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化新闻 - 唐代石碑移至淇河旁(附相关报道)
唐代石碑移至淇河旁(附相关报道)
 
作者:马珂  加入时间:2012-10-29 15:05:39

《医院太平间门前现罕见唐代石碑》后续
石碑搬到大赉店村了
游淇河时就能看到

立于淇河岸边的唐代石碑。
  晨报记者 马珂 摄

  淇河晨报讯(记者 马珂)市人民医院(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去年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唐代石碑(详见本报2011年11月4日04版),目前该石碑已被安置在淇滨区大赉店村龙王庙前,以后游客能在淇河岸边看到这通唐代石碑了。

  这通唐代石碑距今已有1300年,高约4米,现坐北向南立于淇滨区大赉店村龙王庙前的空地上,雕工朴拙的巨大赑屃(bì xì,龙生九子,赑屃为长,又名霸下,貌似龟而好负重,传说其力大可驮三山五岳)驮着石碑,庄严威仪,不时有游客在石碑前驻足。

  市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工作人员就开始想办法迁移这通唐代石碑了,石碑上原来有裂纹,直接搬运恐怕会对文物造成损坏,为了完整无损地迁移文物,工作人员费了不少劲儿。

  据记者了解,赑屃的头部已经不见了,相关部门会对其进行修复,还要建石亭,以更好地保护文物。现在石亭底座已落成,剩下的部分正在浚县屯子镇雕刻制作。原本要对这通唐代石碑原地保护,但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原地保护已不可能了。为了保护文物,经市文物管理局批准,特将这通唐代石碑迁至位于淇河沿岸的大赉店遗址保护区。

附1:《王升屯之上下五千年》一文中的相关介绍:

高大的唐碑上记载着“卫多君子,淇有绿竹”。

  新区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即原熊镇集的西门,历来称石碑洼。董连会带领记者来到医院内草地上一通高大的唐代石碑前。该碑名为“大唐故偃师今雍州长史平公之碑”,高约4.5米,宽1.5米,厚0.3米,碑体的下半部分连同石龟基座在前些年施工时被埋入地下。碑正面刻有洋洋洒洒的碑文,背面刻一尊大大的佛像,两侧分别刻有3条龙和1尊小佛像。从碑文“卫多君子,淇有绿竹”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淇水之滨的熊镇集一带在古时候便是人杰地灵、富饶美丽的地方。

附2:2011-11-04《淇河晨报》:《医院太平间门前现罕见唐代石碑》

石碑碑额上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晨报记者 马珂 摄

  淇河晨报讯(记者 马珂)近日,有文物爱好者向记者反映,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唐代石碑,石碑隐没于荒草之间,由于缺乏保护,再加上人为损坏,石碑上很多字迹已模糊不清,希望引起社会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将石碑保护起来。

  11月2日,记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一番打听、寻找,终于在后院东北角太平间前的荒草丛中找到了这方巨大厚重的唐代石碑。石碑有两人多高,两臂来宽,深陷地面。经测量,此碑通高3.8米,其中碑额高90厘米,碑面高220厘米,厚50厘米,已沉陷地下的碑座有70厘米。碑额隶书“大唐偃师令雍州司马平公之碑”;碑额上部雕有滚龙,侧面雕有龙头、佛龛,龛内有石雕佛像;碑面上部文字较清晰,但有人为破坏痕迹,下部由于深陷地面以下,已模糊不清。

  记者找到了对此地文化颇有研究的浚县档案局原局长、浚县县志办原副主任栗松岭先生。栗先生告诉记者,根据碑文记载,此石碑立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按照唐墓碑制,该地应是墓主平氏的祖坟。平氏在外做官,死后葬于祖茔,此处曾被当地村民称为石碑洼。碑文书体为优美的唐隶,由唐代文辞大家刘允济(时与王勃齐名)撰文并书丹。唐碑楷书盛行,像这样的隶书并不多见。“这样的唐代石碑很少见,是一件集历史、书法、艺术于一身的精品。”栗松岭先生说。

  随后记者联系了市文物工作队牛队长。牛队长表示,他们也知道这方唐碑,但由于此碑过大,不好移动,所以将在原地对其进行保护。




 

 
     
唐代石碑移至淇河旁(附相关报道)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