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君子文化,中国最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位处淇河之畔的朝歌,在先后100年间,曾为殷商四代帝都,继为周代卫国近400年国都。淇奥之地物产丰富,文化厚重,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春秋时期即形成了独特的淇河君子文化。“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这令后来长期积弱不振之卫国成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它赋予君子一词全新的内涵,成为理想的人格标准;它使君子比德、人格物化。
【关键词】淇河;君子;文化
淇河源于山西,流经河南北部的辉县、林州、浚县和淇县,原为黄河支流,今经卫河汇入海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淇河流域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居住,漫长的历史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君子文化就是淇河文化重要内涵,也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淇河君子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淇河卫地多出君子?此乃本文阐述的要点。
一、君子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词汇。《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据此来看:“君子”与“小人”相对,原本指有政治地位的男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子”有了三层含义
1、古时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曾在淇河治水的大禹就是中国最早的夏王朝的君子。《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韩愈《师说》“君子不齿”,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寡欲”。
2、后指人格道德高尚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中在淇河之畔的卫国游说逗留时间最长,他认为“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他给了君子一个全新的定义:君子不仅是有政治地位的人,更应该是有道德才干的人。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君子的道德标杆的含义被人们广为接受。诸如:《论语》“不亦君子乎。”《 孟子·公孙丑下》“君子有不战。”《荀子·劝学》“君子博学。”《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等中的“君子”,都是这样的含义。
3、是对别人的尊称。唐·李朝威《柳毅传》“君子书叙。”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同社诸君子。”清末的“戊戌六君子”,民国的“七君子事件”。当然人也有称先生为君子(此中的“先生”表意不明),也有妻子称丈夫为君子或夫君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君子”社会地位的含义逐渐弱化,其人格道德的含义逐渐强化,由“有政治权利、有社会地位的人”演变成“人品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最后成为 “受世人尊重、推崇,效仿、学习的道德模范”。正是因为君子道德内涵的不断丰富,又被广泛认可,“君子”遂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
二、淇河君子文化的形成历程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积物。它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等。淇河君子文化大致也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即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
1、萌芽阶段 夏商时期
淇河曾为黄河支流。4000多年前,在淇河流域留下印记的最有影响的君子就是大禹。他亲临治洪现场,带头在一线抢险救灾,他的智慧和战胜洪水的顽强精神,使他取得显著成效,被人们敬重崇拜,推为君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统治的有效核心区域就包括淇河流域。商朝的第23代国王武丁,开启了华夏民族的一个盛世,使商王朝空前强大繁荣,后来他迁都于沬(后来的朝歌,今淇县),其后武乙、帝乙、帝辛等三代殷王相继建都于此。商末朝歌出现了三位君子:比干、箕子、微子,皆商朝贵族,被孔子誉为“三仁”,今日淇县“三仁祠堂”尚存。朝歌还出了一位君子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到达西岐以前就生活在淇河流域,前半生穷困潦倒,50多岁时在黎阳(今浚县),以卖小吃为生;70多岁在朝歌,以杀牛为生;80多岁到了陕西,因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吸引了周文王的注意,得以重用。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此段中涉及的四个人物都是殷商帝辛的反对派,其中微子是明显的叛徒,鹤壁以至全国史界为帝辛翻案者与日俱增,仍将殷商的叛逆者称为君子,会使很多人反感——本网站)
