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淇卫名人 - 老农厚德——良师益友
老农厚德——良师益友
——写在《淇县之窗》网站创办十周年
作者:姚慧明  加入时间:2012-12-28 15:56:28

  老农是我因网络之缘结识的长我7岁的老兄,《淇县之窗》网站站长,真名郑厚德。“厚德”两字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为:天(指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与之相应)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与之相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名如其人。老兄2003年开办《淇县之窗》网站,我2003年下半年发现《淇县之窗》网站,并由此与之相识,至今9年多了。日久见人心,9年的交往使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人间相识皆由缘
 
2002年我57岁,当年8月份,被退居二线(未退休但可以不上班之谓)。半年后的2003年初,被新成立一年多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聘为校刊编辑。学院一位副教授的一篇“唐诗中的淇河文化”的稿子引起了我的好奇,激发了我对淇河的兴趣。于是,我开始学习用电脑上网搜索、核对、验证那位教授在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唐诗中咏及淇河的诗,并写出了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的第一篇有关淇河文化方面的文章——《淇河:诗之河(一)——<全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28位诗人共有52首颂咏淇河的诗》,发表于鹤壁日报。继而尝试搜索唐代以外的各朝代是否也存在歌咏淇河的古诗,简直是发现了新大陆,没想到几乎中国各朝代都有那么多咏及淇河的古诗。随之,一发不可收。每当发现一首咏及淇河的古诗,我都无限兴奋,又像一位寻宝人,乐此不疲地在中国古典文献宝藏中发掘,搜寻,每首咏及淇河的古诗,在我眼里,都是一件件稀世珍宝。这之间《淇县之窗·淇水吟》栏目是最引我注目和关心的地方,并由此结识了老农——郑厚德老兄。
 
结识老农郑厚德
 
《淇县之窗》是我和郑老兄结识的媒介。一开始,为收集淇河诗,只关注网站上的淇河诗方面的内容。当初的《淇县之窗·淇水吟》栏目中有很多摘自《淇县志》中的古诗,大都吟及淇河,我都一一粘贴辑录下来。
后来在浏览《淇县之窗》的其他栏目时,发现其中的文章中有不少因文字输入不慎或缺乏校对而出现的错别字,或词句语法方面的问题。语文老师给学生改作文的职业习惯,使自己染上了好为人师的坏毛病。就经常在《淇县之窗》的留言簿上留言,指出发现的字词句方面的错讹之处。郑老兄都一一认真改正,并对我表示感谢。
一来二去,联系日多,就产生了对站长个人情况了解的欲望。无意中在网上发现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媒体对郑老兄办网站的报道,逐渐对未曾谋面的老兄有了愈益深入全面的了解。我原以为他是某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专业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教授级的人物,要不怎么可以办网站,还是一个网站的站长呢。谁知竟然是一位毕业于农业院校,年过花甲,自学电脑,自办网站,没有受过一天专业培训的退休老人。这使我莫名惊讶,肃然起敬。
继之是愈感自惭形秽,自愧不如。因为自己比老兄年轻7岁,刚脱离电脑盲不久。忆起学习使用电脑前那种望洋兴叹,毫无信心的狼狈相,常觉脸红。开始学习时,长恨自己愚笨至极,缺乏悟性,长时间不开窍。请人指点,手把手教,老师一离开,刚学会的操作方法,扭脸儿忘个干净。学打字时,常常一分钟打不了两个字,常为此苦恼不堪。
但学电脑兴趣却与日俱增。在网上搜寻到的吟及淇河的古诗也日渐增多。于是我预先整理了52首,用邮箱发给老兄,老兄立即全数发到了《淇水吟》上,并标上我的名字,我高兴万分。
郑老兄可能发现我的积极性了,就发信给我说:干脆你当《淇水吟》的主持人吧,不过首先声明,没有薪酬。我立即回信说,只要您不嫌弃,我很愿意。只是我没有网站知识和技术。至于薪酬,不需要,我的退休工资够我用了。老兄在信中通过图示加文字说明,教我上传技术。这极大地激励了我,我竟然由一个电脑盲成为了一个会主持网站栏目的主持人了,欣喜若狂。
 
编辑《淇河古诗三百首》
 
在老兄的帮助激励下,从2003年八九月份开始至20044月份半年多的时间里,我竟然搜索辑录了近300首吟及淇河的古诗。2004年的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里有一项任务,编辑一本淇河诗选(这本书后来起名叫《淇河古诗三百首》)。他们在网上发现了《淇水吟》里的淇河古诗和我的名字,20045月初就找到我,欲委托我牵头来完成这一任务。我说《淇水吟》是《淇县之窗》网站的一个栏目,所有权管理权均属其站长“老农(郑厚德)”,我只是其网站的一个栏目主持人,如需用其中的古诗,得请示老农站长。于是市政协派专车约我一起到淇县面晤郑老兄,这样我才得以首次与素昧平生的郑老兄见面。老兄瘦削脸庞,挺拔的身材,谦虚温和的神态,朴素的衣着,睿智的言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编辑《淇河古诗三百首》期间,郑老兄发挥他的技术专长,设计制作了一套网上办公系统,有关编委和编辑之间可以随时交流沟通。从接受任务到交书稿,即从20045月到该年年底,近8个月时间。按书稿体例要求,入选的每首诗,都须有“题目”“朝代”“作者”“出处”“题解”“注释”“作者简介”等内容,为了完善充实核准这些项目,除了通过网络搜索核查,不少内容需查对《淇县志》等文字资料,使老人费了不少劲。这期间与老兄通过网络联系非常频繁,老兄的敬业严谨,诲人不倦,热情耐心,任劳任怨,谦恭认真,无私奉献等可贵的精神品格深深感染了我。
 
