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县高村镇高村村
关于《淇水关保护与开发初步规划设想》
(草案)
淇水关位于新区南片,傍淇水之滨,即今高村镇高村村所在地,是淇河旅游休闲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离新区近,离淇河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大优势。其淇水关文化遗址共有4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分别是新石器、仰韶、龙山、商周等,为淇河中游地区区域性大型聚落群中面积较大、位置集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心区域;充分体现了淇河文化的厚重,具有极大的淇河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根据市委丁书记的批示精神,淇水关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建议“以文物遗址保护为主”,适当开发利用,与景观带规划设计相结合的思路来统筹规划淇水关的方案。合理修建辅助的文化旅游景观设施,加大花草、树木、翠竹的生态种植,营造绿色景观长廊,力争将淇水关打造成淇水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淇水古城”,提高鹤壁新区、淇河的文化品位和经济社会效益。
鉴于此,根据国家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并重的要求,我们对淇水关的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初步概括为:“十项保护,十项重建,五项基本原则。”
一、十项保护是:
1、淇水关古城楼的保护
淇水关为殷商末期朝歌古城北部重要关隘和天然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地不仅是淇水渡口,又是我国南北大交通的咽喉,历史上的古驿道,故名“淇水关”。殷帝辛时期,在此筑起了第一道城墙,并派大将军黄飞虎在此镇守。相传北大庙是黄飞虎的兵营。
淇水关东临淇河,其他三面皆是自然形成的深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明清《淇县志》记载,高村为淇县建制镇。寨垣整齐,四门坚固,南北官道由南门到东门穿街而过,绵延约1.5公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而且,昔日的淇水关,风景秀丽,河水碧透,岸柳倒垂,修竹猗猗。南门上方勒石镌着“淇水关”三个刚劲挺拔的盈尺大字,西北门上勒石“山河镇”,东西两门分别勒石“淇澳绿竹”和“行山映翠”,四门高大威严,为古代淇县十大胜景之一。有极大的文物保护价值。
目前,村委会已集资恢复重建南、北、东三大关门初形。等立项批准后,再整体考虑、完善四关门的设施建设和保护方案。
2、淇水关古石桥的保护
高村出东门150米即淇河,河面有一平板古石桥即高村平板古石桥。此桥原名太平桥,由明朝兵部尚书王越奉旨修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东西两桥组成,全长360米,宽5.15米,形如太极,全部青石构建,铁燕尾链接,浑然一体,牢不可摧,历经五百多年洪水考验,坚如磐石。为我国数百年来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见证了数百年的淇河文化史,弥足珍贵。它作为我国完成历史使命的一位功臣,仍需精心保护。具体保护方案待经报请古代桥梁部门考察设计后再定。
3、淇水关古石板坡的保护
南关和东关门外,有两处古石板坡,青石铺就,清晰可见。南关石板坡,宽六米,长170米;东关石板坡,宽六米,长375米,曲径通向古石板桥。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和难得的、保护完好的古驿道见证,弥足珍贵,需加护栏严加保护。市委、市政府领导视察后也提出让严加保护的指示。具体措施是:将南关门和东关门原一孔城门改为三孔城门,中间禁行、加护栏保护,两边走人。
4、古城墙的保护
淇水关古城墙遗址,位于高村的东、南、北三侧断崖上。据老人回忆,至解放前,古城墙周长2000 米,东段靠近淇河,既做城墙又做防洪堤,高10米,西段高8米,顶宽2米。以粘土白灰夯筑,文化层明显。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省、市文物部门考古认为,此城墙是探索殷商文化的重要遗址,应妥加保护。
我们的想法是:在以保护古城墙为主的原基础上修建加固古城墙。
即在原古城墙根基上及墙体用石料、明砖夹心,把古城墙保护起来,复原东、南、北三面古城墙。
原土层夹中间,并留观察口,供后人考古研究用。
东城墙与淇河护堤之间修一条观景步道,南北与四周相通,供游人流动观赏淇河美景。步道两旁要植以草地、花丛、翠竹、树木及亭台、曲径、石凳,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北城墙,南城墙边要有人行通道,通道外加护城河建筑:风格以明清建筑为主,以石栏、明砖、明瓦、为主,突出明代特点。
