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孙思邈对祖国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及创新
孙思邈对祖国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及创新
 
作者:陕西省孙思邈研究会副会长 杨贵琦  加入时间:2012-2-28 9:19:15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又说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又说141岁)。葬于故里陕西耀县孙塬村孙氏祖茔。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他精通老子、庄子及诸子百家学说,兼好佛家经典,学问渊博。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孜孜不倦地钻研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王叔和、葛洪等人的医学典籍,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还虚心向当时一些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并非常重视搜集民间医疗经验,凡是“有一事长于己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他也亲自登门拜访。为了得到一个秘方,不惜花费精力、财力。他曾说过:“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说明在实践中才深切感觉到知识重要,不敷实用,也说明了临床经验比书本知识更丰富更重要。他曾在峨嵋山、终南山、江州,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一生致力于医药学的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预防、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很精通,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大卫生观等,都是前无古人。他是继张仲景之后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的贡献主要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完成了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自汉至隋数百年间,历经战乱,书籍多所散失、毁弃,医书也遭厄运。到了唐代,医方书所存无几。孙思邈长期搜集了唐以前的医方、民间医方,还有西域、印度等处输入的,在他的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中就有包括了当时古今中外的医方六千多首。所搜取药方中有复方、单方,也有民间草药。如张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华佗的云母圆方,王乔的健身方,齐州荣佬方,常山太守马灌酒,苍梧道士陈元膏,蛮夷酒,匈奴露宿丸等,足见他研习之博大,见闻之广深。 
  《千金要方》计三十卷,232个门类,载有医方及论说5300首,有论有方,收有医方4500多个。包括序例、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伤寒、脏腑、杂病、疮肿、痈疽、痔漏、解毒、备急、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是继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次重大总结,是唐以前医方学的集大成,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这样,医生在选择药物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便于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实施辨证医治。同时,他将张仲景的“经方”灵活变通,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他还将自己长期搜集到的单方、秘方,及自己在临床治疗上的创造、心得,统统写进此书。
  晚年他又完成了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此书名含有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济、比翼双飞的意思。《千金翼方》也是三十卷,是集他晚年近三十年的经验编成,以补要方的不足,自成一家之学。它收有医方两千多个,并对《本草的药物按功效进行了分类。这部书和《要方》一样,也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宝贵遗产。

孙思邈的这两部巨著不仅记录了前人著作中所不载的极为宝贵的创造性医药成就,而且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与疾病抗争中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此书还收录了现已失传的唐代以前的文献多种,如郭玉、范汪、阮柄等医学家的著作的部分内容,全赖此书才得以保存与流传。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唐代蔺道人关于骨折外伤的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陈言《三因报一病症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学术源流都是《千金要方》。 
  宋人林亿奉朝廷敕令组织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进行修订,于1066年印行,后来历代均有刻印,流行甚广。林亿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中给孙思邈及其著作以极高评价,指出《千金要方》“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其方剂莫不“十全可验”,并且“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使二圣二贤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近而至远”,为医学的重大发展奠下良好基础。“二圣”指神农(尝百草百药)、黄帝(创九针法),“二贤”指伊尹(备汤剂)、歧伯(砭艾法)。林亿等人对《千金要方》根据多种版本进行了认真的修订,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成了此书善本,久传不朽。此书即后来日本影印的称为既精且善的“北宋刊本”,为国内外的珍视。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篇幅浩繁,普及困难,于是有了不同选本出现,如《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千金方平脉篇》、《千金方养性篇》等,还有一大批以孙思邈名义著录的书,比如:《神枕方》(一卷)、《医家要妙》(五卷)、《龙虎通元诀》、《孙氏千金月令》(三卷)、《养生延命集》(二卷)、《养生要录》、《孙真人九转灵丹》、《孙真人总理眼科七十二症》(四卷)、《奇效海上仙方秘本》(四卷)、《华佗神医秘传》(二十二卷)等。是否孙氏原作,还是后人假托,尚需进一步研究。然而这里也可以间接看出孙思邈在医药、养生诸方面的广泛影响。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元代刻印本到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刊印本止,六百多年间共刊刻二十九次。如将《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海上方》等都算上,六百多年印近百次,不到六年即印十次。如此频繁刊印,历史上是罕见的,可见其社会重视与欢迎的程度。
  后世医学家研究医学问题,多引用孙思邈的著作。如宋代朱肱研究《伤寒论》,认为张仲景药方缺者甚多,从《千金要方》等书中选录有关方剂一百余首,以推广伤寒的治法。
  明代医学家马路指出:我看过不少古今医方,都比不上《千金要方》。书中每卷有救急单方,在穷乡僻壤药物缺乏之处,临时救助是很便利的。孙思邈以“千金”名书,说明一个药方的价值确能当千金。

