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化新闻 - 六处遗产助力大运河申遗
六处遗产助力大运河申遗
 
作者:郝爽  加入时间:2012-4-25 11:12:54

“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的壮美画卷,

描述了浚县运河当年漕运发达、风景秀丽的景象,大运河浚县段——

六处遗产助力大运河申遗 

中国大运河遗产分布示意图

   

大运河浚县段遗产分布示意图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河道。它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

  大运河浚县段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河渠史,是豫北人民的母亲河。更珍贵的是,大运河浚县段的河道走向清晰,史料保存完整,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大量素材。

  

  浚县运河源起运粮需要

  

  大运河浚县段全长71.1公里,贯穿浚县南北。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浚县运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东汉、三国、隋唐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汉代称白沟,隋唐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浚县在古卫国被称为‘黎地’,所以又叫卫水和黎水。”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副股长郭如民介绍,虽然在漫长的两千年间其名字数次变更,但其河道走向基本上是现在的卫河。

  提起大运河浚县段的初源,郭如民介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400多年后,隋炀帝为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广征民众依曹操所疏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历史上隋炀帝曾先后三次北征高丽,军队行进及后勤供给主要靠这条水道。”郭如民说,唐代经永济渠漕运河北储粮,供应京师地区;宋元时期,仍依靠此河进行水陆转运;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常年运输船只多达数千艘。

  新中国成立后,经长期综合治理,卫河航运一度兴盛。“在城西有不少客轮来往,船只在码头繁忙地装卸货物应接不暇,处处是一派繁华景象。”郭如民说。

  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浚县在大运河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后,更显黎阳战略位置的重要。

  

  浚县6处遗产列入申遗规划

  

  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大运河沿线的8个省市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申遗时间表,今年9月将完成申遗文本提交预审,2013年8月前所有遗产点段完成准备工作并接受国际专家的现场评估。

  作为一个巨大的线形遗产,大运河申遗必须遴选足够多的遗产点与河道,来全面反映中国大运河的整体价值,并支撑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8个省市35个城市的共132个遗产点和43段河道被列入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132个遗产点包括65项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能够代表运河突出价值的立即列入项目和67项后续列入项目;43段河道包括31项立即列入河道和12项后续列入河道。所谓立即列入项目是指其文物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均符合申遗条件,是大运河首批申遗的基础名单;而后续列入项目是指文物价值足够,但保护与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的项目。

  我省境内分布的大运河遗产主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省辖市。我省6项“立即列入项目”包括:河南卫河(永济渠)段主线、通济渠荥阳故城段、商丘码头汴河遗址段、含嘉仓遗址、隋唐漕仓遗址、夏邑县汴河济阳镇段。此外,目前我省还有11项“后续列入项目”,包括辉县市百泉河、洛阳市通济渠隋唐洛阳城段、巩义市通济渠洛口段、开封市汴河北宋东京城段、浚县云溪桥、新乡县合河石桥、浚县大运河枋城堰遗址、辉县市百泉湖和卫源庙、荥阳鸿沟遗址、开封市北宋东京城遗址和巩义市洛口仓遗址。

  “在浚县,卫河河道、枋城堰遗址、云溪桥、浚县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黎阳仓入选国家大运河申遗文物点和总体规划重点项目。”郭如民说。今年6月份,国家文物部门将对此6个遗产点段进行初审,如果顺利通过的话,将成为国家申遗重点,等待通过2013年国际专家的现场评估。

  

  5月底前要完成初验任务

  

  “要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初审,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郭如民告诉记者,为有效保护和展示大运河浚县段的各类文物遗存,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浚县政府已于3月中旬启动整治工程,此次整治主要包括文物维修及保护、河道清淤、环境整治、环境绿化、遗产小道铺设工程、污染源治理等项目,将于今年5月底前完成国家申遗办下达的各项初验任务。

  据介绍,文物维修及保护主要是依据省古建所设计的方案对云溪桥、古城墙、运河码头等进行修缮。其中,云溪桥位于浚县城西门外,是中国古代大运河卫河段上仅存的两座古桥梁之一,作为大运河上保存完整的实物,为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修缮工作将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恢复性修缮,主要包括加固桥身、修整不规范桥面、恢复青石望柱栏板等。

  4月中旬,相关部门已根据《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近期实施目标所要求的时间开始拆迁和建设。“此次主要拆迁云溪桥、古城墙附近的现代及违章建筑,恢复大运河浚县段历史原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郭如民告诉记者。据了解,此次拆迁共涉及顺河、桥西、杨庄三个村的40余户群众,需要拆除房屋120多座,拆迁面积达6700平方米。整个拆迁工作将在4月底前结束,拆迁结束后,遗产小道等绿化工程将开工。     本文图表均由张文渊制作


 
     
六处遗产助力大运河申遗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