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孙思邈的档案资料
孙思邈的档案资料
 
作者:   加入时间:2012-2-28 8:53:30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传说生于541年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邈的故事

   有一次在行路时,孙思邈看见一个牧童在杀一条小蛇,那蛇已经受伤出血了。孙思邈恳求牧童不要杀它,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来送给牧童,赎救了小蛇。然后又用药物把蛇封裹起来,把它放回到草丛中去。 

    一个多月后,孙思邈又外出行走,看见一个白衣少年,仆人和马匹都很壮实,下马来拜见他,并感谢他说:小弟承蒙道者救了一命。孙思邈听后没有介意。少年又再次拜他,并请他骑上另一匹马。两马驰行如飞,到了一处城郭的地方。那里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门庭灿然显赫,人物繁杂,简直就像是君王的住处。原来孙思邈救的小蛇是龙王的儿子,那里就是龙宫的所在“泾阳水府”。 

    龙王为报孙思邈救子之恩,临行时要送他许多金珠宝物,但都被孙思邈坚决的推辞了。龙王见他不爱富贵,便叫儿子取出龙宫药方三十首来赠送给他,并告诉他说:“这是真方,可以济世救人”。孙思邈回家后把每一个药方都试用了,发现都有神效。后来孙思邈在撰写自己的方书《千金方》三十卷时,便把龙宫药方分散放在里面。 

    迄今为止的后世方剂学家们,在研究《千金方》时都注意到一个事实:《千金方》中的有些方剂,无法用中医已有的理论通过辩证论治的精神去衡量和理解。这一类“奇崛”的方剂中,有些是配伍方法奇怪,与方剂配伍的通常理论不吻合(比如“神丹”);有些则不仅配伍方法超常,而且用药多而繁杂,一方之中寒热温凉气血攻补兼备,简直无法用医理作方剂分析。其实,这些“奇崛”的方剂可能正是龙宫药方,以及孙思邈根据自己对龙宫药方的体悟而仿制的一些方剂。

有一天深夜,雷声“隆隆”,暴雨随之瓢泼似地“哗哗”而下。但孙思邈修筑在高山悬崖下的茅屋木门竟此时被人“笃笃笃地敲响彻云霄了。孙真人正疾书撰述,只得定住神绪思路,停下笔来,静听辨识一会儿。果然是有人在执意不断地敲着门。

 唉!如此暴雨,深更半夜,难道还有求医之人不成?”孙思邈心里说着话,急忙走过去打开门来。只见门口站口着一位白衣秀士,当时天空雷轰电闪,暴雨如注,奇怪的是这位秀士竟然衣服滴水未沾!便是他脸色一片赤红,仿佛憋着一口闷气已有许久。孙真人就说:‘是你要找瞧病吗?“这白衣秀士急忙点点头。

 孙真人即让他进屋坐下切脉,这心中也犯开了嘀咕:“嗯,这脉不浮不沉,不虚不涩,非人类之脉啊?”他皱眉摇头,百思不得其解。忽地天空中一首闪电照进屋来,那雨早就停了,孙真人的心灵也随着这道闪电忽然明白。便沉心静气地地观察一番,即说道:“你非人类吧?”

 白衣秀士一愣,随即镇静下来说:“何以见得?”

 人类之肪,医书脉典载得明白,吾一向行医岂能不知?

 这些就不必细说。但是你这脉象实在奇怪,起如腾云驾雾,落如翻江倒海,这怎么是人类之脉象呢?“孙真人双眼紧盯着白衣秀士。

 白衣秀士一点儿也不生气问道:“那么真人能断定我的身份吗?

 孙思邈微微一笑:“你来则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相助,静则风雷电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丝毫不湿,加之你的脉象无不显示特异属性。如我猜得无误,你定是水府之尊枣神龙吧?”

 这白衣秀士听了连连点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难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实不虚!”说完急忙介绍自己的病症道:“数日之前, 我因一时饿得急了,饮食勿勿,不知什么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于是连日来苟延残喘,只能喝些稀汤以维持生命。”

 听了化形白衣秀士的神龙如此诉说,孙思邈略微思索了一会儿,就说:“你的病我能治好,但你秘须听我的话。俗话说‘良药苦口、医人手狠‘,不能由着你自己的性子。岐典之道,旨在利物救命,痛苦时要能忍耐。”随即唤过童子,如此如此交待他去准备汤药,又径入内室将一切医用之物拢入袖口之中。

 不一会儿,童子提着一桶汤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孙思邈即督促他尽快饮服,中间不可稍息,否则此病难治。

 这老龙所化白衣秀士一听急忙捧起桶来,仰首闭气“咕咚,咕咚”像往深渊中地饮服起来。本来他那喉头堵着,饮食都极困难但此进竟然毫无阻碍地一口气就将那一桶汤药给灌入了肚中。这肚中“咕嘟嘟……”一阵翻腾,那喉头又觉忍耐不住,立即低下头来,“哇”的一声,就着那桶吐个不止。当那白衣秀士惊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混杂混杂其中时,他由衷地赞到:“真人灵丹妙药,确是手到病除!”

