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淇卫名人 - 鹤壁市豫剧团改革发展启示录
鹤壁市豫剧团改革发展启示录
 
作者:费银普  加入时间:2011-9-20 10:17:54

创新带来生机无限——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改革发展启示录

    “锣鼓喧天齐把道喊,青纱轿里坐着我七品官……”豫剧经典剧目《七品芝麻官》熟悉的唱腔,牛派的韵味,优美的旋律,时常在中原大地,尤其是牛派艺术的发源地鹤壁的上空飘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具有“东方卓别林”美誉的牛得草先生,吸纳众长,潜心钻研,勇于实践,创立了牛派表演艺术。他的弟子小牛得草、金不换等,积极传承,不断发扬光大。现任鹤壁市豫剧团团长金不换,以牛派艺术为立团之魂,以机制创新为带团之基,抓管理、出精品、出人才、闯市场,带活了剧团,牛派艺术在创新发展中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牛派艺术的特点,就是大胆全面地塑造豫剧的文丑、官丑角色。

  通过“晃帽翅、甩小辫、动胡子、耍扇子、挽袖子”等夸张幽默的外在表演,成功塑造角色人物内在心理和性格,产生了灵动利落、幽默活泼、憨纯清秀、刁钻猛狠的牛派丑行表演身段。

  牛派艺术的形成,把豫剧丑行表演艺术从小行当、小角色、小配角、小戏码,推上了豫剧舞台的核心位置。

    1979年,时任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的牛得草,主演了豫剧《唐知县审诰命》,晋京演出获文化部一等奖。同年底,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戏曲艺术片,更名为《七品芝麻官》,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92年,《七品芝麻官》录制成唱片,牛得草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自此,鹤壁市豫剧团声蜚全国,牛得草的丑行表演艺术,以《七品芝麻官》为代表作,形成了豫剧的一个新流派——牛派。

    牛派艺术的特点,就是大胆全面地塑造豫剧的文丑、官丑角色。在唱腔上,力求明朗轻快,抑扬顿挫,从京剧、川剧、昆曲、黄梅戏、山东柳琴以及河南的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剧种中学习借鉴,兼收并蓄,形成了大本腔带有后鼻音、声润字清、活泼大气、俏皮风趣的牛派唱腔艺术特色。尤其注重念白,大贯口更是语速迅疾,字字珠玑。在身段上,学习吸收川剧、京剧丑行的表演技艺,融会到豫剧丑行表演当中,通过“晃帽翅、甩小辫、动胡子、耍扇子、挽袖子”等夸张幽默的外在表演,成功塑造角色人物内在心理和性格,产生了灵动利落、幽默活泼、憨纯清秀、刁钻猛狠的牛派丑行表演身段。在脸谱上,独具匠心,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物,勾勒出不同的特点,贴切生动,惟妙惟肖,各具风采。尤其官丑的“豆腐块”,画的方方正正,丑中含威,正气凛然,别出新意。在艺术表现上,一改传统戏剧丑角卑琐逗笑、插科打诨的配角形象,大胆突破角色限制,用丑角扮演正面人物,以机智取代卑琐,以诙谐幽默取代低俗搞笑,以独特的唱腔身段塑造正面主角人物,取代传统俗套、调剂气氛的丑行小角色。寓庄于谐,滑稽而不落俗,夸张而不荒诞,体现了“丑角不丑,形丑神美,美中有乐,乐中回味”的艺术特色,在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让观众从笑声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牛派艺术的形成,把豫剧丑行表演艺术从小行当、小角色、小配角、小戏码,推上了豫剧舞台的核心位置,独领风骚,成为剧团不论在剧院还是在农村,都能挂头牌、挑大梁、挣效益的台柱子。牛派艺术的这些特点,在《七品芝麻官》一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以其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质朴亲和的平民色彩,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成功塑造了刚直不阿、百折不挠、机智勇敢的封建社会清官形象,“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封建社会清官从心底发出的呐喊和心声,流传30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契合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没有过时,对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出人出戏拿大奖,扩大影响,谋划长远;自力更生找台口,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牛派戏的特点是台柱子戏份重,观众只冲一个名角去看戏。金不换从自身的经历中,切实体会到了人才的重要。