5、殷商、明清《淇水关商业街》的保护
淇水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关通九省,曾为商王帝辛时期的重要关隘和军事要地,以及历代社、里、镇、乡的机关所在地,加之南北通衢,著名的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时期,淇水关作为军事要地的色彩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如日中天的商业贸易,那时的淇水关繁华热闹,过往客商云集,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馍铺、药铺、肉铺、杂货铺、钱庄、车马店、饭店几十家,叫卖声声,不绝于耳。文物遗迹尚存明显,极具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
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古街建设中,恢复重建东西两条南北古街,四条胡同,一个古石坊,150多家的老字号,40多家银号。
初步方案是:
东街(原南北官道、古商业街):南城门至北大庙门口到东城门,街中间以保护古官道为主,官道中间部分石面露出、加护栏,两边是人行道,街道两边是老字号的门面房,门台下屋檐滴水部分开凿石槽有常流水从街北端泵水流向街南的护城河。街面以长方石材为主,扩展街面的宽度,恢复老字号,保留老字号的明清建筑风格。恢复东街到西街之间的四条胡同;部分老字号建筑需要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档次,改建扩展,内部要适用、大气,去糟存优,外部为明清古朴风格与内部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相适应,四条胡同两边的墙边为翠竹绿化,并伴以石沟流水。
建成后的东街经营范围为:珠宝玉器、旅游纪念品、文化用品、工艺小商品、绸缎布料、书画作品、淇石精品、土特产品、饭馆名吃、银号当铺、文物陈列馆等。为迎接外宾,洗手间也要建在五星级水品。总之,要让游客都能买得到要买的商品,成为淇河旅游购物的好去处。产生良好的淇河经济效益。
西街:西街是沿着西城墙遗址外面朝西而建,北从北城墙西北角到南城墙的西南角门楼式的单边街,中间的四个胡同为四大板块,与东西街相通,北胡同口建一个古石坊,门前屋檐滴水下要有南北开凿的石槽常流水,流水西边由南北贯通的石板路,宽度能行内部的小型汽车,石板路西边由南北贯通的槽渠与护城河相通,槽渠要具有供游人划船游玩的功能,渠水从北护城河流到南护城河,再流入淇河。
西街以住宿、餐饮、游览、娱乐、休闲为主。以四条胡洞为四大板块,各嵌以一院一号,二进、三进、四进、独具风格的院落;做到高台门楼,庭院楼阁,假山水池、盆景花卉、古色古香,内部设施高档,一院一景,别有雅趣。吸引客商居住消费。
6、历史文物的保护
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高村头畛地遗址,位于高村东北台地上,东西宽155米,南北长200米,文化层厚0.8至1.8米,含新石器、仰韶、龙山、商周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次狐狸窝地遗址,面积6000平方米,文化遗物有灰陶鬲足、深腹罐片、石斧、石凿等,保护完好,为龙山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淇水关文化又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物遗址,是人类先民和历代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是古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此,我们建议市县文物局尽快报省有关单位,“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花园苗圃、石刻碑廊,采取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7、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行宫的保护
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与八国联军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从西安返京曾路过淇水关,在此新建行宫小憩、喝茶,并接见当地官员和淇水关德裕银号老板。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并列入保护和恢复重建之列。并举办“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巡视演出活动”,吸引游客。
8、宗教建筑的保护
现在高村中依然保留的宗教建筑有北大庙(原黄飞虎军营)、南大庙(玄帝庙、铜老爷庙)、二圣殿、佛教院、观音寺五座,遗迹尚存。特别是一对石狮子和几十块历代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每年适时有善男信女等宗教徒众,聚会其中,烧香叩拜,祈福祷告,虔诚地从事宗教活动。在恢复重建淇水关传统文化中,宗教建筑、碑刻的保护也应整体考虑。