清代名医家张路玉深入研究孙思邈著作,出书《千金方衍义》。他认为千金方“法良意美,圣谟洋洋”,其辨证施治之条理清晰,所制方剂之有机完整,如果不是特别精明细心的人,无法与之相比。他指出,自古以来。惟有《千金方》可与张仲景的书相比拟(《千金方衍义序》)。
  清代汪昂所著《汤头歌诀》,是学习中医时的一本重要必读参考书,其中的盐汤探吐方、温脾方、温胆汤、黄连解毒场等十二个方剂,全采自《千金要方》,驻车丸、百劳丸、千金鲤鱼汤、枕中丹等,直到今天仍被广泛应用,且有着良好的效果。
  唐以后直至今日,应用孙思邈著作中的方剂治愈病人的记载不可胜记,这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书和现今的医学杂志中,记载很多。

后代大量应用孙思邈著录的方剂治病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孙思邈影响的深远,经历千余年而不衰。近代医学家黄竹斋指出,《千金要方》里医经、验方、采药、针灸、养生等方面内容无不详备,除伤寒、杂病以外,还开始为妇、婴、疮、疡立了专科,真是十全十美,孙思邈实为一代宗师(《孙思邈传·医学源流歌》)。
  孙思邈的巨著,在外国医学界亦有相当影响,特别是在日本,对日本医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千金要方》编成后二十年,日本留学生便将此书带回本国。982年,日本医学家丹波康赖氏的《医心方》就是以孙思邈的著作为重要参考对象撰成的。宋人林亿领导的校正医书局第一次刻印的《千金要方》北宋本,至今仍保存在日本米泽上杉文库,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丹波康赖氏后裔,著名的日本学者多纪元坚在江户时代,曾重印此书。他在序言中认为晋唐以来,医籍浩繁,“求其可以扶翊长沙、绳尺百世者,盖莫若孙思邈千金方者焉。”1974年日本重印了北宋本《千金要方》,由中国在日本的学者景嘉照相印刷重新编辑,《每日新闻》社印行535套,很快销售一空。日本医学评论家水野启说:这本书可称得上是“中医的家庭医学全书”。

此外,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医方类聚》,也从《千金要方》中吸取了不少内容。东南亚各国受《千金要方》的影响也很明显。
  在西方世界,孙思邈的伟大著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为首的一批学者对中国古代科学遗产的再认识,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全球性的“中国热”的兴起。
  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多次谈到了孙思邈的贡献,该书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十章《道家与道家思想》中,高度评价了中国道家与道家思想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讲到道家的炼丹术、炼气术、房中术时均提到了孙思邈。
  李约瑟在他的论文《世界科学的演进》(见《李约瑟文集》)中批评了许多西方人士认为中国医学荒诞、陈腐、莫名其妙,类似“江湖医术”的东西的观点指出:实际上,这样看待中医真是大错而特错。必须指出,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文化的产物,中国文明的复杂与深邃丝毫不逊于欧洲文明。中医理论保留着中古形式,但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决不可等闲视之。正如在其他科学领域中一样,我们在这里也发现中国人在许多方面领先。他认为,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指出:“中世纪时代,中国在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从制图学到化学炸药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从严格的临床观点来判断,直到十九世纪末,“欧洲病人的境遇并不比中国病人更好些。”西方医学超过中医标志应在1900年以后。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着超人的创新。在采药和临床实践中,他摸索总结出一些特效药的用途,如治疗营养缺乏病(脚气病、瘿病)的米糠、海带、海藻等,治疗痢疾的白头翁、苦参、黄连,治疗疟疾的常山、蜀漆,治疗绦虫的槟榔等;可以用来消毒的朱砂、雄黄。在对药物的炮制加工应用上,他也有研究,例如,雄黄可以治鼻中息肉,但生用毒大。他在为人治该病时,亲自将雄黄炼制,消除毒性后,再给病人服用。这样病人不但很快治愈了鼻息肉,而且哮喘病也治好了,并且不再复发。这是他在《千金翼方》卷十一中记载的。 
  孙思邈对于药物的分类是根据它的自然形态并结合药物的功效进行的。《千金翼方·本草》部分有三卷,计有玉石部、草部、人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等九类。每部中数量多的又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符合科学的分类法,又比较简要概括,便于学医者诵习。
  中草药治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把药物配合成一定的方剂,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了方剂学的重要性,提出药有君、臣、佐、使(即有主、从、辅佐、引药之别),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配方。还须注意药物之间“有相顺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的关系不同,必须对症仔细下药,否则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造成严重后果。从以前的单方治病,到多方治病,这是孙氏一大发明,也是临床医学上的一大转变。
  因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以动物为药,传说仙人对他说:“虽然你广有济人之功,但以物命为药,害物亦多,只能死后升天,不能白日飞升了。”看来上帝仍不能原谅他,给了他一定的制裁。但他的济人之志,虽死不辞。

