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化新闻 - 淇水诗苑——诗城鹤壁厚重的文化地标
淇水诗苑——诗城鹤壁厚重的文化地标
 
作者:胡新生 徐祖明  加入时间:2011-9-20 9:44:54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9 

    春意渐浓的淇水诗苑,鸟语花香,诗情画意,游人如织,川流不息。畅游其间。有的合影留念,有的临摹书法,有的对着诗词默默吟咏,兴之所至,则干脆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起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种投入,那种忘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著名诗人刘禹锡《秋词》中描写的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的壮丽意境。如果你有幸前来淇水诗苑,相信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

    诗苑构想 秉承诗河

    鹤壁地处中原,自古以来文化鼎盛。素有“中华第一诗河”之美称的淇河,是一条古老的诗河、史河、文化河,更给这座新兴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

    淇河古称淇水,俗名又有山河、石河、响河、清水河等。它发源于山西陵川,穿过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进入豫北大平原。鹤壁境内的淇河段是淇河风光最优美的部分。它上游峰峦竞秀,峡谷幽深;中游古刹名寺,传说无数;下游河道豁然开阔,从十几米的峡谷一下变成百余米宽的河面。风平浪静时,淇河是一个妩媚的新娘,水草肥美,水鸟追逐,河鱼嬉戏……“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诗如此描述。

    淇河流域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生活在淇河沿岸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古文化。这里既是殷商古都朝歌所在地,又是卫国都城;既有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文化,又有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还有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文化。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淇河流域的古诗56篇。世界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以及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岑参、高适等都曾生活或游历于此,并留下了不朽的名诗佳作。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留诗数万首,仅中国通俗诗鼻祖、“梵志体”开创者、唐代诗人王梵志(今河南浚县人)至今传世诗作近400首。淇河两岸文化景点密布,文献记载众多,被史学家认定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古老的淇河再次重焕生机。在日新月异的鹤壁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积淀深厚的淇河文化资源,倾力打造诗城鹤壁文化地标,是鹤壁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广泛酝酿、积极讨论、多方求证的基础上,2009年1月,鹤壁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保持淇河中上游原生态的前提下,挖掘积淀深厚的诗文化资源,鼎力建设淇水诗苑,积极向世人展示淇河流域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采,打造新的观光游览景观,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诗苑规划 科学严谨

    要建设淇水诗苑,先要了解鹤壁历史文化风情。为深度挖掘鹤壁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鹤壁市不断加大挖掘力度,先后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淇河文化研讨会,编撰出版了《淇河文化论集》《淇河古诗三百首》《诗经淇河》《淇河两岸的传说》等书籍,拍摄制作了《淇水悠悠》等电视专题片,创办了淇河文化研究网等专业网站,使淇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鹤壁市诚邀旅游和景观规划专家,积极对淇河保护与开发进行详细规划,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编制了《淇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委托尚旅麟德景观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对淇水诗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按照“寻千年古韵,品淇河诗情”的设计定位和“营造淇水生态、创建诗意风情、承载城市历史、传送诗歌文化、提升城市精神”的规划原则,使淇水诗苑在设计上便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印记。充分利用《诗经》在中华文化传承上的影响力,使诗苑立足于厚重的淇河文化底蕴上,通过对“诗人”、“诗史”和“诗景”的着力塑造,竭力展现充满诗情画意的滨河旅游环境。充分发挥绿色走廊的净化功能,将诗歌文化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努力打造生态和谐、舒适宜人的绿色休闲空间。积极突出鹤壁文化特色,彰显诗苑个性;突出传统要素,彰显文化深度;突出时尚要素,彰显城市品位。整个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五个篇章、二十个亮点”进行,点线结合,相得益彰。

    规划是否科学,设计是否可行,必须由专家说了算。诗苑景观设计方案出来后,鹤壁市多次邀请南开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古建研究所等专家学者进行反复评审,充分论证,确保设计方案可信、用行、可操作,为诗苑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诗苑精品 悉心打造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建诗苑,必先选诗,这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找到好诗名诗,鹤壁市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智慧,集中全市人民的力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向全市征集,并到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地查阅文献,历时半年,征集古今涉及鹤壁地域的诗歌两万多首。在此基础上精选了符合条件的诗作1500余首。同时,积极调动全市及部分市外书法绘画大家,将精选出来的1500余首诗歌进行二次创作,以备建设诗苑雕刻之用。

