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健康长寿的新时代。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健康知识,发展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也是我们国家需要认真采取实际行动的一项迫切任务。
要健康长寿,必须认真研究养生保健这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问。中国人从古到今在不间断地研究、总结和发展这门科学,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华传统养生学说,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真理的客观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传统养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零碎到系统,从局部到完整的过程,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同时也经历着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近现代以来,它还经历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和冲击。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把中华传统养生科学淡化和丢掉了。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传统养生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研究中华传统养生保健,要掌握其精髓,也即是孙思邈的养生保健学说。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承前启后,系统、全面地总结创新,使中华传统养生保健成为一门光辉灿烂的学说,孙思邈是这门科学的伟大奠基人。
二
孙思邈的千金两方和十多部养生专著是中华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孙思邈高寿一百四十一岁是中华传统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楷模。孙思邈不仅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列的食治、养生、退居、补益、用药、备急等多个专章论述保健养生,且《千金方》等章叙记中都体现了他的养生思想理论。又在诸如:《养生铭》、《枕上记》、《卫生歌》、《摄养论》、《福寿论》、《存神炼气铭》以及后人编纂补录的《千金宝要》、《海上方》等专论中体现了孙思邈论述养生的各个领域。这样大面积、全方位系统深刻地科学论述养生,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我们试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致领略孙思邈养生学说的基本内容,愿同各位专家学者商榷。
首先,是他的以人为本的养生观。他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名言就体现了这个宗旨。这与那些“含灵巨贼”贪财谋权,不顾人命者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对立。
第二,可度百岁的科学观。人类对性命首先要有一个信心,就是“度百岁乃去”是可以实现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举例说三国时“皇甫隆年出百岁”,就是“养性以自保”的结果;“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就是“练精”的效果。他说“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成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千金要方》)。因此,孙思邈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是:“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养生铭》)。他有力而深刻地批判了那种“寿数命中注定”的宿命论思想。
第三,养生的物质基础是“必资于食”。孙思邈指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先命以食疗之”(《千金要方》)。就是说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要维持她的平和,最基本的条件是饮食,饮食是养护精气神的物质基础,是养生长寿的能源所在。他说:“人资饮食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要特别指出的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思想,是孙思邈强调的养生的重点和首选。科学的饮食及其生活方式就是健康长寿的基本因素。
孙思邈还深入探讨了食与药的关系和作用。他在《千金翼方》中说:“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也资四气。”
怎样才能够做到科学饮食,孙思邈论述的非常仔细。他说“节饮食”,就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提倡“每日淡食”,就是说,每食不用重肉,而应多清淡饮食;“五味不偏,指出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这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勿食生冷”,生伤胃;“要简鲜”,孙思邈提醒人们:“食啖鲜肴,务令简少”,“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讲究食后卫生,他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食讫,以手摩腹面,令津液通流”,“食毕当步行踌躇”,忌“饮食即卧”。否则,“乃生百病,不消成积。”他告诫人们:“不得夜食”,饮酒“勿令至醉”和以酒档风寒等等。总之,饮食是养生的基础,长寿的基石,首选之要也。
第四,心理平衡是养生保健的安全保证。孙思邈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千金翼方》)“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千金要方》)”。“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这些思想能够促成心理健康和思维正确,情绪稳定,意志自觉,行为协调,善处人际,从而达到常乐长寿和“仁者寿”的目的。否则,“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千金要方》)
第五,适量运动是养生长寿的原动力。孙思邈指出:人们“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引导行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千金要方》)。他进一步阐明:运动调气,便会使人“气通则体悦怿,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聪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他又指出走路是运动的基础动作:“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喘而己。”“亲故邻里来相访,携手出游百步,或步量力,宜谈笑简约共趣,才得欢适,不可过度。”这里他把调气、运动、舒心、共趣、适度都讲得形象生动。
第六,辩证的生活规则是实现养生长寿的基本方式。孙思邈在养生辩证法上给人们以明确的精神启示,例如他讲过胆大心小,智圆行方;存不忘亡,安不忘危;知进与知退,治已病与防未病,少年储蓄与老年健康的关系等等。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上,孙思邈也提出许多有益的告诫。他在千金方中归纳的“十莫”即: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爱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与人相打)、莫多言、莫大笑等,都是千百万人生活实践的总结。他揭示出:多思则神怡,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速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孙思邈还指出养性之道,就是要掌握分寸、多少适度。莫要“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听”“行不急步,立不至疲,坐不久处,卧不至(僵直),目不极视,耳不极听。”因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
孙思邈指出,人群有一般和特殊之分,比如有妇、婴,有老中青少;人与自然必须是天地人合一。就是说,人的养性不能离开天地,人的养生不能不顾四时寒暑,人的养生必须考虑环境与居处等等。这些都是不可随意违反的规律。同样,养生保健贵在持之以恒,这也是达到养生长寿目的的一个重要法则。孙思邈指出的“天天出门行步亦佳”,“早晚面阳呼吸引清吐浊坚持”,“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时时“知足自慎”,就是养生要持之以恒。“常言善道,天与之福”,福寿同长者也。
三
孙思邈的养生学说,是中华传统养生学中一珠光彩夺目的瑰宝。今天,全球关注健康养生,人人追求快乐长寿,我们来探讨孙思邈的养生学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真理只存在于行动的效果上。让我们团结起来,树立民族自信心,理直气壮地弘扬这一伟大学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我们一份责任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