《淇河文化研究》栏目的设置
 
2005年5月份,《淇河古诗三百首》出版发行后,老兄建议在《淇县之窗》里设置一个《淇河文化研究》栏目,可以将研究淇河文化的论文、新闻、反映淇河文化的文艺作品也收进来。除将已发表的淇河古诗全部收录进去,设置一个子栏目就叫《淇河古诗三百首》外,还可将未直接咏及淇河,但与淇水卫地有关的古诗,比如涉及淇水卫地景物、人物、事件的古诗,淇水卫地籍贯以及在淇水卫地工作过的古人写的古诗也收进来,另设子栏目叫《历代吟淇诗》。再设子栏目《淇河诗苑》,将咏及鹤壁的近现代诗也收录进去。此外为反映淇河文化的摄影、书法、绘画、工艺品等优秀作品的展示,设一子栏目叫《淇河画廊》。再加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共5个子栏目。任命我继续做主持人。为了晚年生活充实,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还为了防止太早患上老年痴呆症,再说得好听些,为了学习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为了给鹤壁地域文化即淇河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做点有意义的工作,也为了通常所说的贡献余热,或叫废物利用,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当初郑老兄非要任命我作《淇河文化研究》站长,我坚决不接受,因人应该自知。我说您老兄永远是站长,我永远做我的主持人。
 
《淇河文化研究》栏目晋升为网站
 
直到2008年初,老兄执意要将《淇河文化研究》栏目从《淇县之窗》分离出来,单独申请注册了域名,并执意要擢拔任命我为站长,坚辞不掉。老兄说,我的《淇县之窗》站长职务就是我自己任命的,虚有其名,又不和工资级别挂钩,你推辞个啥?无奈只得遵命,从此我就心安理得地荣任了《淇河文化研究会》网站的站长。
从任《淇河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到升任为站长这八年期间,在郑老兄的诲人不倦地耐心关照下,我的电脑使用技术,网络管理水平,好听点儿说,叫逐年“稳步”提高。所谓“稳步”,核心意思即“慢”。八年来由于刚入门,操作不熟练,常常出问题,有时甚至闯祸。比如下载和上传,一开始,进入后台管理程序后,满眼是字母符号,密密麻麻一片,一个汉字也没有,自己管理的栏目以及栏目下的子栏目,是分着层次的,不管是上传或下载,必须和服务器上的栏目层次相对应才能开始操作,有一次我弄不清楚栏目层次是否对应,就只管上传,把服务器上的栏目内容弄得乱七八糟,老兄打来电话说,你可叫我费事了。我非常抱歉,向老兄承认错误,当时也不知道会造成多大损失和麻烦,老兄只得又苦口婆心地指教一番。有时只凭电话,或邮件我还是弄不明白,老兄不知有多少次亲自去求人找车,专程到鹤壁登门手把手施教。说件不怕大家笑话的事:尽管老兄亲自到我家,给我安装网页制作的软件,并当场教我学做网页,但老兄一离开,我又傻脸儿啦,竟至今还不会做网页,实在愧为站长!
《淇河文化研究》虽然貌似独立了,但它实质上仍然是,而且永远是《淇县之窗》的一个子栏目,因为它与《淇县之窗》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我虽然升任《淇河文化研究》的站长,但我永远是老兄的学生,一日之师一世恩,我虽然一直称之为老兄,但我心目中一直是尊之为师的。学生虽愚笨,但蒙老师不弃之恩,一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勤奋不辍,庶竭驽钝,有生之年在老师的教诲下,与老师一起献身淇河文化,力争为老师争光!
 
感谢广大网友 栏目主持人 名人大家
 
还须说明的一点是《淇县之窗》包括《淇河文化研究》网站成绩的取得,除了首先归功于老农站长倾注了全部心血,广大网友的关爱支持外,所有栏目主持人功不可没,他们的无私认真和责任心使人感佩。此外,更值得记入功劳簿的是一些名人大家,因为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文艺方面的鸿篇巨制,还是充满睿智的精彩宏论,成就了《淇县之窗》和《淇河文化研究》网站得以丰满的躯体,并给她输入了精神和灵魂。在这里应该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祝老农精神结出更丰硕成果
 
总之,十年辛苦不寻常,老兄的《淇县之窗》网站在宣传淇县、宣传鹤壁、宣传淇河和淇河文化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上纲上线地说,这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号召,充分地显示了鹤壁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客气地说,鹤壁市的公办网站不少,那都是国家的公职人员在操作管理的网站,除了极少数的网站外,有几个能比得上像《淇县之窗》这样一个年过古稀的退休人员办的公益网站?假若对鹤壁市的所有上线网站做一次调查统计评比,我敢说无论从网站制作的技术水平,网页的美术水平,或者内容的充实度,文字质量,还是从更新速度,点击率,关注度诸方面都是鹤壁市网站中的佼佼者。老兄是淇县乃至鹤壁市地域文化建设的功臣和无名英雄。他的精神正在淇县在鹤壁市乃至全国繁衍传播,发扬光大。他麾下的一批主持人队伍正在他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他的精神和品质将在淇奥大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老农厚德——良师益友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