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评论探讨 - 议论黄河文化与淇河文化的称谓
议论黄河文化与淇河文化的称谓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2-3-17 17:09:42

  周末无事,常云梦和老乡坐进办公室聊起来黄河文化与淇河文化。老乡对常云梦说:“安阳、鹤壁、濮阳、济源、焦作、新乡处在黄河北边,占了河南省的三分之一,可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叫成‘河南’省?这个名字不科学,‘河南’应该换个名字,应该换成‘黄河两岸’省。”

  “你这种说法只是着眼于眼下的情况,但你割断了古往今来的历史。黄河的前身是大河,古时大河的流经,《禹贡》里是这样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处的黄河峡谷中;华阴地点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市东南;砥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境内;孟津处在豫中西部丘陵山区,南与洛阳隔河相望,但旧孟津偏东,位于现在的偃师与巩县之间的黄河北岸;洛汭位于旧孟津对岸东侧;大邳一说位于荥阳广武山,一说位于就是浚县大伾山,用地转偏向力分析黄河数次改道,后一说法是对的;降水位于浚县大伾山东北方向;大陆位于河北省任县东北,与鉅鹿、隆平二县接界。那时候你所说的这些地方多在大河之南,但那个时候还没有‘河南省’。”常云梦笑着解释。

  “有河南省的时候这些地方已经在黄河以北了,为什么不叫成黄河两岸省?”老乡问。

  “哈哈哈,有‘河南’这个行政辖区时,黄河也不是现在这个流经路线。那个时间黄河过旧孟津,流过武陟县而过新乡以北,然后到达浚县南端的淇门,那里有个文石津,然后流经浚县的古城黎阳,也就是黎阳津,再向东北流过内黄。那个时间的‘河南’就是真的‘河南’,咱们的家乡不在‘河南’境内。”常云梦回答。

  “不在河南境内在什么境内?后来怎么又成河南了?”老乡又问。

  “属河北,淇河卫地的浚州、卫州、滑州当时归河北西路管辖,焦作那边还有个河内怀庆府。明代浚州改成浚县,归北直隶省大名府。殷商时期属于京畿之地,明代仍是京畿之地。清代归保定直隶总督管辖,依然是重要的京畿之地。后来成为河南,是因为卫河弯弯,一会儿在河南境内,一会儿在河北境内,于是重新进行的区界划分。”常云梦再次解释。

  “原来叫成河南省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啊,看来不能只看眼前,应该追溯历史。但现在说河南文化总说成中原文化,甚至说成黄河文化,这样科学吗?”老乡的疑问可真不少。

  “哈哈哈,河南文化只说成了‘黄河文化’,没有说成‘黄河流域文化’。如果说成黄河流域文化,也要追溯过去的黄河流域,虽然咱们老家现在归了海河流域,但在过去属于黄河流域。所谓流域,说的是天上落到地面的降水流进了哪条河流,某个地点的雨水流入哪条江河,就属于哪条江河的流域。眼下的河南省,真正属于黄河流域的只有三门峡、洛阳大部分、南阳西峡北边、济源、焦作沁河以西。郑州不属于黄河流域,郑州的雨水流入贾鲁河归了淮河,所以郑州属于淮河流域。但黄河、长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诗经》、《楚辞》是两个流域文化的代表,自从东周迁都洛阳,期间秦又回到咸阳,但很短暂,之后的汉唐也在河南的境外建过都,再后来多在河南建都,成就了黄河文化,黄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再是简单地黄河流域。”常云梦又是滔滔不绝。

  “咱们家乡的文化也提出了一个象征,就是淇河,是否与黄河文化中的‘黄河’有着同样的的意义?”老乡有提不完的问题。

  “《诗经》中说:淇河汤汤。诗经时代,淇河属于古热带气候,那时间淇河流域的降水量就像现在热带地区的降水情况,雨水很多,降水量比现在大得多。因此,那时间的淇水犹如一条小黄河,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时那里是京畿之地,所以当时的淇河知名度很高,名气不逊于黄河。而当时的淇河流经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淇河流到淇门就算到头了。白沟就是淇河的前身,古时候淇河在太行山中砰崖砖石,响如雷声,流出太行山后,又接纳沿途平原的降水,奔腾咆哮着向东流去,但东部是一条南北火龙岗,淇河只有折转方向,寻找奔向大海的道路。更远古的时候,淇河有可能自火龙岗西部北流。”常云梦说。

  “你说的稀奇,我不相信,你不会是又喝酒了吧?”老乡笑着直摇头。

  “不相信没关系,我只是给你说说而已。太阳东升西落,这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自转你是否相信?由于地球的自转,从而使北极地平面产生一个绕地轴作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它的角速度就是地转角速度,而在南极地平面产生一个绕地轴作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它的角速度也是地转角速度。如果有物体相对于极地平面运动时,站在地面上的观察者会感到物体受到一个平行于地平面的力作用,这个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北极为逆时针,在南极为顺时针。由于地球的自转,使赤道地平面产生一个绕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方向的转动,而只有水平方向的角速度。如果有物体相对于赤道地平面运动时,站在地平面上的观察者会感到向东运动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作用,而向西运动的物体受到向下的力作用。这个力称为垂直地转偏向力。”常云梦开始详细讲解。

  “把我说糊涂了,我听不明白。”老乡说。

  “听不明白就不再更详细地说了,你只要知道由于地球的转动,使得流动的河水受到一种偏向力,北半球这种力向右偏,南半球这种力向左偏,于是就有了南北半球的江河总是冲决东岸。黄河一次次向东向南的改道就是因为这个力的存在。淇河也不例外,淇河先是自火龙岗西侧北去,但由于偏向力的作用,淇河总是向南弯曲,弯来弯去,量变达到了质变,淇河开始向南流去,沿着火龙岗的低洼地带向南寻找道路,最后越过火龙岗,然后折向北去,终于在黄河岸边的降水归入黄河,这就是白沟的成因。”常云梦继续说。

  “但后来怎么就在淇门归入黄河了?”老乡又问。

  “依然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最后又使淇河在火龙岗南端改道,然后向东流去。到了后汉时期,曹操人工令淇河再次回归白沟,而当时卫河的前身清水河依然是在淇门南边的清水口流入黄河。淇水、清水再次合流进入白沟,已是曹操以后的事情。郦道元的《水经注》《淇水》对这段淇水、清水流经记得并不准确。所以,淇水当年贯穿现在鹤壁行政区域的全境,尤其是贯穿浚县全境。”常云梦又说。

  “原来如此,淇河也像黄河那样,黄河成为河南文化的标志,淇河也应该成为鹤壁文化的标志。”老乡高兴地说。

  “文化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历史的文化谈不上文化。文就是错综复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化就是改变和变革;文化就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人类社会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一定包含着那一阶段的人类历史。割断千古历史的文字称不得文化,只能成为一个时期的临时文字。虽然现在的淇河已经不是当年的淇河,已是物换景移,物非人非,但淇河依然是鹤壁文化的标志,淇河有着鹤壁的千古文化印迹。鹤壁文化可以用淇河文化标示,但不能用淇河流域文化标示,正像河南文化用黄河文化标示,但不能用黄河流域文化标示一样。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淇河卫地加以辅助,这样也就照顾到了眼下的情况。”常云梦说。

   “说得好,我完全赞成!”老乡开怀大笑。




 

 
     
议论黄河文化与淇河文化的称谓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