    设计出来了,诗也选好了。真可谓是万事俱备,只待开工了。

    2009年6月18日,晴空万里,淇河岸边气氛热烈,鹤壁市淇水诗苑开工仪式在淇河岸边隆重举行。在喜庆的氛围中,鹤壁市委书记郭迎光宣布淇水诗苑项目正式开工,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巍在讲话中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推进,确保将淇水诗苑打造成精品工程,建设成为诗城鹤壁亮丽的文化地标。由此拉开了诗苑建设的序幕。此后的数百个日日夜夜,诗苑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奋战在淇河之畔,悠悠淇水见证了他们的丰功伟绩。

    淇水诗苑北起107国道淇河桥头,南至湘江路区间的淇河东岸,全长2.5公里,东西宽30米至180米不等,成带状分布,占地面积约1000亩。整个诗苑入诗1500余首,以历代咏淇诗歌和鹤壁籍诗人为主脉,以淇河为载体,依托淇河生态线,展示鹤壁千年文脉线。以诗歌长廊为主线,以5个篇章(先秦篇、秦汉篇、唐宋篇、明清篇、现代篇)贯穿始终,内容涵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当代)7个历史时期,主要景观包括殷商园、诗经园、瞻淇台、游人诗庭、诗歌长廊、明诗广场、一壶映月、九曲竹溪、新诗广场等20余处,充分运用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综合表现形式,倾力打造一条风景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史诗文化长廊。

    淇水诗苑紧紧围绕《诗经》中悠悠淇水的千古传唱,将古典与时代相结合、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古典文化符号与现代标识相结合,使每一位走进诗苑的游人都能感受到淇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仅丰富了鹤壁的城市内涵、拓展了淇河亲水空间,而且有效满足了游客游览观光、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诗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鹤壁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为将淇水诗苑打造成鹤壁城市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从规划、设计、材料、书法到雕刻,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本着贴近自然、贴近实际,建设者们就地取材,钻山沟、进料厂,为的是挑选一块合适的材料。两年下来,大家走遍了鹤壁的山山水水,跑遍了邻近地市的村村寨寨,哪个山上有石头,有什么样的石头,大家都心中有数。现如今,诗苑里的每一块石头,是从哪个山上找到的,如何找到的,什么质地,怎样运来的,大家都如数家珍。

    找材料如此,雕刻更是精益求精。为了找到好的雕刻工匠,建设者们遍访鹤壁境内的石雕艺人。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匠人,大家还多次赴山东嘉祥、河北曲阳,甚至利用出差的机会,深入福建惠安等石雕之乡进行考察。毫不夸张地说,淇水诗苑汇集了全国石雕工艺之大全,在石料选材上,既有出自河南境内的青石、雪花白,也有采自福建、内蒙的花岗岩,湖南、北京的汉白玉;在雕刻工艺上,既有河南省内工匠悉心雕凿的诗刻,又有河北曲阳、山东嘉祥等地艺人精心雕刻的佳作,大家共同绘就了淇水诗苑的巨幅画卷。

    淇水诗苑是诗城鹤壁倾力打造的一项惠民工程,紧临鹤壁新城而建,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现已初具规模。千余亩河面碧波荡漾,游人如织;新建的江南园林曲径通幽;千余块诗刻点缀在长长的青石步道两旁,精彩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山河春色悦不尽,风流万卷赠后人。

    诗苑建设 众志成城

    诗苑建设,既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件惠民工程。为此,上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下至黎民百姓,大家群策群力,忘我工作,战酷暑,斗严寒,从不计报酬,不计得失。