二、重视预防医学,及对诊断、治疗学的创见。
  孙思邈非常重视防病工作,提出平安无事的人并非本来就平安,而是因为经常思考着怎样预防死亡的发生;能快乐无灾的人并非本来就很快乐.而是因为他经常思考着怎样预防灾祸的出现,防患于未然,才能保平安(《千金翼方》卷十二)。他把自己的巨著称为《备急千金要方》,就是以备急需,防病救人。他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卷一)这里的“治未病之病”,即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并在已病之时防止疾病的扩散并转成重病,包含了早期治疗的意思。
  孙思邈还提出一些防病的措施,如在旅行外出时带哪些备急药,家居常备药,到南方瘴疠多处去时应灸之穴位,对卒死、缢死、冻死及虫兽、金属、火烧等创伤的备急之药方,以及贮存药物防止疫病等。他的这种重视预防、强调早期治疗的思想,对后代医家,启示很大。 
  对诊断、治疗学都有创见。孙思邈强调医生看病必须有人道精神,济世救人思想。对病人一视同仁,全力以赴。他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千金要方》卷一)否则便是人类巨贼。一千多年前的孙思邈即有如此高尚的医德与认真负责、“一心赴救”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在具体诊断上,他认为:“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诊察病人的时间,应选择早晨。他认为光靠诊脉断病的医生功夫是较差的,“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千金要方》卷二十八、《千金翼方》卷二十八对诊脉、察声色、辨阴阳表里虚买,都有论述,是可参考。
  在治疗上他强调综合治疗。孙思邈既善于用药,又长于用针同时精于灸法。他认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见效。他说:“食疗而不愈,然后命药”;药食两攻,则病无所逃矣。“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于药矣。”在孙思邈之前或以后,不少中医只知汤药,不知针灸,甚至有的以一方剂之长,治疗一切疾病,这是极不可取的。
  孙思邈在临床治疗上有许多突出的独创,如他认为霍乱病因饮食,非关鬼神。他描述霍乱的主要症状为吐利、头痛、转筋冷等,并忌与米饮。痢疾分为热痢(急性)、冷痢(慢性)及疳湿种类型,并举出典型症状及治疗护理方法。水肿病属难治之症,他认为盐和此病有关。消渴病(糖尿病)人要注重饮食治疗。

孙思邈在治疗麻疯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治疗的麻疯病患者有六百余例,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千金翼方》卷二十一有专门篇幅论述麻疯病及二十一首处方。方药亦很详备,初期、中期、后期都有不同的处理对策和药方。
  麻疯病在古代是一种很难治好的慢性传染病,称为“疠病”。为了解除病人痛苦并通过实践得出治疗此病方法,孙思邈不怕传染。不顾高龄,亲自看护病人,把各个病人的症状和医疗过程中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中就记录了在他“莫不……自抚养”下治愈六十多人。“故余所睹病者,其中颇有士大夫,乃有异种名人,及遇斯患,皆爱恋妻弩,系着心髓,不能割舍,直望力,未肯近求诸身气”。他还记载唐贞观年间,他为了让一个麻疯病人摆脱家务和房事的影响,专门将他带入山中,让病人连服松脂一百天。结果患者因害麻疯病而脱落的胡须、眉毛又生长出来了。他由此认为,麻疯病人要戒绝房事,不能仅仅依靠医药来治。由此可见,孙思邀是我国最早的麻疯病专家。
  他对风眩之病(癫痫)治疗也很有成就。《千金要方》卷十四记载,他行医三十多年,治好的此类病人就有上千人。他先给病人服自配的小续命汤,再视病情以紫石英汤治之,“此方为治,方无不愈”。