这些有政治地位的贵族士子、社会精英们,在淇河之滨留下很多事迹传说,对淇河文化,尤其是淇河君子文化的萌发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形成阶段 春秋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君子的社会地位与道德品质结合起来,把君子的内在美与外在的风采结合起来,把君子的美好品格传扬物化的人物就是卫武公。
大约2800年前春秋时期,卫国第11代国君朝歌人卫武公(前813年—前758年)在位。他是卫国建立以来继卫康叔之后的又一贤明君主。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国力强盛。前771年,犬戎攻打西周都城,杀死幽王。武公得知消息,马上率卫国的精兵强将,协助周平王平息了犬戎叛乱,又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因功勋卓著,周平王把当时最高的爵位“公”封给他。位高权重的卫武公却是谦和自省的人:他善于听取群臣百姓的意见,活到95岁仍然勤勉工作。他曾作诗《抑》自勉:“辟尔为德,俾藏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修德养性,使它高尚美好。举止要谨慎,行为要规范,仪容要端正,不犯过错不害人。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卫武公终生国是,深得周、卫百姓爱戴。又将朝歌北之淇奥一带原属殷帝辛竹箭园的淇园兴建为我国最早的王公园林,卫人歌颂卫武公的《诗经·卫风·淇奥》以淇园竹子比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使得淇竹、淇奥与卫武公的名字融为一体,成为“君子”的化身或别名。卫武公这位君子的典范,里程碑式的人物之后,卫国乃至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众多著名君子。淇奥之地也被誉为“文雅地”“君子乡”。
卫大夫石碏,因其子石厚跟从弑君之贼州吁,是国家的叛逆, 他请求陈国国君杀掉石厚,大义灭亲,彪炳千秋。“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与孔子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卫国君子蘧伯玉,他为人非常恭俭,注重礼仪。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常常三省自身,纠正错误,孔子每到卫国,必到他家作客,孔子称他为君子。《论语》上也有记载:“君子哉,蘧伯玉”。伯玉死后埋葬的村庄,后人名为君子芳村,简称为君子村。
有济世之才,言善辩,对确立孔子儒学鼻祖的地位和儒学理论体系作出巨大贡献的子贡;还有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敢进取的子路等等君子不一而足。
3、发展阶段
人称君子有四德:正直、仁爱、智慧、勇气。能将四德集于一身的君子应该是战国后期的荆轲。
荆轲,朝歌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之所以说他兼具君子四德,因为:其一,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仅仅报答太子丹的恩情,更主要的是伸张正义,救国救民。秦灭六国,兴虎狼之师,每次战争都非常野蛮,动辄杀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战俘40万。时值战国后期,秦王嬴政发动吞并六国的最后一轮战争,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可想而知。我们不能要求当时人们像现代人一样来评价秦的统一。因此对抗强秦,会被看成是正义的行为。其二,荆轲图穷匕首现,抓住秦王的衣袖,之所以没有立即刺杀秦王,是想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是仁义的表现。其三,荆轲游说秦的仇人樊于期,用樊的人头取信并接近秦王。到秦国之后,荆轲带上价值千金的玉帛等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让蒙嘉替他在秦王面前美言,以便面见秦王,是其智慧的表现。其四,易水送行,荆轲作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随后绝尘而去,义无反顾。咸阳宫中他的副手秦舞阳胆怯变色,浑身发抖,使秦国大臣起了疑心,而荆轲的沉稳坦然让秦人打消了疑虑……一切总总是勇敢的表现。
孔子曾讲君子要“直、仁、忠、恕”。荆轲刺秦失败,靠着柱子大笑,叉开两腿大骂:“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就是因为他有正直、仁义、忠诚、宽恕之心,不想做最坏的结果,杀死秦王,冤冤相报。
战国时期的君子还有卫鞅(商鞅)、吴起等。
明朝隐居在淇河许家沟村的作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历史上接近完美的君子形象——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集正直、仁爱、勇气于一身的代表人物。罗贯中所以能设计出如此完美的形象,不能说没有受到淇河君子文化的影响。
三、淇河之地多出君子的缘故
春秋时期的卫国被称为“诸侯之长”“君子之国”, 唐朝诗人杨巨源的《送司徒童子》的第一句即是“卫多君子鲁多儒”,可见淇河之地多君子是人们的共识,为什么此地多出君子呢?本文认为:
1、社会物产丰富
