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1-09-29 00:00
有个话题以前提过:孔门师徒很少说商纣王的坏话:相反,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纣王的不善,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厉害。可见君子不能居于弱势地位,那样一来,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还有你的“好”吗!(“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这分明是替纣王喊冤啊。
虽是学生的见解,老师想来也是赞同的。——怎能不赞同呢?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宋国是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商亡后,纣王的异母兄长微子封于宋,以继承殷商香火。《诗经》中的“商颂”即宋国的宫廷乐舞。孔子的体内流动着殷商王族的血液,这一点,他的学生不会不知道,替老师说两句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说:不对吧?孔子可是一贯主张克复周礼啊,他早把殷商老祖宗忘啦!——不错,孔子“克己复礼”复的便是周礼。按几十年前的调门,他一生奔走,目的就是要复辟西周奴隶制啊。(前两天还在微博上见一位教授说“孔子是奴隶主利益的代表”,跟当年批林批孔材料说的一模一样)
其实孔子说得很明白:“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什么“吾从周”呢?是因为周的礼仪制度继承了夏、殷两代的,所以我才力挺!不错,孔子常把“文武周公”挂在嘴边。其实,他对周武王并不很敬服。一有机会还要发点小牢骚。例如欣赏音乐时,他就表示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歌颂虞舜的乐舞,舜的帝位是由尧禅让而来的,孔子对乐中那平和不争的至善内涵心领神会,听了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竟“三月不知肉味”!可是《武》乐则不同,那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而武王的天下,是靠着干戈征伐、杀人无算、从孔子的祖先手里强夺来的!《武》乐大概很雄壮,但终究掩不住一股杀伐之气,因此孔子听了皱眉头,说是“未尽善也”——说得够直率!
还有一回,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宰我:古代如何祭祀社神(即土地神)?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做社神牌位,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意思是让老百姓战栗、恐惧。孔子得知宰我的回答,告诫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解释了,做了又不能停的事就不必去纠正了,已经做完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这话是啥意思?一般认为,孔子是在责备宰我,认为他的回答很荒谬,完全是信口开河!但话已说出,还能收回么?所以也只能“既往不咎”、以儆将来了。——不错,在孔门中,宰我(即宰予)是个“差等生”,遭老师批评几乎是家常便饭。然而这一回却有点奇怪:学生说了糊涂话,为师的呵斥一句“胡说”,也就算了,干吗还要一连三句反复申说?俺倒认为,孔子并非批评宰我“胡说”,而是告诫他没必要再翻陈年旧账——周人以栗为社,确有“使民战栗”的意图,这个孔子也心知肚明:可那都是老皇历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还提它干啥?
周人确实有残暴的一面。试想,一个民族起来掀翻另一个民族的统治,能是描龙绣凤的文雅之举吗?我们看《尚书》中的《周书·牧誓》,那是武王率领虎狼之师逼近殷郊时发出的战争动员令:“夫子助哉,不愆于四伐六伐七伐!”“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口气凶暴、杀气腾腾,何曾有一丝一毫“仁义”气象?也难怪孔子听了《武》乐心里不舒服。
话说回来,孔子不愧是“圣之时者”,颇识与时俱进的道理。他生活的时代,殷商已灭绝了六百年;就是取殷而代之的周朝,也已分崩离析、日薄西山。孔子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力挖掘并保存殷、周文化——因为两者具有传承包容关系,而今早已是难分你我了。
附:秋雨先生的评论:
《孔子不骂商纣王》这篇文字看着觉得很是别扭。全文说的是“孔子不骂周”才对,混淆了殷商与西周东周的时代。所以得不出“孔子不骂商纣王”的结论,且“商纣王”三个字已经是对帝辛的极大侮辱了。
“虽是学生的见解,老师想来也是赞同的。——怎能不赞同呢?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宋国是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商亡后,纣王的异母兄长微子封于宋,以继承殷商香火。《诗经》中的“商颂”即宋国的宫廷乐舞。孔子的体内流动着殷商王族的血液,这一点,他的学生不会不知道,替老师说两句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一段文字是以血统替代阶级的划分,显然是错误的。微子与帝辛血统更亲,异母同父的兄弟,但微子却总在颠覆帝辛的政权。照文字里的说法,孔子是微子的后裔,孔子应该是反帝辛的,“郑卫之音”、“靡靡之音”的始作俑者当是孔子,这一点不应该替孔子遮遮掩掩,更不应该为孔子涂脂抹粉。“克己复礼”并不是“批林批孔”的产物,《论语》里原本就有,那是“五服制”的延续,而不是奴隶制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