9、王家大院、段家大院、百忍堂、过街牌坊的保护
百忍堂:是最早从山西来淇水关经商的商家。主要经营铁器。乾隆二十四年由段家始建,砖瓦结构,坐西朝东,共有三进院,九门相照。
王家大院:银号。民国建筑样式,砖木石结构,造型独特,坐西朝东,三进院落,主房五间二层高楼,南北陪房三间二层高楼。
过街牌坊:原为“杨志刚之妻”所建贞节牌坊。
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修缮,在原位置恢复重建。
10、“走桥不见桥”的保护
桥是淇水关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过去,全村有大小石桥几十座,全部用青石铺就,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各具造型,争奇斗妍。其中最为经典、名气最大的当为“走桥不见桥”,号称“中国第一座立交桥”。此桥是一座带虎头的石桥,相传始建于殷商末期,为黄飞虎所造。原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桥,人过小心谨慎,马过惊慌肇事,于是黄飞虎对此桥进行巧妙改造,通道下挖,东西延伸,建成“品”字型石拱桥,桥面上复盖了很厚一层黄土,与大街高低一致。靠河一端修有桥头堡,派人站岗,人在上面可以观潮。若在大街上行走,根本看不到桥,故称“走桥不见桥”。从历史和造型上说,当为天下先。应以保护修缮。
二、十项重建是:
1、黄飞虎兵营
淇水关,乃为殷商末期著名的军事关隘和古驿道,以及商王帝辛属下大将军黄飞虎镇守所在地。史载,村北头的北大庙为黄飞虎的训练军营。
历史记载,黄飞虎,淇县黄村人,家族七世忠良,平息东夷战功赫赫,在商朝,家族世居高位:黄飞虎的父亲黄滚是商朝赫赫有名的镇边老帅,黄飞虎能打善战,被封为镇国武成王。在商朝末年,虽因诸多原因,黄飞虎身负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一起讨伐商王帝辛。这是历史的原因,不再细究。但后人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仍为今人敬仰。
在规划中,我们准备重建黄飞虎训练军营,举办表演活动,以此纪念。
2、武公祠、有裴亭
武公祠、有裴亭乃古代淇园中两处主要景观。淇园,为我国最早的贵族园林,号称“华夏第一园”。位于今高村、庙口、黄洞三乡所在地。高村为主要景段。据历史记载,为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前785年)在位时修建。在此之前,仅有商纣王帝辛为狩猎而围建的“沙丘苑囿”,真正的园林则始于淇园。
据考证,淇园的特色之一是多竹,可谓遍地修竹,蓊蓊郁郁。其种类繁多,赛过江南竹。据传,这里的竹子也是卫武公时所栽。南朝《述异记》有“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淇澳,就是高村的代名词(有文物为证)。淇园多竹,重点就在临近淇河的高村段。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葬于今辛村,被谥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口咺兮!”、“充耳璓莹,会弁如星。……终不谖兮!”这里的“君子”,就是指的卫武公。诗句是说,君子的文采风流,像象牙细切细磋,像宝玉精雕精磨。看他的容貌庄严威武,看他的心地光明磊落。他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上,永颂他的功德。大约在汉魏以后,人们在绿竹如幽的淇园修筑了武公祠,意在以淇园的竹子的形象比喻卫武公的高风亮节。
据文献资料记载,武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大殿、拜殿、堂房数十间,皆系古典建筑;另有香火地66亩。祠前有石门,上书“淇园”二字。石门两侧有参天白檀两株,树径三六有余,一股山泉从两殿中间分东西流出,穿过祠院,再从台上直泻山底,形成两道天然瀑布。整个祠堂绿竹环抱,四季常青,绿竹猗猗。祠东北山坡上建“有斐亭”一座,亭下池塘植有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
据《淇县志》记载,古时淇园,共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蓬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敛横秋。清代时淇县县令赵之屏还为此《淇园八景》组诗并作序。
历代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淇园,凭吊武公祠,留下了许多诗篇,现存的就有29首。其中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刘基在戎马倥偬中来到了淇园,睹景生情,怀念德高天下的卫武公,在名篇《淇园》诗中写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诗中作者不仅写出淇园雨后秀美的景色,和对卫武公的怀念,而且作者那种踌躇满志,效法先圣,干事创业的情怀也充溢在字里行间。清代淇县参政张继诗中也有“太行山外碧山隆,卫武淇园曲水中”的名句,从不同角度,讴歌了淇园的美丽和它的开拓者卫武公的崇高美德。
