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化新闻 - 探秘黎阳仓 深埋地下的荣光(图)
探秘黎阳仓 深埋地下的荣光(图)
 
作者:顾明君  加入时间:2012-7-23 8:07:26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作者:顾明君  2012-07-23 07:19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大伾山北麓,一场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但与以往的考古发掘现场不同,这里的考古发掘不会出现精美的棺椁以及丰厚的陪葬品,专家们的研究都集中在一个个圆形的大坑上,一千多年前,这些坑里曾堆满粮食,这就是隋朝的第二大官仓,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黎阳仓,目前已探明的仓窖达到84个,窖藏容量约供8万人吃一年。

  黎阳仓的发掘是为了配合中国大运河的申遗,透过这座粮仓,后人可以看到昔日隋朝的繁盛、大运河经济的繁荣,因粮食是国之根本,黎阳仓与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因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争夺黎阳仓的战争一直很激烈。北宋以后,地下储粮的方式逐渐消失,原因至今不明,不知这座横跨隋、唐、宋的黎阳仓是否能给出答案。

  让我们拭目以待。

  靠宋元笔记 定位黎阳仓

  对黎阳仓的调查勘探工作始于2011年10月,属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河道。

  浚县所在的位置属隋唐时的永济渠河段,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虽然名声很大,但关于黎阳仓位置的史料在史书中并不十分明确,且历经朝代更替,行政区划多有变更,使得黎阳仓的位置存在争议。“确定发掘黎阳仓以后,我们一直没做具体工作,就是在确定具体位置,文献记载并不多,我们主要查阅的是一份宋代人的笔记和一份元代人的笔记,专家之间是有争论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旺说。

  刘海旺将寻找黎阳仓的过程概括为“不算太复杂,也并非轻而易举。”在实地勘探中,找寻粮仓遗址最大的难度在于钻探辨别,因为仓窖的土层与自然土层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011年12月,历时两个月的寻找,考古队终于确定黎阳仓的具体位置,黎阳仓遗址位于浚县东关村东,地处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公里,西距卫河约1.5公里。

  最大直径14米 最多可以存9年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已发现带有“官”字样的板瓦200余件,更进一步证实黎阳仓为隋朝官仓的说法。

  黎阳仓的发掘现场比很多考古发掘现场都要壮观,因为当初这里是一座城。“隋唐时期,大型的粮仓一般布设城墙,还有小城堡,有专人看守,这些都在考古发掘中得以证实。”刘海旺说。目前已知仓城东西宽约260米,南北长约280米,探明的仓窖已达84个,刘海旺表示,应该还有更多的仓窖。

  黎阳仓的规模在当时的众多官仓中是数一数二的,自古有“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虽然没有关于储量的准确记载,但有一些间接史料可凭后人猜想。宋代诗人张舜民在他的《画墁录》一书中描述黎阳仓为“予尝登大伾,仓窖犹存,各容数十万,遍冒一山之上。”张舜民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仓窖,每个仓窖都能容纳数十万石粮食。

  在考古现场,仓窖规模更加直观。目前只挖掘了3个粮仓,与现在不同,隋唐时期的粮仓并非地上建筑,而是向下挖出的圆形大坑。“挖掘的3个仓窖中,一个是完全挖掘的,其余两个都只挖了一半,仓窖直径达8米,向下纵深2.5米,当初使用时,纵深可能还要大。出于保护仓窖的考虑,我们不会都进行发掘,因为发掘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有些信息的丧失是不可挽回的。”刘海旺说。

  被挖掘的仓窖并不是黎阳仓中最大的,而已探明的仓窖中,最大的直径可达14米,最深的纵深可达7米。所有仓窖均口大底小,这也是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粮仓制式。依照目前的储量估算,黎阳仓可储粮3000多万斤,够8万人吃一年。