    以演出牛派经典剧目为主的鹤壁市豫剧团成立于1958年,在上世纪80年代电影《七品芝麻官》在全国上映之后达到鼎盛。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面对生活节奏加快和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冲击,戏剧演出严重滑坡,演员有的流失,有的改行,剧团长期放假。2000年6月,剧团推行改革。通过公开竞争,32岁的金不换当选为团长。走马上任后,金不换一手抓机制创新,一手抓艺术创新,剧团很快焕发了活力。

    建立管理制度,练内功,出思路

    国有体制下的文艺院团,长期以来吃大锅饭,干好干坏无差别,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是大多数院团不景气的主要原因。鹤壁市豫剧团也不例外。针对这一现状,金不换结合实际,制定了管理制度,重点建立了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在用人方面,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政策,定期考核,动态管理。谁演的好谁上,根据表现决定戏份,根据戏份决定收入。在分配制度上,根据岗位不同,按照标准严格考核,贡献大小、工作量多少都有详细记录,工资和奖金都以此为根据,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及时兑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新的制度推行之后,经过短暂的磨合,很快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大家主动练功,用心提高表演艺术,积极参加演出,剧团上下重现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金不换走出去拜会新老朋友,拜访戏曲名家,不辞辛苦考察市场。回来后,他和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寻求发展之路。通过集思广益,确定了“两手抓”的发展思路:一手抓排戏,一手抓市场。出人出戏拿大奖,扩大影响,谋划长远;自力更生找台口,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10年改革实践证明,他们练好了管理的内功,顺利渡过了难关;10年来培养了一批人才,排出了一批精品好戏,获得多项大奖,拥有了更大的演出市场。

    狠抓剧目生产,拜名师,出精品

    戏剧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剧团就是文艺工厂,只有排演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好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牛派艺术创始人、老团长牛得草给剧团留下了一批牛派经典剧目,《唐知县审诰命》《卷席筒》《仨愿意》《拾女婿》等等,都是宝贵财富。他们深知,从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看,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观众对艺术的需求看,必须经常有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新的剧目,才能留住观众。

    为了以创新的精神发展牛派艺术,金不换以其独有的胆识、宽阔的眼界和历史责任感,下郑州、进武汉、上北京,拜见了许多国内知名的戏曲专家。专门拜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钮镖为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邀请中国戏曲学院著名编剧贯涌教授以及一些知名的京剧、昆剧导演、作曲家来剧团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大师们十分看重金不换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看好金不换和剧团的发展前景,为其量身定做新戏,写出了《唐知县审诰命》的续集《唐知县斩诰命》。而且不顾年事已高,不顾排演条件简陋,多次来鹤壁现场指导排戏,艺术精神感人至深。金不换发挥唱腔丰富、唱功突出的特长,大胆尝试,多角度、多方位塑造了唐成新的艺术形象,找到了创新发展牛派丑角表演艺术的突破点。此后,《伙夫县长》《石武举别传》《草根秀才》《徐九经还乡记》等一批牛派新戏排了出来,很快走向观众,受到欢迎,其中多部获得省级以上大奖:2002年,《唐知县斩诰命》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一等奖;2004年,戏曲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5年,《伙夫县长》获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奖,2006年又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草根秀才》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2010年,《徐九经还乡记》获河南省第四届“黄河杯”戏曲大赛金奖。剧团常年保持近30个剧目,随时都能上台演出,充分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鹤壁市豫剧团作为市属文艺院团,是城市重要文化品牌——牛派艺术的主要载体和平台,除市场演出外,凡有省里的文化交流活动,市里的重大公务、商务活动,如中原文化台湾行,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中秋、新年文艺晚会等等,几乎都要安排金不换剧团演出牛派的传统剧目。他们按要求参加,无条件完成演出任务,不惜牺牲市场演出带来的收益,体现了良好的大局意识,为增进省市对外文化交流,扩大鹤壁的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豫剧团日常演出的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比赛的精品剧目,全国及全省的戏剧大赛几乎每年都有;一类是“吃饭的”叫座剧目,常年在市场中面向群众演出。许多国有文艺院团单纯追求参赛评奖,不惜重金打造一个剧目,评过奖后便束之高阁,很少到市场中演出,造成了戏剧资源的浪费。主要原因是这些剧目专为参赛而写,舞台豪华,道具繁多,本身不适合到基层演出。另一个原因就是剧团机制不活。鹤壁市豫剧团正确处理参赛戏和吃饭戏的关系,认识到只要统筹兼顾,就能两全其美。他们在准备参赛剧目时,既考虑获奖,又考虑走市场;既要得到评委的认可,也要受到观众的欢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他们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多部参赛戏既能获奖又能常年演出,最典型的就是《七品芝麻官》和《七品知县卖红薯》,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又深受群众欢迎,不论到哪里都是必演的压轴大戏。