淇河之地物产丰富,农业发达,采煤、冶炼、制陶、医药等技术先进。古代淇河曾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淇河是鹤壁的母亲河。淇河下游是广阔而肥沃的平原,这平原上的浚滑两县曾被称为北国粮仓,商朝后期这里曾经是非常富有的地方,传说骄奢淫逸的帝辛在这里建有国家大粮仓钜桥(今鹤壁淇滨区钜桥镇)、囤积天下珍奇财宝的鹿台、豪华朝歌宫殿和与天比肩的摘星台。商朝灭亡后,西周王室在朝歌北的大赉店村向百姓大量分发钱粮,财物。商朝灭亡后这里依然商业繁荣,《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今天淇河两岸及附近山野依然有大量桑树。周游列国时孔子来到卫国的一个小集镇,举目四望,看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深感意外:“原来卫国很繁华呀,小集镇上也有很多人。”隋朝建立的黎阳粮仓至宋朝沿用了600年。最近位于河南省浚县的隋唐时期国家官署粮仓——黎阳仓,已探明的84个仓窖可储粮3000多万斤,能供8万成年人食用1年。
鹤壁集乡的西北部的古楼河村的北宋的采煤巷道遗址;鹤壁鹿楼村东地的汉代冶铁遗址;鹤壁集羑河两岸古瓷窑遗址,“殷治冶炼、煤始东汉;盛唐元明、陶艺精湛”,史书记载,淇河流域历史上的陶瓷业非常发达;鹤壁五岩山有大唐药王孙思邈的隐居处。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是基础,这为淇河君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2、自然环境优美
历史上的淇河卫地生态状况绝佳,山石峻秀,河水清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植被茂盛。淇园翠竹是淇水卫地一大胜景,许穆夫人《竹竿》诗中写道:“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淇园曾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竹子生产和繁育基地之一,后经汉武帝堵塞黄河瓠子口决堤,“上使发卒数万人,塞瓠子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汉书》),东汉“寇恂为河内太守,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馀万。”(《后汉书》)两次大规模的伐竹,使淇园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到东汉章帝时,淇园仍是那么美丽诱人,汉章帝曾率朝中文武大员游览淇园。
3、文化先进而深厚
淇河是条罕见的文化河,既是诗河,又是史河和生态河。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目前已知采自淇水卫地的诗篇多达44首,占《诗经·国风》160首的27.5%。风为民间创作,这种在全国绝对罕见的现象足以反映出淇水卫地人民的文化素养,其文化深厚可想而知。淇河在5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曾是殷商、周代的卫国、赵国的京畿之河,淇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根文化之一。以上事实足以证明,淇水卫地文化曾经是何等地先进而厚重!
4、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
淇河卫地的君子很多:有诸侯王,有士大夫;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有生于斯而在外地成就功名的,有生于外地而在此地成就功名的,有游历此地而留下不朽传奇业绩的;有正面的榜样作用的,有负面的警示作用的。比如卫国的建立者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小弟弟。康叔被分封在商朝旧都朝歌。他赴任时,执政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告诫他:“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卫国改造成了周的重要方国——“诸侯之长,君子之国”。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卫国做官,卫国发生内乱后他没有逃离,而是忠于职责,行君子之事,与蒯聩二武士战斗,打斗中被打落了冠缨,最终被砍为肉酱,他死的时候已近60高龄。孔子听说他的死讯后,大哭道:天祝我,天祝我(祝是诅咒的意思)。
孔子政治失意时离鲁奔卫,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在卫国待了10年,使卫国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这不能不说与卫多君子有关。比如有蘧伯玉、史鱼、公子荆、公叔发等;有得意门生子夏、子贡、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以较顺利地在此宣扬。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是当时的真君子,他在卫国影响大而深远。
四、淇河君子文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不可没有模范,欧洲有绅士和骑士,中国有正人君子,尤以淇河君子文化的影响深远。
1、淇河君子文化使卫国成为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
西周时,卫国统治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在朝歌立都近400年。之后,卫国逐渐失去了“诸侯之长”的地位,国力也愈益衰弱,屡履倾危,先后曾四徙其都。虽然如此,但“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即使秦灭六国之后卫仍以诸侯国的名义存在,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方灭亡,历时800余年,成为历史上最后灭亡的诸侯国。谁能说这与“卫多君子”无关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化立国,人才立国”有多么重要。
