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河文化研究7

淇河文化研究  第七卷 2012年

 

   

 

文化新闻 - 鹤壁——日益生态宜居的城市
鹤壁——日益生态宜居的城市
 
作者:李健 白雨涛  加入时间:2012-10-25 14:42:12

让宜居鹤壁的品牌越叫越响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把生态建设列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四个统筹”之一。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淇河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绿化工程,让青山绿水走进了城市、走进了农村、走进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宜居鹤壁正散发出越来越诱人的魅力。

淇河已成展示鹤壁形象的重要窗口

淇河,是一条生态河、文化河,也是鹤壁人民的生命河。淇河养育了鹤壁人民,孕育了鹤壁文化,也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10月2日清晨,站在淇河湿地公园的观景台四处眺望,目之所及,河道上雾霭蒙蒙,河滩上植被错落有致,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耳之所闻,脚下河水淅淅淙淙,上空鸟鸣啾啾,四周还不时传来或嘹亮或婉转的歌声,恍如置身画中,好一派人间仙景!

市淇河保护与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把淇河打造成为一条自然生态“绿色长廊”,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第一、恢复生态,合理利用、促进发展,适度开发、造福群众”的二十四字方针,制定了《淇河生态保护利用开发规划》,把我市境内83公里长的淇河分为原始生态功能段、城市滨河功能段和淇河田园风光段,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淇滨区园林局副局长孙小花告诉记者,随着淇河森林公园、淇河湿地公园、淇河生态园、淇水诗苑等淇河“一河五园”的建设,不仅使市民在休闲娱乐时有了去处,而且吸引了周边城市游客前来游览。今年5月份以来,淇河“一河五园”先后接待了近300人次的国家、省级领导参观考察,承接游客最多的一天达3万多人。

昔日的淇河湿地公园两岸荒草荒坡,垃圾遍地。自从建设淇河湿地公园后,改善了淇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丰富了动植物资源,仅鸟类就多达165种,建立了良性的生态环境发展模式。

“通过‘一河五园’的建设,逐步改善了淇河两岸无人看管的状况,规范了淇河的可持续开发,为游人创造了一个舒适美观的环境,淇河已成为广大市民观光休闲的良好场所、对外展示鹤壁形象的窗口。”孙小花说。

[记者感言]近年来,随着淇河保护与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一河五园”的规划建设,不仅使淇河旖旎的自然风光得以重现,其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逐步为大家所知,淇河的开发建设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保护淇河,人人有责。我们每一个鹤壁人都应该想方设法为保护淇河添砖加瓦,为生态鹤壁、宜居鹤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打造宜居鹤壁新亮点

10月6日一大早,记者在淇滨区新世纪广场碰到了刚刚健身完毕的王女士,说起近年来我市绿化造林方面取得的成果,家住淇滨区鹤翔东区的王女士颇有感慨。

王女士说:“我搬到新区十几年了。刚搬来那会儿,一到夏天,走在大街上连可以遮阳的树都很少,放眼望去,整条街除了建筑的灰色,绿色真的寥寥无几。现在你看,绿色随处可见:小区有绿地、街心有花园、河边有公园,咱的环境是越来越好,跟生活在公园里一样。”

王女士的话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同行的张国强说:“是啊,我感觉咱市的绿化、生态建设在周边一些城市里面是比较有特色的,居住环境特好。我在淇水春天小区住,我们小区里有些房子被周边县市的人买走了,他们都说咱这儿住着得劲。”

不管是鹤壁人,还是来过鹤壁的人,相信对我市的绿化和生态建设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达84.2万亩,森林覆盖率26.2%,林木覆盖率29.2%;全市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23.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3.96%,公共绿地面积49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农田林网控制率90%,路、河、沟、渠绿化率90%,5个县(区)全部成功创建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区。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实施的五大林业工程,即以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为主的太行山绿化工程,以营造片林、防护林带、农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沙治沙和平原绿化工程,以快速通道绿化为龙头的通道绿化工程,以淇河湿地公园、淇河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淇河绿化工程,以森林围厂为主的产业集聚区绿化工程等。“我们实施的五大林业工程,使全市初步形成了山上松柏戴帽、山下果树缠腰、通道林荫覆盖、森林环绕工厂、农田绿树成行、淇河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国家林业局复函同意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委、市政府已下发了《鹤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已经明确,即以淇河绿化为龙头持续推进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荒山、村庄、城市、道路、河道、社区、庭院等绿化水平,提高森林资源保护能力,普及生态知识,发展生态文化,打下创建基础,争取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记者感言]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抓好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让森林走进城市,使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文明城市的建设、发展目标。近年来,鹤壁的绿化成果不仅让广大鹤壁人受益,也让前来旅游观光的外地人赞不绝口。相信通过三年到五年的努力,我市的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文化体系会更加完善,宜居鹤壁的品牌会越叫越响。

保护环境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走在前面的必然选择

我市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流经市内的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和汤河,这些河流也是我市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然而,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将会对城市的水体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治污跟不上,就会严重影响到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

10月3日,记者到浚县采访,路过县城西边的卫河时,发现水质比5年前明显好了很多,腐臭气味也得到了遏制。

正当记者纳闷时,桥边一位卖水果的村民对记者说:“五六年前,这里的水又浑又臭,真是熏死人。这几年好多了,相比前些年,水也清了,也没有恁重的臭味了。你看,里面还有了鱼虾。”

从事环境治理多年的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宏麒对记者说:“5年前的卫河流域污染十分严重,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造成鱼虾绝迹。通过近几年的治理,判定河流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参数——化学需氧量从5年前的108.8mg/L下降到目前的51.17mg/L,下降了53%,化学需氧量浓度已明显下降,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现在河内已有游鱼等生物。”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境内河流的治理力度,市环保局等有关单位相互配合,对河流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实施停产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污染治理等环保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工作。同时,还及时、足额拨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废水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国债和专项资金,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和责任人,依照党纪、政纪和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刘宏麒表示,下一步,市环保局将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综合整治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我市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记者感言]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水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面,就必须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鹤壁日报记者 李健 白雨涛)




 

 
     
鹤壁——日益生态宜居的城市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