    诗苑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河南省、鹤壁市领导积极指导诗苑规划和设计,并在百忙之中共同出席了开工仪式。市委书记郭迎光、市长丁巍、市委副书记李连庆等市领导多次到诗苑调研,现场指导。作为淇水诗苑建设项目的牵头领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费银普,市政协副主席、淇滨区区委书记姚学亮更是不遗余力,一有空就跑到诗苑工地上去看看,每一个园区、每一个项目,甚至每一个具体细节,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加快推进项目进程,他还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领导率先垂范,群众踊跃争先。征集诗词时,数以千百计的市民通过网络和电话,积极参与,还有不少市民主动将收集到的诗词送到征集办公室来。规划设计时,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几位老工程师和老教师,更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对诗经长卷和淇水长卷的摆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大提高了群众观看的视觉效果。在诗词二次创作过程中,市内外的书法家们主动请缨,义务书写了诗苑的全部诗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位老艺术家,爱人重病在床,白天,他在医院照顾病人,晚上,挤时间为诗苑进行创作。在诗苑建设过程中,有企业以成本价为诗苑浇铸了5组铜雕,工艺精湛,效果良好,游人赞不绝口;更有企业免费为诗苑送来了雕塑用的百余吨巨石……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单纯:“不为别的,只想为诗苑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到一个鹤壁人的应有的责任”。

    建设淇水诗苑,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亲历,无以言表。但大家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工作,以个人的辛苦换来大家享受文化的甘甜。参与诗苑的建设者们是一个群体,代表着诗苑的形象。在这群建设者中,有的同志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能长途奔波,需要静卧休养。但为了找石材,赶工期,仍不辞劳苦,日夜奔波在工程一线。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痛了,就吃一片止痛片。有的年轻同志,正当谈情说爱的年龄,因为诗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介绍的多个对象均因爽约而告吹。有位女同志,因为诗苑建设工作强度大,而不得不一再推迟生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至于节假日、双休日,对他们来说,则更是一种奢望。建设诗苑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每当看到功能日臻完善、充满诗情画意的诗苑日益成型,游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建设者们的心情顿时轻松愉悦起来。

    诗苑畅游 放飞心情

    “淇河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母亲河,近两年沿河修建了淇水诗苑,变得越来越漂亮了。这不,我带同学来转转,她也喜欢上了我们的城市。”说话的当口,市民王娟与她的同学一起正在“淇河人家”组雕前拍照留念。“你瞧,新区南边什么诗苑呀、乐园呀,都在建设,咱们这儿将来一定会像滨海城市一样漂亮,赶快来这儿买套房吧!”初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淇水诗苑边散步边聊天。置身于淇河岸边,市民史志萍兴奋地说:“以后的淇河将不仅只是碧水翠竹,她还将是一条流淌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河流。”更让史志萍兴奋的是,淇水诗苑的建成,将使鹤壁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连同生态淇河,一起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诗苑的美景,还吸引了周边安阳、濮阳、新乡等地市的新人专程前来拍摄婚纱照,作为一生的永久纪念。

    流连于古朴典雅的殷商园,吟诵起《麦秀歌》、《箕子操》等千古经典,仿佛置身于满城歌诗、盛况空前的古朝歌;忘返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经园,沉浸于“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温情,感受着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载驰》的满腔爱国热血,2700多年前的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徜徉于诗情画意的瞻淇台,瞻望淇水,怀古思今,旖旎的淇河风光,诗情画意,尽收眼底;漫步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仿佛恋人耳边的轻声呢喃;徘徊于古色古香的明诗广场,闭眼感触卢楠挥斥方遒的意气和王越指点江山的豪迈,数百年前的古战场,历历在目;月明之夜,信步于一壶映月,池中两月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韵味;赏完月,如果你诗兴大发,继续前行至咏诗台,趁兴吟咏一首,兴致昂然,流连忘返……淇河岸边,一座以诗经为主题,融淇河诗文化、淇河风情、鹤壁人文于一体的大型文化生态景区——淇水诗苑悄然面世,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人,热情欢迎您的光临。

    淇水诗苑是诗与河的交相辉映,二者珠联璧合,构成了一个风景优美、诗情画意的生态史诗文化长廊,当属华夏一绝,中原之最。淇水诗苑,是诗城鹤壁的亮丽名片和有效载体,是延续鹤壁诗文化传统的纽带,是诗城鹤壁走向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以《诗经》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是诗经精髓的再现;它融汇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鹤壁这座古老而年轻城市诗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诗城鹤壁的重要文化地标。自开始建设以来不到两年时间,淇水诗苑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成功入选河南省“十一五建设成就”十大城市滨河景观,并被收入《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年鉴2011》。《光明日报》、《河南日报》、人民网、大河网等众多媒体都曾多次报道。

(本文部分照片由韩义提供)





 

 
     
淇水诗苑——诗城鹤壁厚重的文化地标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