2、淇河君子文化赋予君子全新的内涵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君子的美誉是人民赋予的,君不见:清末的变法失败者被誉为“戊戌六君子”,民国的爱国志士被捕后被誉为“七君子事件”。从何时起君子由统治者的名号,变成了对道德高尚的人的称谓,君子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淇河君子文化是功不可没。
第一、品德美。淇河君子文化里的“君子”含义,主要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的人。对于在位的人也还是有称为君子的,孔子对此是有所批评的。说明当时君子因为地位职务的意味成分已经是很少了,这种以道德为标准的君子观念已深入人心。直至当代,人们的君子观念和春秋时期的君子观念仍相差不多。
君子的本质是仁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备了仁义,再加以礼信谦虚,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了!君子的生命是向上发展和延伸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积极进取。“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对于说大话和巧言令色的行为会感到耻辱。
第二、才华美。君子的才华智慧重要特征是知命,其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知命”是指知国情、知民情、知他人、知自己以及各种“情”在实现仁的事业方面的定位及其变化趋势。《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是落实天命的实践者,一头联系着天,一头联系着人类社会。君子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君子对于人类和社会敢于负责任,具有担当精神。
第三、行为美。君子是讲究礼仪,注重形象,气节高尚、气质不凡之人。君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修养和仪表。孔子弟子曾子认为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注意修饰自己动作和外貌,这样就会远离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表情,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可信;讲究语言和语气,这样就会远离粗鄙和别人的怀疑。曾子认为君子所重视的在这三个方面。这当是君子在与人交往上所需要的修养。子夏说孔子:“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把孔子称为君子。孔子的外在修养有三种变化,远远地看上去很威风凛然,和他交往却很温和,听到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孔子也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告诉我们要庄重,这样学习的知识才会牢固。这也就是孔子平时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君子之风。
3、淇河君子文化使君子人格物化
君子人格物化即儒家的比德。谓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以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于是自然美的欣赏中就包含了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物表征出来,从而使抽象的道德范畴有了具象,显现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衍化为对特定自然物的赞赏,引为楷模。中国古代的比德思想十分丰富,择其要者,有以天地比德、以山水比德、以金玉比德、以松竹梅兰菊荷等比德等。
淇河君子最鲜明的比德物象是淇竹。这源于中国文化的元典之一《诗经》的《卫风·淇奥》,它首开淇竹文化乃至华夏竹文化之先河之后。卫武公使淇园绿竹连同宝石美玉均成为君子的化身。《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意为:瞧那淇河的水湾里,丰茂的竹子多姿婀娜。有位文雅的君子,似宝石美玉被切磋琢磨过。多么庄严威武,多么光明磊落。这样一位君子,让人们永远不能忘却。
千百年来,淇竹成为淇河君子的象征。猗猗绿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象征了君子高尚的节操和虚怀若谷的品德。傲霜凌雪,经冬不凋,象征着君子刚直顽强,不亢不卑,潇洒处世,高雅脱俗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挺拔多姿,象征着君子廉洁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至今人咏淇园绿”,在历代文人的心目中,淇园绿竹已成为廉洁从政,为国为民,察纳雅言,从谏如流的清官形象的代名词和高尚君子的象征。愿淇河君子文化和以卫武公为代表的淇河君子的高贵品德如春天的种子遍播华夏大地。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的君子像雨后春笋般遍地萌生,茁壮成长。
参考资料
[1] 姚志国.河南鹤壁古代采煤遗址浅见[J].华夏考古 1999,03
[2]杨宝顺.河南鹤壁市汉代冶铁遗址 [J]. 考古 1963,10
[3]李世高.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品格和内涵 [J].一元一国学网 2011,12
[4]李承贵.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