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思邈对药材学的贡献
孙氏在他的著中对中药材的载培、采收、贮存、保管等方面都有系统的阐述,涉及的内容具体而丰富,这些资料的来源,有些可能是收集前人或当时广大群众的经验;有些则是孙氏直接实践的总结。孙氏在他的著作中还列专节论述了药材的产地问题,即道地药材,内容极详,为前人及当时的本草著作所不及。如《新修本草》早于孙氏的《千金翼方》二十多年成书的,由最高当局通令全国各州府进献药材、绘图谱,并集名家二十多位,历时两年编撰而成,并颁布全国。但这样一部权威性著作,却未能对道地药材作些整理,由此可见孙氏在药材学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不失为开药用植物学研究的先河,其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孙氏强调采药时间及方法对于临床疗效的重要意义,他自己对药材的采集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孙氏在《千金翼方·药录纂要·采药时节》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间,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孙氏在此明确的阐述了药材“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这样严格的要求,确有科学的依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同为一物,如采取时节不同,则往往影响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或缺无,差异有时很显著。
药材采收回来,孙氏强调要立即处理,以免霉烂。不同的药物和部位处理方法也不同。在235种药物中,宜阴干者有石韦、龙胆草、牡丹皮、黄芪、通草、黄精等108种。宜暴晒者有前胡、萆解、百合、防葵、艾叶、丹参、白敛等53种;宜火烘干的有大黄、紫参、梅实等三种。对于动物类药物的采集,孙氏也有间接的论述。孙氏对采药时节和采后的阴、暴、火干的重视,在保证用药质量上,提出了可供遵循的科学依据。
药材采下后,需要进行干燥,抓紧保管,以免霉烂、变质、造成浪费,影响疗效。前已述及孙氏对药物常用的几种干燥法,即暴(晒干法)、阴(阴干法)、火(烘干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应用。
对药的贮藏和保管,若不重视,非但药效不能保持,且会由于霉朽、虫蛀、变质而产生有害的作用。对中药材贮藏、保管系统的进行论述,在医学史上,仍始于孙氏。所以他的记载内容虽然不像以后一些专著那么宏大,但历史影响却是深远的。
药物的疗效,与其生长(产地)环境有密切关系。动植物的分布本来就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使同一物种,若产地不同,其禀性亦异。故有道地药材之说。这在今天已为科学家所证实。地理环境的基本因素是地球化学环境、地貌、水、土壤和岩石。不同的地域,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差异很大,其次气候、阳光、水分等自然条件各地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古人在很早就注意到了“道地药材”这个概念。
三、孙思邈对制药的贡献
所谓制药,主要是指药物在就用之前的加工制作过程,一般药物采得后都需经过制作方能应用。因而药物的炮制以及膏、丹、丸、散、酒等各种制作技术都属于制药的内容。孙氏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完整的制药规范,所记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值得珍视。
根据《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提供的统计数字,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大大超过了雷氏的著作的《本草经集注》等著作对炮制的记述。《新修本草》是唐代规模最大的本草著作,但所涉及的炮制内容也不及孙氏著作内容丰富。
孙氏不满足于前人提出的许多炮制方法,故对旧法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如对地黄的炮制。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熟干”。刘宋·雷 在《雷公炮制论》中对熟地黄炮制方法记述很简单:“采生地黄去皮,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推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孙思邈对干地黄、熟地黄的炮制工艺都很讲究。
孙氏对有毒中药炮制的改进,有很大贡献。中药炮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制约药物偏性,包括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孙氏对有毒药物的炮制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巴豆,是具有大毒的药物,其人毒成份主要在巴豆油中,据现代研究,有服用20滴巴豆油而致死者。故后世炮制都是去油制霜。在孙氏以前,对巴豆的毒性所在部位还搞不清,故炮制方法多未切中要害。如陶弘景云:“巴豆最能泻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遨令黄黑,捣如膏,乃和丸散。”雷 说:“凡用巴豆,敲碎,以麻油并洒等煮干研膏用。”方法复杂,效果未必佳。孙思邈已知巴豆的毒性在油中故主张去油即成:“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纹去油……”(《千金要方·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方法简单易行,至今沿用。
又如鸟头、附子的炮制。孙氏指出以前文献“止言炮制”降低毒性是不够的。孙氏则强调:“此物大毒,难循旧制。……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特宜慎之”(《千金要方·诸风》)应用加热去毒,虽然陶、雷与孙氏意见一致,但加热到甚么程度陶、雷二人就缺乏客观指征,孙氏则明确提出“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较为准确,具有科学性。孙氏《千金》两方中涉及的矿物药近八、九十种,他认为有毒的约十余种,基本都较详细的介绍了去毒炮制方法。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中引用《本经·序录》强调:“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可见孙氏很重视各种剂型的制备。
孙氏著作中涉及的剂型还有拴剂、浴剂、烟熏剂等十几种。制法介绍也都具体详尽,对后世药剂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