为纪念卫武公,我们打算把武公祠、有斐亭两处景观再现于淇水关古城,吸引更多的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拜谒观光。
3、淇澳书院
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有十二年左右的时间在卫国各地开课讲学。其中“淇澳书院”就是孔子在淇县最早讲学的地方。‘淇澳书院’,在县城北二十里高村桥南,为明朝知县劳经武重建。为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纪念孔子开创淇县私人办学之先河,拟恢复重建“淇澳书院”。再现当年孔子讲学之盛景。
4、复挖护城河,还原淇水关原貌
历史上的淇水关古城,就是一个自然水系充溢、溪水纵横的古城。建设时尽量恢复原貌,让水围绕古镇这个高船或明珠之地一周,引淇入淇,利用高村地势和淇河南北落差大(约有4米多)的优势,在村北端引水绕村西从村南向东流入淇河。
具体是在现在的橡皮坝西南角开一个槽渠向西南方向流去,然后再在高村老桥的西南角再开一个槽渠向西方向流去,两槽渠在东城门东北角汇合成y字形,沿北护城河向西流入九龙潭。
两槽渠利用一米多的自然落差,引水入村。枯水季节,开上游(橡皮坝处引槽)闸门引水;雨水季节开下游(老桥处)闸门引水,起到节水作用。在村九龙潭正中心修造一个九龙戏珠的石雕造型,溢出的潭水向城西槽渠流去。南护城河城门外前面开挖一处人工湖(小南海),水在人工湖停留后沿玄帝庙武公祠西侧向南流去,然后向东流入淇河。
围城河(西渠)的西部和周围建成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地成毯,乔木成林,翠竹成丛,百花绽放,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游人漫步的游览区。让游客尽情的享受生活,陶醉在美景之中。
总之,突出绿色环保,人居环境,自然和谐。既美化环境、滋润植被,湿润空气利于人居健康;又供游客观赏、划船、游玩,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5、修建古码头
古时高村又是淇水码头,水陆交通方便,过往客商云集。商王帝辛平息东夷时,又是必经之地。为再现当年之盛况,拟在南关门左侧深沟处的淇水河边重建古码头,也可作河东西摆渡和游船场所。
其它五项的建设是:淇水关商业街、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行宫,南北大庙、王家大院、段家大院、百忍堂、过街牌坊,“走桥不见桥”等。淇水关商业街为恢复重建的重点。如何建设?我们仅拿了一个初步方案,待与古建筑设计部门协商后,拿出具体方案。
三、五项原则是:
1、坚持以文物保护为主的原则;
2、突出明清建筑风格,坚持以修旧如故的原则;
3、设计要以村设计与专家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4、古城建设与自然人居相和谐的原则;
5、污水、雨水处理与生活用水相分离的原则;
四、资金问题
等批准立项后,拿出全方位的具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商引资解决。
五、组织领导
拟成立“淇水关开发总公司”,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具体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以上方案,是在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并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形成的。写此方案的目的,旨在高村在下步城市化改造中,在改变村落面貌之同时,认真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可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提请上级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恢复重建殷商、明清“淇水古城”和“淇水关商业文化街”。一方面用来有效地保护这条古街原貌和众多文化遗存,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市发展旅游事业,开发增添新的人文景观,安排就业,促进鹤壁市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迈进;促进从《诗经》走出来的鹤壁市,变得更加美好!
(撰稿人:郭长敏(淇水关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共鹤壁市淇县高村镇高村支部
鹤壁市淇县高村镇高村村务委员会
2012年11月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