孙思邈对狂犬病的成功治疗更是令人瞩目。春末夏初,狂犬咬人。“此病至重,世皆轻之,不以为意,坐之死者,每年常有”。他自述初学医时,遇此病患,不知如何治,“以是经吾手而死者不一,自此锐意学之。一解已来,治者皆愈”。经他医治的狂犬病人都被治好,他因之慨叹:“方知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五)他还细致记录了治疗过程,禁忌灸法以及处方几十种,他对狂犬病的治疗及预防皆处于当时世界医学先进之列。

传说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到他,神情十分痛苦。孙思邈仔细打量这个病人,只见他的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病人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孙思邈见状,心里非常难过,他想,尿流不出来,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灵。尿脬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也许就能排出来。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儿去找这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正为难时,他忽瞥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眼睛一亮,也找来一根细葱管,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像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从葱里缓缓流了出来。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后,他将葱管拔了出来,病人这时也好受多了,直起身来,连连向孙思邈道谢。所以说在医学史上,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三、重视妇幼保健,为妇人、小儿独立设科而刻苦钻研,贡献终身精力。
  孙思邈一反封建社会重男轻女陋习,认为婚姻养育,是人伦的根本,人类为繁衍昌盛,必须重视妇、幼保健。在他的巨著中,有关妇科病的特殊性、小儿护理的重要性.都有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方法,《千金要方》中有三卷(二至五)为"妇人方",一卷是"小儿方"(第五卷)。紧接在卷一序例(总论医治)之后,就专论妇科、儿科,可见重视程度。
  孙思邈对于妇科给予极大的重视,在处理难产方法上有一定贡献,对胎前产后的合并症的检查与处理也是比较正确的,对许多妇科疾病的临床症状有着极为细致地记载。
  孙思邈的妇科医疗技术也十分高明,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他起死回生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队送葬的人群,一位老婆婆跟在后面哭得很伤心。他在人群走过的路上,忽然发现几点鲜血。他注意观察,证明这几滴鲜血确是从棺材缝里流出的,便急忙上去问明缘由。原来棺材里装着的是这位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为难产,刚刚死去。孙思邈问明情况之后,立即作出判断,既然还在流血,这一产妇并未真正死去,忙叫开棺进行抢救。棺材打开后,只见该妇女脸色蜡黄,无一丝血色,乍看似乎死了,但脉搏尚在微弱跳动,孙思邈立即选定穴位扎了一针。隔了一会儿,产妇苏醒过来,在孙氏帮助下,还顺利地产下婴儿,母子都得救了。  

他对儿科也有很大贡献,他总结了公元七世纪以前的儿科知识,在他的《千金要方》中载有儿科用方322首,把儿科分为九门,为小儿科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有着突出的成就。如他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对婴儿的观察、疾病的医治,不少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认为小儿不可过娇,时常藏在帏帐中、重衣太暖的小儿,犹如阴地的草木不见风日,就会软脆而不耐风寒,这意见至今仍是正确的。
  四、提倡养生长寿。

孙思邈著作中对气功、食疗,有专章论述,他精于导引之术,注意养生之道,这对于人民健康、长寿大有益处。孙思邈活到一百零一岁才逝世,这在医疗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是很不容易的。他在百岁之年,还能编成《千金翼方》巨著三十卷,可见其精力过人,为长寿的样板。所以后人十分钦佩他,尊之为神仙,道家称他为“孙真人“。