 孙思邈“哈哈”一乐道:“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顿一顿,接着说:“你病根虽除,元气未服,我再为你扎上一针,即可一劳永逸。”那白衣秀士听了连声称好。

 孙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后,取也一支尺余长的金针,对准他那顶心偏后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声吼叫,即化出原形枣真正一条银光鳞鳞水桶粗细巨龙。软瘫盘结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一下。那银灯似的一对大眼,定定地瞅着孙思邈。

 孙思邈说:“我金针拔下,你即腾身向屋内石壁猛窜。如能穿此山岩石壁,腾身云中,你的元气也就真正恢复了。”说着话就伸手拔下那龙身上的金针,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龙扭动身姿即向那石岩窜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没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从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宽阔幽深的巨洞。

 不一会儿,空中传来白衣秀士的声音:“真人德加异类,为神仙之榜样。我即返还府,防涝救旱,永为人类(?)服务!”孙思邈打开门来,只见空中一道闪电,白龙身形在云际中晃,好没入那茫茫的雷天空之中。

孙思邈的作品 

唐代的孙思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一位功高德崇的中国医术大宗师。他毕生修道行医,从18岁起,行医百余年,救人无数,著书数百万言,《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其影响远播日本、朝鲜,被后世人尊为“药王”。据现代医学史界考证,他出身在京兆华原(今陕耀县孙家塬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即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享年141岁。这位寿星无论是在行医,还是在修道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不仅在中国医术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医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孙思邈初生时体弱多病,于是家人多处寻找医家为他治病,耗尽家财无数,他在《千金要方序》说:“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故幼年就立志从事医术研究,于是在少年时就熟读了老子、庄子各家著作中关于中国医术的论著,并进行刻苦修炼,也兼学了博大浩繁的佛学经典,这在《旧唐书·孙思邈传》中有较详细记载。孙思邈在20岁时就名声大振,取得了卓有的成就,后终身以修道行医为事,虽屡蒙数代帝王征诏,但他坚辞不受。

  孙思邈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中国医术上的诊治之诀、针灸之法、导引、按摩、养生之术,无不周悉,内容丰富,规模宏伟,对我国的中国医术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热爱中国医术的我们来说,孙思邈是一个好榜样,他的实践证明,行医和修道是统一的。

  他的一生事业主要是行医,故他把修养医德当作他毕生的第一要务,他在《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又说“吾见诸方部秩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准,比得方迄,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单,以为《急备千金方》一部,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们”。何等博大的胸怀呵!

  “志存救济”就是说他对任何患者都抱着“普同一等”的态度,全心全意地为患者着想,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第二》里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想也”。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啊!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修身养生之道是孙思邈在中国医术中最杰出的贡献,民以食为天,在吃食方面,孙思邈不仅告诉我们要讲究营养、味性,要讲究与大自然季节的配合,他详尽地研究过一百五十余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果品、蔬菜、谷米和禽兽肉食的作用,其中有不少已成为现代药物实验或临床研究所证实。另外在吃食上,他要求“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又说:“食上不得语”,“尝食,须去烦脑”。这样日积月累于养生大有好处。而更让世人赞誉的是他的中国医术无药处方,乃是世界一绝,他提出的,要做到“十二少”,避免“十二多”,在他的无药处方上占很大的比重。他说:“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千金要方·养生》)多么精辟的良言,多好的处方啊,比起西医的心理处方要好上几万倍,可惜呀,现今中医院已不采用了,改以西医的心理疗法了。呜呼!

