应该是一首恋歌。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原文如下: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是山野极普通的藤草,攀爬在褐色的岩石上,缠绕住古柏,白花花蕊间有点点细碎的紫色斑点,果实形似羊角。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有关《芄兰》的立意众说纷纭,其一认为是恋歌,是少女埋怨少年对情事的懵懂。其二认为是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其三认为有些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说的是那些老而无能,又心绪难平的人,暗地里借这首诗来嘲笑年幼于自己的顶头上司。

  古代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诗中的童子佩觽佩韘之后,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位多情的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童子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诗人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童子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诗人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诗人看。诗人偏要口口声声喊童子。童子这一称呼,正包含着诗人似娇还嗔的情态,文字写的是怨,其实字里行间隐藏着爱的绵绵情意。

  芄兰枝做衣装饰,童子兰枝扮大人。穿戴假装人长大,可惜不懂别人心。作样装模摆架势,带飘落地假不真。

    芄兰绿枝成扳指,童子弯弓像大人。貌似弯弓骑善射,却无疼爱恋人心。作样装模摆架势,带飘落地假不真。

春秋歌声61:淇澳思乡曲

  《诗经·国风·卫风·河广》应是侨居卫国的宋人写的思乡曲。原文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毛诗序》认为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所写,因为她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写此诗歌。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当年卫国与宋国一衣带水,中间只隔着一条大河,《河广》说的是大河之宽广。宋国在几百里外,却能步行咫尺,清晨抬腿就到了宋城,这也许是一种夸张的笔法,说明对家乡很思念。

  唐代杜甫的《洗兵马》中诗句“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就是引用了《河广》的典故,洗兵马》是喜庆唐军平定安史叛乱胜利,大河北岸的淇河卫地是当时平叛战争的前沿地带,淇上健儿为正义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杜甫对国家中兴寄以无限希望,也对深层的问题提出了讽刺和警告。洗兵马,意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永远消除战乱。

  《河广》中文字的奇特夸张笔法,比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诗句要早得多,开创了华夏诗歌夸张艺术笔法之先河。当年客居朝歌的宋人前往宋国,首先要乘舟沿淇水东去,然后才能渡过大河回乡,当年大河的地理位置可不是今天的样子,且那时间淇水是流入大河的一个分支。从“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推敲,当时所渡之水首先应该是大河的分支淇水,一叶扁舟是渡不过去大河主体的,当年的淇水也是大河的一部分。为避免地理上的错位,虽然诗中的河说的是大河,但却需要理解成现在的淇水,笔者觉得这首诗因物换星移,河流变迁,把当年同一地理上的大河译成今日的淇水更为贴切。

  谁言淇水广无边,一苇扁舟对岸连。谁道宋国千里外,步行咫尺到城前。谁言淇水宽无边,一叶扁舟两岸连。谁道宋国千里外,清晨抬腿到城前。

春秋歌声62:思念之情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是一首思念的抒情诗歌,塑造了一个感情真挚的淇奥女子形象。原文如下:

  伯兮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

  曾几何时,丈夫久役不归,常年在外为国征战拼杀,淇奥女子对丈夫不归有过多少思念之情。

    夫君威猛守边城,奉献安邦是杰雄。徭役夫君常在外,拼杀为国作前锋。

    一从夫婿远东行,散乱头发垢面容。哪有清池能沐浴,为谁浓饰画眉轻?

    雨过天晴洗碧空,东方红日照苍穹。相思梦对夫君语,心痛空虚寂寞情。

    何处灵仙解感伤,忘忧草长北屋旁。相思成疾难成梦,病卧恹恹不起床。

春秋歌声63:两地相思

  《诗经·国风·卫风·有狐》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心爱的人徭役在外,女子忧心忡忡,担心爱人无衣,以她独有的韵致展示着她那丰富、细腻、纯洁,而又表达着她那哀婉的内心情感世界。原文如下: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有九篇,《有狐》是怨女旷夫的相求之诗。有人认为是女子喜欢一位男子,而这个男子却又太穷,描写得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真正的含义是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理解因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涂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令人不知所云了。《有狐》的女主人公一唱三叹,这是两地相思的哀伤诗文化。