药王山的石刻中有《孙真人海上方》,其中的《孙真人养生铭》这样写道: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女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已,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天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铭中的“亥”指晚上9-11时,“鸣云鼓”指练气功。“寅”时指早晨3-5时,“漱玉律”指吞漱唾液。末句指若按所述修行,在地上即可朝见仙人,这是用通俗语句概括孙思邈的养生要旨,是否为孙氏自写,难以确定。 
  更为完整而全面的叙述,可以在他的主要著作中找到。《千金要方》卷二十六即专论食疗,在“序论”中,他首先阐明了饮食疗法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长寿的重要手段。他从食与药的本质、功能讲起: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百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铒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百灵”指凡百生灵,“要”指要务。“忽”指忽略。“疴”为沉疾。“铒老”为养老。“极”为极致,意指善用食疗,能去疾、愈病、悦情,使身心同致健康,以达长寿养生目的。
  孙思邈认为,某些疾病可先用食疗,无效后再用药医治。他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是因为食物性平和,无副作用,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用药如用兵打仗,“兵者天下之凶器”,事关人命,所以必须谨慎。
  接着孙思邈指出了食疗的一般原则:“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息。”这是说饮食杂乱,终久于人为患。总的原则是节饮食:“食瞰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饮食要注意节气时令:“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臛,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病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此外他还认为鱼鲐等物最好断掉不吃,乳酪等物亦不应多食:“鱼鲐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胪胀泄利,渐渐自己”。“胪”为腹部,意谓腹部胀满泻肚,为害渐进。 
  孙思邈还对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果实、菜蔬、谷米、鸟兽等约一百五十余种食物的食疗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阐述,其中很多已为现代药物实验或临床实践所证实。如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鸟兽第五》中讲到:“人乳汁,味甘平,无毒,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现代科学已证实母乳对婴儿成长的重要作用,人乳的营养价值亦为人们普遍重视。“牛乳汁,味甘微寒,无毒,补虚赢,止渴;人生薹葱白,止小儿吐乳,补劳”。牛奶的健身作用现在已家喻户晓,在一千四百年前,他已明确指出,令人钦佩。同时孙思邈还谈到马奶、羊奶、驴奶、母猪乳汁的营养及医药价值,值得重视。 
  “食治”是孙思邈养生学说的一个方面,他的养生学说的特点是把养生长寿与防治老年病患的具体措施结合起来,总的指导思想是“抑情养性”。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即指节制情欲,不使放纵。《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禁忌第一》又指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这就是说,长生成仙,渺茫难致,但只要善于养生,节制情欲,仍可以延年益寿,免于夭亡。
  他把养性作为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所以反复强调养性的重要性;不能养性,纵情恣欲,这是百病之源。他指出:“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这即现在所说的私心膨胀,为所欲为,轻则致病伤身,重则触犯刑法,受到制裁。所以他指出,善于养性,注意精神道德修养,比吃药更重要:“百行周备,虽绝药铒,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讲得十分明确。按现代心理学讲来,就是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两者有相通之处。 “
  关于日常生活中养性之法,他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垠垠怀忿恨,皆损寿命。莫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 
  他在(摄养枕中方)中总结道,为什么田夫农民长寿,膏粱纨袴夭亡?这是嗜欲多少的结果。他还指出,养生之道,应以自慎为首,他说:“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克济者,天下无之。”而自慎,就是要“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这也是他和卢照邻所谈的养生要点。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在他的著作中除了着重讲“抑情养性”之外,还对人的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等许多方面作了极其细致的论述。他说:只有“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在这几个方面之中,他很强调饮食适当的重要,他指出:“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益深。”(《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摄养枕中方》)他说人的万病丛生,中道夭亡,多是因为饮食为患,所以饮食之患,过于美色音声。还因为饭是人们一天不可缺的,饮食适当就广为得益,否则就为患极深。
  孙思邈在《道林养性第二》中谈到"节饮食"。首先指出应食不过饱,保持饱中有饥,他说:“是以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他说这是因为“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肺”指中医脏腑学说的肺脏,肺脏与大肠合为脏腑,二者互为表里。吃得过饱,加重肠胃负担,以致成疾,所以说伤肺脏。饥伤气中的“气”,中医讲气与肺合,肺应气。肺有病则先发气。人饥时肠胃痉挛,影响整个经脉流通,形成脏腑有病。所以饱与饥从根本上说都与身体有害,都应避免。
  他还提出要淡食、细嚼。这是因为“咸则伤筋,酢则伤骨,故每学淡食”。中医认为五味各有走向,各有所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序论》中论述了五味与疾病的关系,指出“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这里只举“咸”、“酢”(即醋),只是概略而言,总之五味过重是伤人的筋骨血脉的。所以孙思邈提倡淡食:“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意思是嚼出米脂香味,利于肠胃吸收。下句指勿饮酒。这也是合于现代卫生要求的。
  他又指出饮食时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饮食时生气发火,必然影响食欲,不利消化,多了还会使人神经紧张,恶梦增多,影响睡眠。
  孙思邈提出“少食肉、多食饭”。他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葅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现代医学已证明肉食多了,血脂、胆固醇增多,易生心血管疾病。不吃生的、腐败食物也是合乎卫生要求的。他所提的多食饭、少吃菜大体上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当时已指出“食面使塞气孔”。不主张多吃面,现代科学已分析出面粉营养比大米差,孙思邈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对于饮酒,孙思邈说:“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这里讲了饮酒的害处。古代社会盛行饮酒,他指出久饮酒之害。酒精中毒,使肠胃筋骨精神肉体都受到损害,不利养生长寿。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除上述的修身心、节饮食外,他还讲了慎言语、慎脱着、调寝处、调气息等方面,讲明了在言语、着衣、睡眠、气息与节令关系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现就寝处一节,着重谈一下。他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这是说睡卧及安床的方向,现代科学认为顺地球磁场方向(南北)睡较好。“凡欲眠勿歌咏,不详起”,这是因为歌咏引起神经兴奋。不易入睡,妨碍睡眠。“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这是讲不要开灯睡觉。“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指出在寒冷时不要将火炉放在头边入睡。“夜卧当耳勿有孔,吹入即耳聋”,睡眠时当耳处墙勿有孔,免遭风吹。“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是说天冷时也不用蒙头大睡,蒙头会使呼吸不畅。“凡入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是指眠时脚勿抬高。“每见十步直墙勿顺墙卧,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是说不要顺直墙睡,因顺墙边风大易使人生病。“人汗勿肢床悬脚,久成血痺,两足重腰疼”,是说天热时,不要为了凉快,睡时脚悬床边。关于睡眠,他还说:“不得昼眠,令人失气。卧勿大语,损人气力。”是说白天不要睡。睡时不要大声说话。“暮卧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是指睡时要闭口,开口睡时细菌、邪气易直入体内,易生病,当然不一定是生“消渴”(糖尿病)。关于睡姿,他主张“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是说屈膝侧卧比正睡仰卧好。