  在历史上孙思邈和葛洪相似,对导引行气和药饵服食都很重视,可惜呀《摄扬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练气铭》,《会三教论》等。这些著作大都亡佚,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从他现存的著作看,于中国医术似乎没有多少惊人的创造,方法很一般,有些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他以自己毕生的实践证明,平凡之处见伟大,关键是你有没有毅力持之以恒。他的实践证明:中国医术并不神秘,有很多就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行医、练功、养生是统一的,这三点对于今后要发展中国医术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让我呐喊一声:炎黄子孙们都可来继承中华民族的老寿星孙思邈的无形遗产—中国医术让它在世界医术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孙思邈的医术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理念与贡献】
  孙思邈[1]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说你或不知,原来孙思邈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的发明家。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成火药。

孙思邈养生十叁法,又名耳聪明法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後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後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 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a) 合眼,然後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 骨退化。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後将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後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後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後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 
(a) 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扫面。 
(b) 暖手後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两手交,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气放松。 
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民间有个说法,「饭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 
(a)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 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 
(b) 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孙思邈的养生六字诀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在呼气时分别用六个字疏通与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以收治病健身的功效。对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肝炎,肠胃炎,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肾病,妇科杂病,神经衰弱,骨质增生等慢性疾病,甚至对有的癌症都取得了可喜的治疗效果。 
    现将此功法介绍如下: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而舌舐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每变换一个字都以预备式起。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以多站一会,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呼吸法:自然顺腹式呼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二阴)。收小腹,缩肾(环跳穴处肌肉内缩),体重后稳至脚跟,脚趾轻微点地;呼气时,两唇轻合,舌舐上腭,全身放松,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此为“踵息法”。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调息:它的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实行阴阳转换。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这时采用自然呼吸。具体作法是两臂从侧前方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转腕使手心翻向上,同时旋臂屈肘使指尖向上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两手指相对应。两手的指尖不要接触,两手向内转动时手指明尖高度不超过眉毛,然后似按球状徐徐在胸前下落至小腹前着腕下沉,松腕恢复预备式。
      一:“嘘”字功养肝。发音:“嘘”(XU阴平)读需。口型: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抽,舌的两边向中间微微卷起,牙齿露有微缝,向外吐气动作:两手重叠于小腹之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则相反)内外劳宫穴相对,以下手的鱼际穴压在脐下边沿上,开始呼气并念“嘘”。两眼随吐气念字慢慢尽力瞪圆。呼气时提肛收小腹缩肾,体重后移,足大拇指轻轻点地。呼气尽,则放松恢复自然吸气。吸气尽可用一个短暂的自然呼吸稍事休息(下同)。再读每二个“嘘”字,如此动作六次,作一次调息。经络走向:意念领肝经之脉气由足大拇指外侧之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太冲,中都,穿膝关节沿大腿内侧至小腹与胃经并行,挟胃脉两旁会于肝脏,出络毛里求斯经,上行穿过横隔膜,散布于胸肋间,沿喉咙之后侧,经过上腭骨的上窍联系眼球,复上行而入脑。另一支从肝脏穿枘隔膜而上注于肺,经中府,云门至手大拇指内侧的少商穴。所以做“嘘字功”时,工夫稍长,眼有气感,初起发胀,有的人感到刺疼,流泪,大拇指少商穴感到麻胀。慢慢眼睛清凉,视力逐渐提高,所以嘘字功可治眼疾。肝火旺,肝虚,肝肿大,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两眼干涩,头目眩晕,练此功都有效。
      二:“呵”字功补心。发音:“呵”(ke阴平)读科。口型:口半张,舌舐下颌,腮稍用力后拉,舌边舐下牙齿。动作:两臂从侧前方自然抬起,动作与调息动作相同,同时吸气。手徐徐下按时呼气读“呵”字,呼气尽时两手正好按至小腹前着腕(但此时嘴仍张开吐字)。然后两臂下垂,轻合嘴唇,自然吸气。然后依上述要领再做第十次呵字功动作,共呼六次为一遍。然后按调息要领,做一次调息。经络走向:意领气由脾经之井穴隐白上升循大腿两侧上入腹里与冲脉并而转入心经。心经之脉由侧腋窝部之极泉穴上升入臂内侧。沿臂内上行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等穴直达小指尖端之少冲穴。所以做呵字功时,小指尖中指尖都有麻胀之感。同时与心经有关之脏器也会有新的感受。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出汗过多,舌体糜烂,舌强语寒等症,均可练此功治疗。
     三:“呼”字功健脾。发音:“呼”,(Hu阳平)读乎。口型:撮口如管状,唇圆似筒,舌放平向上微卷,用力前伸,这个口型动作,能牵引冲脉上行之气喷出口外。动作:两手由体侧如托物抬至下丹田,右手上提稍快,左手上提稍慢,同时吸气;当右手抬至中脘,随吐气念“呼”字之势向外翻转,向上托举,同时左手翻转下按,上托下按的速度与呼气一致。呼气尽时右手上托至头部前上方,左手下按至左胯旁。同时闭口用鼻自然吸气,右手小臂外旋变为掌,手心朝面从面前下落;与此同时左手小臂外旋先手心向上接着使指尖朝上,手心朝里上穿,两臂在胸前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吸气尽,然后左手翻转上托,右手翻转下按做第二次呼气并读呼字。共读六次“呼”字为一遍,然后做一次调息,恢复预备式。经络走向:当念呼字时,足大趾稍用力,则脉气由足大趾内侧之隐白穴,沿大趾赤白肉际上行,过大都,太白,公孙,入三阴交上行小腿内侧,直入腹内脾脏,联络胃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注入心经之脉,随手势高举之形而直达小指尖端。所以内经有肝脾之气宜升之说。念呼字功的气感与念呵字功气感相同的原因也在此。脾虚,腹胀,腹泻,皮肤水肿,肌肉萎缩,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血,女子血崩,四肢疲乏均可练此功.
      四:“哂”字功润肺。发音:哂(Si去声)读四。口型: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入两齿缝内,由齿向外发音。动作:两臂向腹前抬起,手心朝上,手指尖相对应如捧物到胸口窝膻中穴处,两臂内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同时吸气;然后向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之张翼。展臂推掌的同时开始呼气并读“哂”字,呼气尽时两臂从两侧自然下落。然后再按上述要领做一次调息恢复预备式。经络走向::当念哂字时,意念由足大趾之尖端大敦穴内引气上升,这里和“嘘”字功走向相同,转注中焦,即中脘穴上。经过大肠,上循胃口,入肺脏。从肺系出中府,云门循臂内侧,手少阴心经之前,下肘中入尺泽,走孔最,循手臂内入寸口太渊走入鱼际,出拇指尖端之少商穴。当两臂如鸟张翅向左右展开,自己会感到脉络中如小虫爬行,呼气尽而气到指尖,以拇指,食指气感较强,外感伤风,发热咳嗽,痰涎上涌,背痛怕冷,呼吸急促而气短尿频而量少,皆可以“哂”字功治之。悲衷伤肺,患肺病者应戒之。