  现代的粮库里要依靠精密仪器做到恒温恒湿,才能保证粮食长久贮存不会发霉变质,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在地下储粮并做到防潮防虫的呢?“黎阳仓所在的地方,土质为黄土,直立性好,挖窖不易坍塌,挖好窖后将坑底夯实,窖壁也修整得光滑坚实,然后用火烘烤,除去湿气,然后铺设木板、草、糠、席子,也是为了防潮。粮食装袋后填入窖中,坑满后,再铺上席子,堆糠垫草,最外层用厚厚的黄泥、青泥膏等密封,密封好的粮窖顶端为圆锥形,这样存放的粮食,最长可以贮存9年。”刘海旺说。1969年,对隋唐时期另一著名粮仓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时,考古队员在一个仓窖内发现了50万斤北宋时期存入的谷子,虽已炭化,但大都还颗粒完整。

  古代兵家必争 如今仍有启示

  粮食是国家的命脉,与国家的经济生活休戚相关,黎阳仓等大型官仓起到的不仅是储粮功能,更是调节国家经济的杠杆,粮价低的时候,国家会大量收购粮食,囤积于官仓,保障农民的收益;粮价高的时候,国家会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除了平抑物价,当时朝廷官员的俸禄、皇室的用度也都与这些官仓相关。”刘海旺说。

  黎阳仓的粮食大多来自河北、山东、河南三省,而后转运到洛阳和长安。“运输的方法应该主要是漕运,现在我们在遗址里也发现了疑似码头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漕运肯定是在运河和黄河上,由此看来,我们对黄河的理解也会发生转变,现在我们普遍认为黄河不能行船,但在当时也许不是这个样子的。”刘海旺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黎阳仓等官仓在选址时已充分考虑到战时需要,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都是从黎阳仓抽调的军粮。至唐代,黎阳仓仍在沿用,李世民远征辽东,同样是以黎阳仓作为大后方。

  黎阳仓储量巨大,战略位置重要,接近关中,离东都洛阳不远,自然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在《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中以及李密、徐茂公的个人传记中,都对关于黎阳仓争夺的战事做了记载。争夺黎阳仓,以隋末瓦岗军最为激烈,在瓦岗军起义的大起大落中,争夺黎阳仓成为了瓦岗军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李密听取徐茂公的建议,攻下黎阳仓并开仓放粮,使得起义军的队伍一下就增加了二十余万人。在取得了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等国家大型官仓后,李密曾在讨隋檄文中写道:“既得回洛,又取黎阳,天下之仓,尽非隋有。四方起义,足食足兵,无前无敌。”而宇文化及渡河而战,也正是为了夺取黎阳仓,李密全力对抗,自然又是一场激战。

  隋灭后,黎阳仓在唐代仍被沿用,至唐代中晚期被废弃。到北宋时期,黎阳仓窖之上又建造了地上粮仓,于北宋末年废弃,因何废弃,尚无定论。

  挖掘这座粮仓,除了可以了解历史,见证中国大运河的变迁,日后修建遗址公园增加旅游收入,还有什么是我们这些后人应该铭记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刘海旺认为,黎阳仓最应被凸显的应该是其对当代的启示价值:“考古发掘是想让大家知道,粮食是国家的命脉,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例外,包括现在。”

  新闻链接

  隋朝的六大官仓

  隋朝还有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洛口仓、回洛仓,与黎阳仓并称六大官仓,其中洛口仓储量最大,黎阳仓次之。

  河阳仓

  位于今洛阳市。

  常平仓

  位于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因安史之乱而废弃,后被复用。

  广通仓

  位于今陕西华阴市。

  洛口仓

  又名兴洛仓,位于今郑州巩义市。洛口仓是当时最大的粮仓,这里据守三岔河口,是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也是战略要地。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史料记载这里有三千仓窖,每窖容八千石粮食,照此计算,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有千人把守。

  回洛仓

  位于今洛阳市。2004年被发现,已发现仓窖71座,已发掘3座。见习记者 顾明君




 

 
     
探秘黎阳仓 深埋地下的荣光(图)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