  在《孙思邈保健著作五种》(三)中,有篇《保生铭》,《唐书·经籍志》列为孙氏之作,也可能是后人根据他的养生要点简化编写的,兹录于下: 
  “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寅五日剪甲,理发须二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冥冥。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一日免灾咎,去邪兼辟恶。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室通,秋冬固阳事。独卧足守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足大患,少欲终无累。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
  此诗作为养生的座右铭,简明易懂,已流传一千多年,它概括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修身心、节嗜欲、慎言语、节饮食、慎脱着、调寝处、调气息等要点,易记易行,有益保健。铭中说的“寅丑日”指十天剪一次指甲。“不唾地”指不随地吐痰。“七星步”是道家的一种练功法。“室通”指室内空气流通。“阳事”指房事,说秋冬季节要节制房事。“分”指本份。“真”指道家所说的自然之气、神。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活动身体,这是重要的养生之道。孙思邈对此十分重视,他在《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指出:“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洞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洞身"指全身)又指出运动量之大小,应当根据各人的生理状况;区别年龄差异。《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运动的方法很多,按摩与调气是孙思邈介绍的主要方式。这也是气功医学的主要内容。
  五、气功医学的奠基人。
  孙思邈以丰富的气功实践和卓越的理论成就,在中国气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气功专科萌芽于战国时期,汉时道术方土的气功已普遍在民间流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记载了曹操问方士养生之法的故事。魏武帝曹操写信给皇甫隆说:“闻卿年已百多岁,但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调和悦目,真是大好事。你所服食之物、所行导引之法,可以说说吗?若是可传,能否密封信内给我看看?”皇甫隆上疏曹操:“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员。人之所景,莫贵于生。……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史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看乃名曰练精。” 这里所说的练精法即咽津法与叩齿法,属于气功中的供健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即以专章讲述“按摩法”与“调气法”。在“按摩法”中,他记述了两种导引法:“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即印度法、婆罗门法,共十八势,以坐式为主,兼以站式,运动量中等,也适于老年人施行。具体方法是:: 
  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
  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
  两手相捉共按胫,左右同。 
  两手相重按(月比土)(大腿),徐徐捩身,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两手抱头宛转陛上,此是抽胁。
  两手拒地,缩身曲脊,向上三拳。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
  两手拒地回顾,此是虎视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拳。
  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用当相手勾所,申脚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这其实就是一千四百年前古人的体操运动,确能起却病延年效果。孙思邈介绍说:“老人日别能依次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其特点是配合了拍打的内容。此法经孙思邈的整理,更加完善。这套功法注意到上下、前后、左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为后世合理的导引程序形成创立了良好的开端。这两套导引法在后世气功中影响较大。
  孙思邈在“调气法”中记述胎息、闭息、内视、六字气诀等功法及其运用。他继承唐以前气功的精粹部分,并有所发明与创新。他指出,欲作调气静功应先作导引、吐纳:“每旦夕,面向南,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嗔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手)作只(手)作,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这里把导引与吐纳结合起来。然后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盛盖,五色分明;下人毛际,渐渐人项,如雨初睛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至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苦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躇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
  “作禅观”即运气之法,这里详细记述了运气发功的过程、感觉。“气海”为经穴名,位在小腹,“涌泉”亦是穴名,在足前心中。气一通之后可至三通五通,效果很好,“则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孙思邈这儿的记载,是自发功较早的描述。
  孙思邈对传统六字(呼、吹、嘘、呵、唏、咽)气诀法(利用不同读字口形呼气产生的不同力量影响经络来治病),在继承中有所发挥。他提出了练功的时间与次数,扩大了六字气诀的适应症范围,并把六字气诀发展为十二种调气法,还与导引结合起来(在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后再做)。
  孙思邈在气功应用上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他认为“吐纳之术”可以祛疾闭邪,特别强调气功在老年保健中的重要意义,说:
  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真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住。不得安于其处以致(革毕)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岁。(《千金翼方》卷十二第四)
  孙思邀特别擅长应用六字诀和调气方为人治病,他指出,“凡百病不离五脏”,运用六字气诀以调五脏,治疗百病。应用时应“识其相类,善以知之”,进行辨证论治,依脏施功。他还指出了具体的调气之法、练功时间(夜半后、日中前)。
  孙思邈在气功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指出人身元气与四时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及其时间上的相应关系,在《摄养枕中方》中,他在“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总题下,全面论述了练功过程的若干层次和境界,为后世气功家所推祟。