    注重全面培养,下真功,出人才

    人才是戏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老中青梯队型人才结构,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剧团才有生命力。牛派戏的特点是台柱子戏份重,观众只冲一个名角去看戏。金不换从自身的经历中,切实体会到了人才的重要:当年牛得草先生去世后,如果不是小牛得草、金不换等得到牛派真传的弟子对牛派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坚持,牛派艺术不会像今天这样发展壮大,甚至可能逐步萎缩乃至消亡。

    剧团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机制:一是严格要求,坚持练功不怠。专门安排练功时间,按照唱念做打各门功课的要求,认真练习基本功,并严格考核监督。尤其对青年演员,凡懒惰怠慢者一律处罚,让他们养成练功的良好习惯。常年坚持练功使他们有了扎实功底,在舞台上一招一式都干练到位。二是鼓励演员参加各类大赛,使人才在锻炼中成长。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省为振兴豫剧事业,举办了一系列比较重大的戏剧活动,如青年演员会演、现代戏调演、香玉杯、黄河杯比赛等等。金不换积极支持,亲自带领演员参赛,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10年来,先后有20多人次获得了多项大奖,包括剧目奖、表演奖、导演奖、音乐配器奖、舞美服装奖等。尤其是2002年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唐知县斩诰命》有11人分获6项大奖,一下子在全省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选送青年演员参加省里举办的培训班,直接聆听国内知名戏剧专家讲课,提升了理论素养。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剧团拥有国家一级演员1人,二级演员3人,三级演员15人;二级琴师1人,三级琴师6人,基本形成了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合理人才格局。四是坚持常年以团代校,以演代训,着力培养牛派新人。同时在鹤壁市湘江小学办起了小艺术班,金不换常去讲课,教授牛派唱腔,培养了一批批小芝麻官,经常出现在宣传地方文化的舞台上。这种“专业剧团+中小学校”戏剧教育的做法,对在本地传承弘扬、推广普及牛派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更多的戏剧人才,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金不换正在筹划成立“金不换豫剧艺术学校”,为继承弘扬和发展豫剧牛派艺术,做着更大的努力和尝试。

    鹤壁市豫剧团在十几年的改革实践中,艰苦磨砺,走向成熟。他们传承弘扬和创新了豫剧牛派表演艺术,坚持常年在外巡回演出,服务了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还戏于民,深受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演出场次逐年增多,单场价格逐年攀升。每年在外演出场次在300场以上,80%以上在农村演出,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各地以及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演出期间,他们经常组织演员到当地敬老院义务演出,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金不换和他的同伴成了河南电视台金牌栏目《梨园春》里的常客,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地方戏之窗》栏目经常能看到他们演出的剧目,《跟我学》栏目和春节戏曲晚会也经常有金不换的节目。

  既是名角又是领头人、又善于打市场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少之又少,制约了剧团的改革发展。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艰难之路。改革实践证明,有的院团走向市场后仍然缺乏活力,难以生存,濒临倒闭。有的院团出售给个人,改变了国有的性质,不愿再承担宣传主旋律的责任。有的院团收入下降,矛盾重重,上访告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问题。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有文艺院团,以前都是国有事业单位,演职人员都是事业身份,大锅饭,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观念根深蒂固,想彻底打破十分困难。