  (乱码,重复)《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有九篇,《有狐》是怨女旷夫的相求之诗。有人认为是女子喜欢一位男子,而这个男子却又太穷,描写得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真正的含义是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理解因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涂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令人不知所云了。《有狐》的女主人公一唱三叹,这是两地相思的哀伤诗文化。

  有狐孤影貌心慌,淇水桥头望远方。状似忧伤凄惨苦,担心之子少衣裳。

  有狐孤影貌悲伤,淇水滩头望远方。状似凄凉牵挂苦,担心之子少行装。

  有狐孤影貌彷徨,淇水河边望远方。状似失魂期盼苦,担心之子少钱粮。

春秋歌声64:同心之约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在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情感细腻,情深意切,成为描述男女情谊的佳篇。原文如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是一种落叶灌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可食用。与投桃报李不同,你赠给我木瓜,我回赠你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亲情、友情,这是人间大爱,大爱无疆。我们不能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诗中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诗歌想要表达的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人要懂得感恩,要有忠心、孝心、诚心、爱心、恒心,尊老爱幼,爱自己的爱人、父母、儿女、家庭、民族、国家。

    木瓜赠送恋情深,回赠琼琚表爱心。答谢感恩情珍重,今生携手不离分。

    木桃赠送爱情真,回赠琼瑶不变心。答谢相亲情珍重,今生携手不离分。

    情真木李送情深,琼玖爱心回赠真。答谢相知情珍重,今生携手不离分。

春秋歌声65: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宋代柴望《多景楼》中诗句:“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后汉曹植《情诗》诗句:“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很像《红楼梦》中说得那样:“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离开了故都镐京,迁都到中原地区的雒邑,开始了东周时代。诗人路过旧都时,见昔日宫殿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诗人不胜感慨,写下了《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这篇哀婉悲伤的诗歌,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心境。原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读后使笔者想起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黍是一种农作物,形状像稻子,但秸秆比稻子细矮,生长期短,产量很低,子实去皮后很像谷子的小米,米粒比谷子米粒略大,被叫作黍米以区分谷米。黍在先秦时期是重要农作物,位列五谷。《诗经》中有“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可见黍的重要性。黍是谷物中最耐旱、生长期最短的作物,后被粟、麦取代了主粮的地位。现在作为杂粮一种,在一些因为海拔、气候导致光热条件不足或者秋粮复种期短的地区种植。黍在植物形态上与麦子、粟等的最大区别是穗子不是密实成粗厚棒状,而散穗是向四周分开下垂,类似稻穗,因此在诗歌中被比兴作人的离散。

  关于《黍离》的立意,《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近人读这首诗歌,新说迭出。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在《诗经选》中认为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人认为是爱国志士忧国怨战,难舍家园等。诗歌中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歌文字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

  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这首诗采用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悠悠苍天自然不会回应,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了一层,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镐京宫阙都成了土,

  化作原野长稷黍。

  黍苗朝露滴泪珠,

  回望凄凉无人诉。

  追思哀伤独信步,

  心津遥遥跋涉在旅途。

  知我心者同忧愁,

  不知我者求无助。

  悠悠苍天举头问,

  故国沦亡责谁负?

 

  镐京宫阙都成了古,

  化作原野长稷黍。

  黍穗散开低头垂,

  回望几多凄凉苦。

  追思哀伤独信步,

  如痴如醉心碎在旅途。

  知我心者同忧患,

  不知我者求无助。

  悠悠苍天举头问,

  故国沦亡责谁负?

 

 

  镐京宫阙都成虚无,

  尘沙掩埋长稷黍。

  黍黍结子天已秋,

  春秋岁月几往复。

  追思哀伤独信步,

  哽噎在喉流泪在旅途。

  知我心者同悲苦,

  不知我者求无助。

  悠悠苍天举头问,

  故国沦亡责谁负?




 
     
春秋歌声(51—65)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