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贡献
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贡献
 
作者:陕西海韵高科技研究所研究员  李兴民  加入时间:2012-2-28 12:26:21

    一、学术渊源和指导思想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药物的收集、整理、研究、内容丰富、颇具特色,后世人尊称他为药王,并建药王庙奉祀不绝。孙思邈在发展药学上的贡献,首先是对唐以前和唐初药学成就以及民间药物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其次是对自己长期临证用药经验的总结。孙氏的著作涉及药物的内容甚多。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世世代代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任何一门科学来说,每一项新的发明都必须把前人已经认识的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孙氏自然也不例外。在孙思邈之前,流行和应用的几部影响较大的本草著作有《神农本草经》,梁·陶弘景撰写的《本草经集注》,李绩、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等。

    孙氏在《千金翼方》前部吸取《新修本草》的成就,作为运用的基础,而对药物性味、功效、主治等的许多新的发现和灵活应用,则反映在他的整个著作中。陶氏、苏氏对有些药物不载性味、功效记述不确者,孙氏均作了较多的补充。

    孙思邈还大量应用外来药物,以丰富汉族中药的内容。隋唐时期国内外商业贸易发达,科学文化交流频繁,长安成为文化经验交流的中心。据《隋书》、新、旧《唐书》等记载,与我国有过交往的地区和国家达九十余个。

    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外来药物很多。如肉豆寇、槟榔、丁香、阿魏、益智仁等(以上来自昆仑,即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也包括今部分非洲国家);毗黎勒、特生石、底野迦、沙糖、硇砂、鹤虱、安息香(以上来自西域,即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菟丝子(来自朝鲜);犀角、波斯盐、静黛等(以上来自波斯,即今伊朗);苏合香、薰陆香、龙脑香等(以上来自大食国,大食国是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阿拉伯帝国,是公元八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国家,公元1055年后,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东阿拉伯帝国遂亡)等等。其中还有天灵盖这样的药,在汉族因有的本草书中并未应用,可以认为是从某些少数民族医学中学习来的。

    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在疾病个性方面的研究,总的趋势是薄弱的,这是客观事实。但也要看到,我国古代还是有过几个历史时期,是很重视这方面研究的。如晋、唐医家就颇侧重一个、一个具体疾病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较大成就,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在这方面,孙氏的著作反映更为突出,尤其在治疗方面注意侧重病源和应用特效药物的治疗。

    孙氏除重视病源治疗药物的探索外,同时也强调辨证用药的探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中就有这方面较详细的论述。如以虚劳为例,记载了自己辨证用药的经验体会。孙氏首先批评了过去治疗虚劳证的缺点:“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因而指出:“宜应随病增减”,“虚劳而苦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蕤;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坜、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归、川芎、干姜”等等,其辨证用药要求,不单反映了我国医学的历史高度,而且可以作为今天临床治疗用药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孙氏的《千金》两书涉及矿物药品近百余种,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备急千金方·卷九·伤寒上》共载方约80余方,涉及有矿物药的方剂有三十六条,孙氏常用的矿物药有雄黄、雌黄、矾石、硫黄、硇砂等。

    孙氏应用矿物药,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用来治疗各种杂病的。事实证明许多矿物药治疗一些杂病是有效的,如应用雄黄、水银等治疗丁疮痈肿等。现在研究证明雄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色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及一些真菌,都有抑制作用。水银外用对一些原虫、真菌和螺旋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孙氏炼的太一神精丹,成份是丹砂(主要成份是硫化汞)、曾青(碱性碳酸铜)、慈石(氧化铁)、雄黄、雌黄(硫化砷)经炼制升华即成为氧化砷。这些药毒性很大,孙氏主要用它来治疗疟疾。孙思邈早于国外一千多年,即开始巧妙地把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用砷剂治疗疟疾的民间经验和炼丹术的技艺、剂型结合起来,可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成果和治疟方法。

    孙氏应用水银、黄矾等药升华制轻粉(主要含氯化亚汞),在化学史上也是一大贡献。可以说孙氏是氯化低汞制法的早期记载者,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代中药轻粉,系以汞、盐、矾升华而得,而孙氏的用料和方法,已基本接近现代方法。