    二是市场生存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技术、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化传媒日新月异,还有卫星电视、数字电影下乡等等,可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不像以前只有收音机和戏曲那么单调。节奏缓慢的传统戏曲对现代的年轻人吸引力越来越小,一些地方小剧种因无人愿学而濒临失传。加上戏曲的地域局限性,市场小生存难是严酷的现实。

    三是领头人才问题。剧团一定要有名角,群众看的就是名角的表演,没有名角剧团很难生存。但名角未必会管理,也未必服从别人的管理。剧团也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头人,但领头人未必是名角,也未必能留得住名角。所以,既是名角又是领头人、又善于打市场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少之又少,制约了剧团的改革发展。

    四是基本保障问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人们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的可选择性更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对职业倾向的可选择性增加,很多人放弃选择竞争激烈、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也不高、对现代人的吸引力也不大的戏曲演员这一职业。这一原因造成了戏剧行业和文艺院团的弱势性。如果不给予一定的保障,简单地推向市场,难免举步维艰。各地财力不同,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和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理解不同,对国有文艺院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困难的生存处境认识不同,对艺术院团支持保障也不同。这些因素决定着文艺院团生存发展的现状。

    鹤壁市豫剧团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好领头人。团长金不换的个人素质具备三个方面优势:一是名角戏好,有观众缘。他本人是戏曲名角,牛派艺术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获得过包括“梅花奖”、“华表奖”、“文华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唱功突出,深受观众喜爱。二是善于管理,会带队伍。担任团长10多年来,他妥善解决了内部各种矛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激发演职人员积极性,打造出了和谐团队。三是懂得经营,敢闯市场。既为基层群众送去了好戏,又为剧团带来了好的收益。

    其次,给足政策。鹤壁市文化局作为豫剧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公开选拔团长时,就确定了高度信任、充分放权的原则。他们大力支持剧团改革,使剧团在用人、分配、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首先在用人方面,市文化局只管团长一个人,剧团班子副职的配备、演员的聘用,全由团长做主,局里不再干预。其次在收入分配方面,每场演出的收入标准,每个演职人员的薪酬分配标准,由剧团自行决定。其三在剧团业务方面,自主联系台口,安排全年演出计划,自主支配排演新戏、外出演出。总之,人怎么用,钱怎么花,戏怎么演,都由团长决定。同时妥善解决遗留问题,让剧团轻装上阵。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为剧团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再次,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国有文艺院团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剧遭受了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的重大冲击,更多的剧团面对的是农村低消费人群,演出收入少,生存难以保证,更不会有良好的发展。为了维持生计,只有靠增加演出场次。台柱子演员长年超负荷工作,经常带病演出,严重透支健康,影响艺术生命。他们一旦病倒,剧团演出将会受到重大影响。戏剧市场越来越小,城市的高端市场更是有限,剧团生存能力十分脆弱。演员收入下降,社会地位降低。这也影响到戏校招生,很多戏剧学校招不到学生,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辉煌已风光不再。一些地方小剧种已纳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加保护,则行将消亡。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对戏剧事业和文艺院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010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省直文化单位调研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为文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切实保障文化工作者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保障文化单位正常有效运转。同时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让文艺院团在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此后不久,政府出台政策,解决了省直国有文艺院团职工的基本待遇和基本费用。同时,在卢展工书记的倡议下,一些热心文艺事业的企业家向文艺院团捐赠了大量钱物。河南的文艺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鹤壁市豫剧团是国有事业性质,过去每年市财政也拨付一定的经费,但数额太少,不够演职人员的基本工资,只能维持离退休人员费用。尽管这个剧团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演出情况不错,但是由于行业的弱势性,生存压力也很大。金不换但任团长10多年来,几乎没有真正休息过,有了小病也不能停演。为了演出,为了剧团的发展,他放弃了多次出国的机会。2010年10月,市政府出台政策,由财政出资解决文艺院团的基本费用。政府财政保障演职人员的基本工资,通过政府购买演出场次来弥补剧团任务性演出和排演新戏等的费用。有了政府财政的基本保障,剧团不断出人才,出精品,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鹤壁市豫剧团改革发展启示录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