六、在针灸学上的成就。
  孙思邈对统一孔穴与积累针灸治疗经验上有不少贡献。在深入钻研祖国医学中。孙思邈感到前代针灸混乱不一,他不得不重新整理,重作《明堂针灸图》。他采用了当时针灸学家甄权的新定图来著针灸经。《千金方》中的孔穴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大致相同,不过增添了一些奇穴。《千金要方》中本来还附有他在考证后新绘制的彩色人体经络穴位图,有正面图、背面图和侧面图三种。他说,该图“十二经脉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于后,亦睹之便令了耳!”(《千金要方》卷三十)
  孙思邈为了便利取穴,在《千金要方》中还介绍了同身寸的测穴法。这是根据各人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的方法,解决了不同高低、肥瘦、老少人的取穴问题。 
  孙思邈还发现了"阿是穴",即是在经穴以外病人痛处的穴位,即近代医学所称的“痛点”。据说,他是在为病人针刺治病时发现阿是穴的。一天,一个腿痛的病人找他求医,孙思邈给病人服药扎针后,仍未能止痛,为了解除病人痛苦,他想除了原有的365穴位外,是否还有新穴位能治此病呢?他仔细地寻找,一边用拇指轻轻按捏,一边问是否这儿痛,他耐心地掐了病人身上的许多部位。突然病人发出"阿,是"的呼声。孙思邈就在那儿进针,终于治愈了患者的腿痛。后来他就把这些随痛点所在而定的穴位,都叫“阿是穴”。这是孙思邈的一大贡献,而且至今沿用。
  在临床治病时,孙思邈强调针灸处方时的辩证施治原则。他说:“或一病用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千金要方》卷三十)在《千金翼方》卷十七中,他曾记载一个病例,当时三品大官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病,腰腿疼痛不能起、跪,后经孙思邈针刺上峁、环跳、阳泉等穴位后,疼痛很快减轻,迅速治愈了。
  孙思邈非常重视针灸并用、针药并用,他指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灸,尤非良医也。”(《千金要方》卷三十)当然这需根据病情:“须针者针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 

  

 

综上所述,孙思邈对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功绩和建树可以用许多“第一”来总结:

    1、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发明并用导尿术为病人治病的人。

5、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等身寸法);

7、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0、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A;

11、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B1;

12、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抗疟药早一千年;

13、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14、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孙思邈对祖国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及创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