二、孙思邈对药材学的贡献

孙氏在他的著中对中药材的载培、采收、贮存、保管等方面都有系统的阐述,涉及的内容具体而丰富,这些资料的来源,有些可能是收集前人或当时广大群众的经验;有些则是孙氏直接实践的总结。孙氏在他的著作中还列专节论述了药材的产地问题,即道地药材,内容极详,为前人及当时的本草著作所不及。如《新修本草》早于孙氏的《千金翼方》二十多年成书的,由最高当局通令全国各州府进献药材、绘图谱,并集名家二十多位,历时两年编撰而成,并颁布全国。但这样一部权威性著作,却未能对道地药材作些整理,由此可见孙氏在药材学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不失为开药用植物学研究的先河,其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孙氏强调采药时间及方法对于临床疗效的重要意义,他自己对药材的采集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孙氏在《千金翼方·药录纂要·采药时节》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间,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孙氏在此明确的阐述了药材“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这样严格的要求,确有科学的依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同为一物,如采取时节不同,则往往影响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或缺无,差异有时很显著。

药材采收回来,孙氏强调要立即处理,以免霉烂。不同的药物和部位处理方法也不同。在235种药物中,宜阴干者有石韦、龙胆草、牡丹皮、黄芪、通草、黄精等108种。宜暴晒者有前胡、萆解、百合、防葵、艾叶、丹参、白敛等53种;宜火烘干的有大黄、紫参、梅实等三种。对于动物类药物的采集,孙氏也有间接的论述。孙氏对采药时节和采后的阴、暴、火干的重视,在保证用药质量上,提出了可供遵循的科学依据。

药材采下后,需要进行干燥,抓紧保管,以免霉烂、变质、造成浪费,影响疗效。前已述及孙氏对药物常用的几种干燥法,即暴(晒干法)、阴(阴干法)、火(烘干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应用。

对药的贮藏和保管,若不重视,非但药效不能保持,且会由于霉朽、虫蛀、变质而产生有害的作用。对中药材贮藏、保管系统的进行论述,在医学史上,仍始于孙氏。所以他的记载内容虽然不像以后一些专著那么宏大,但历史影响却是深远的。

药物的疗效,与其生长(产地)环境有密切关系。动植物的分布本来就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使同一物种,若产地不同,其禀性亦异。故有道地药材之说。这在今天已为科学家所证实。地理环境的基本因素是地球化学环境、地貌、水、土壤和岩石。不同的地域,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差异很大,其次气候、阳光、水分等自然条件各地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古人在很早就注意到了“道地药材”这个概念。

三、孙思邈对制药的贡献

所谓制药,主要是指药物在就用之前的加工制作过程,一般药物采得后都需经过制作方能应用。因而药物的炮制以及膏、丹、丸、散、酒等各种制作技术都属于制药的内容。孙氏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完整的制药规范,所记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值得珍视。

根据《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提供的统计数字,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大大超过了雷氏的著作的《本草经集注》等著作对炮制的记述。《新修本草》是唐代规模最大的本草著作,但所涉及的炮制内容也不及孙氏著作内容丰富。

孙氏不满足于前人提出的许多炮制方法,故对旧法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如对地黄的炮制。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熟干”。刘宋·雷  在《雷公炮制论》中对熟地黄炮制方法记述很简单:“采生地黄去皮,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推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孙思邈对干地黄、熟地黄的炮制工艺都很讲究。

孙氏对有毒中药炮制的改进,有很大贡献。中药炮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制约药物偏性,包括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孙氏对有毒药物的炮制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巴豆,是具有大毒的药物,其人毒成份主要在巴豆油中,据现代研究,有服用20滴巴豆油而致死者。故后世炮制都是去油制霜。在孙氏以前,对巴豆的毒性所在部位还搞不清,故炮制方法多未切中要害。如陶弘景云:“巴豆最能泻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遨令黄黑,捣如膏,乃和丸散。”雷  说:“凡用巴豆,敲碎,以麻油并洒等煮干研膏用。”方法复杂,效果未必佳。孙思邈已知巴豆的毒性在油中故主张去油即成:“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纹去油……”(《千金要方·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方法简单易行,至今沿用。

又如鸟头、附子的炮制。孙氏指出以前文献“止言炮制”降低毒性是不够的。孙氏则强调:“此物大毒,难循旧制。……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特宜慎之”(《千金要方·诸风》)应用加热去毒,虽然陶、雷与孙氏意见一致,但加热到甚么程度陶、雷二人就缺乏客观指征,孙氏则明确提出“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较为准确,具有科学性。孙氏《千金》两方中涉及的矿物药近八、九十种,他认为有毒的约十余种,基本都较详细的介绍了去毒炮制方法。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中引用《本经·序录》强调:“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可见孙氏很重视各种剂型的制备。

孙氏著作中涉及的剂型还有拴剂、浴剂、烟熏剂等十几种。制法介绍也都具体详尽,对后世药剂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贡献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