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出现了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人们称其为汉赋,后世往往把汉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的内容主要是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
汉赋的主要代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卫公做骖乘”,“荆吴郑卫之声,韶濩武象之乐,阴淫案衍之音,鄢郢缤纷,激楚结风。”司马相如说的是荆吴郑卫之声,也不是只有郑、卫。韶是虞舜时乐曲名,濩时商汤时乐曲名,武是周人姬发时乐曲名,象是周公旦时乐曲名;阴淫案衍是指过度而无节制的音乐,也不是说是淫荡的靡靡之音;鄢郢皆是楚地名,缤纷是指舞蹈时交杂错落的样子;激楚是指楚地的歌曲,结风是指歌曲结尾馀音悠长。不知郑、卫淫声从何说起,更不知弟子掩目、墨子回车又为何故?孔子编篡《诗经》为何要删淇河卫地的诗歌?真是岂有此理!汉赋的主要代表枚乘的《七发》中有“于是乃发激楚之结风,扬郑、卫之皓乐。”枚乘认为郑、卫之声是皓乐,就是美妙的音乐,不是靡靡之音。俺喝了酒也喜欢听音乐,音乐人生,人生音乐。
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幽通赋》也能看到当年淇奥的影子:“昔卫叔之御昆兮,昆为寇而丧予。”“宣曹兴败于下梦兮,鲁卫名谥于铭谣。““纪焚躬以卫上兮,皓颐志而弗倾。”《蔡邕述行赋》中也有“经圃田而瞰北境兮,悟卫康之封疆。”
除了汉赋,在汉代的诗歌中也有提及淇奥的文字。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中有:“周卫交戟禁不时。”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张衡的《同声歌》中有“在上卫风霜。”汉朝无名氏的《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十二》中有:“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阳。”立于浚县淇门镇的张公神碑,有“犂阳营谒者李君,畏敬公灵悃愊殷勤”,作有《张公神碑歌九首》。
秦朝时,淇河卫地设有朝歌和黎两邑,分别位于古朝歌和大伾山北。汉朝时,淇河卫地设有朝歌和黎阳两县,朝歌属河内郡,黎阳属魏郡。西汉高祖初年为浚地设县之始。后汉三国时,淇河卫地终被曹军从袁绍手中夺去,归魏国版土。汉代淇河卫地有几件事情值得一提,咱只说俺老家当年的几件事:
一是缇萦救父路经黎阳,西汉名医淳于意,曾经当过齐太仓令,因医病得罪权贵小人,被判进长安受刑,被他的小女儿缇萦进京喊冤免罪,回程路经黎阳。父女路经黎阳,太仓公不幸命归,墓茔葬于大伾山北麓。
二是东汉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
三是官渡大战。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大将颜良围曹军于距黎阳关附近的白马 (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于迎战,关羽解白马之围,斩颜良于浚县善堂乡朱村南白马坡,颜良尸体被葬于浚县东北十八里的酸枣庙村附近。清康熙年间,浚县知县刘德新立碑,上写“汉将军颜良之墓”,墓碑现存浚县博物馆。
四是浚县枋头城。建安九年(204),曹操欲龚邺城,为了运粮草,在淇水口用大枋木筑堰,集淇水入淇河古道白沟,以通漕运,后人便称此地为枋头。当年的枋头是黄河文石津渡口通向邺城南北大道上的要塞。南北朝十六国后赵时期建枋头城,公元351年,苻健率众离开枋头城,入长安称帝,即为前秦。枋头城曾置过永昌县(或为昌水县),设过汲郡。
五是汉武帝刘彻有《瓠子歌二首》,刘彻的诗记录了为治理黄河水患,历史上对淇河沿岸竹林的第一次大砍伐。
六是曹丕的《黎阳作》五首。建安八年(203),曹丕领军几经黎阳,作诗五首,这代表着后汉时期淇河卫地的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