     五:“吹”字功强肾。发音:吹(chui阴平)读炊。口型:口微张两嘴角稍后咧劲,舌微向上翘并微向后收。动作:两臂从体侧经腰隙向前抬起在胸前膻中穴撑圆,两手指尖相对应如抱重物,同时吸气。呼气读“吹”字时,身体下蹲足五指点地,足心空如行呢地,两臂随之下落,虚抱两膝,直至呼气尽后两脚跟稍用力,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于身体两侧。然后依上述要领再做第二次呼气读字,共做六次为一遍。然后调息,恢复预备式。经络走向:当念吹字时足跟着力,肾经之脉气从足心涌泉上升,经足掌内侧沿内踝骨向后延伸过三阴交经小腿内侧出(月国)----窝,再沿大腿内侧上行,贯穿脊柱入于肾脏转注心包,经天地,天皇,曲泽,大陵,劳宫到中指尖之中冲穴。所以做吹字功时手心和中指气感注强。腰腿无力或冷痛,目涩健忘,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男子遗精或阳萎早泄,女子梦交或子宫虚寒,牙动摇,发脱落,皆可练此字。
     六:“嘻”字功理三焦。发音:嘻(xi阴平)读希。口型:两唇微启稍向里扣,上下相对但不闭合,舌微伸有缩意,舌尖向下,有嘻笑自得之貌,怡然自得之心。动作:两臂由体侧自然抬起,手心朝上,手指尖相对如捧物之状,抬至胸口(膻中穴),两臂内旋翻手心向外,同时吸气;向上托时呼气读“嘻”,托至头部前上方,指尖相对,呼气尽。接着两臂外旋变立掌手心朝里经面部,胸前下落,至乳房时两手劳宫对乳中穴,指尖相对应,接着转指尖向下,手贴身体沿胆经路线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再按上述要领重复做第二次呼气读字,共做六次为一遍。注意:高血压患者,双手不宜过头,可向前上方推去,上托时稍快,下落时稍慢,意想涌泉穴。经络走向:呼气时足第四趾点地着意由胆经之末穴四趾爪甲外侧窍阴穴,经丘墟,沿腿外侧走外丘,阳关,环跳入股经三焦上行肩中沿臂外侧经天井,支沟,外关至四指爪甲外关冲穴。呼气尽两手下落意领气沿胆经下行至足四趾窍阴穴。练嘻字功呼气时手无名指气感强,下落时足四趾气感强,这是少阳之气随呼气上升与冲脉并而贯通上下,则三焦理气之功能发挥,而脏腑之气血通畅。三焦不畅,可引起耳鸣,眩晕,喉痛,咽肿,胸腹胀闷,小便不利,应多练“嘻”字。




 

 
     
孙思邈的档案资料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