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共城遗址 讲述“共和”的由来
共城遗址 讲述“共和”的由来
 
作者:非著名大河网友  加入时间:2011-9-5 15:28:17

2011-08-29 21:04

河南辉县在西周时期曾经一度是中原的焦点,当时,这里有一个诸侯国叫共国,共城原是共国的都城,是我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城墙遗址。它位于现在的河南辉县,始建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那时,西周实行分封制,各地建立了大约七十多个诸侯国,在现今的辉县就有凡城和共城两个诸侯国。现在的辉县北云门乡凡城村就是古凡国的故地,可惜凡城已荡然无存,只有共城还留下半壁江山。

西周末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历王被赶跑了,平民选举了共国国君共伯和来执政,这就是“共和行政”(另一说是周公与召公共同执政)。共伯和执政后,号称“共和元年”,这便是我国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作为“民众选举,共同执政”的意思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和”的意思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可以说,是共城开创了我国准确纪年的新纪元。

西周时期,劳动工具十分落后,建筑共城主要靠简陋笨拙的工具和大量的劳力,根据估算,当时每天大约出工一万多人,花费了最少5年的时间才修成了这座南北长一千五百米,东西宽约一千三百米的古城。城墙主体为土夯式,外边用砖石围砌,用以保护土层不被破坏,土墙厚约三十米,高十米,每大约十公分为一土层,用夯砸实。高大坚固的共城在当时的确可以起到抵御敌侵的作用。

千百年过去了,经过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共城已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古时的雄姿已是面目全非,只剩下一脉黄土绵亘于辉县城区文昌阁至闾巷村北一带。每到雨季,泥土随着纵横的沟壑被冲走,仅有的东城墙已是千空百疮。文昌路两侧的半壁残墙原是共城南城墙,文昌路纵向穿墙而过,原本较为完整的一段古城被开膛破肚,兀立于路两边......

尽管如此,共城仍有其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

解放前,在共城东南角的文昌阁一带曾进行过三次古墓挖掘,共发现了52座战国墓和4座车马坑。1950年秋,新中国第一次大型考古又选择了共城,共发掘了53座商代墓、27座战国墓和1座车马坑。出土了战车、兵器、青铜器、战国钱币等数不清的随葬品,出土文物中,当属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这一带的商周到战国古墓群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共城遗址 讲述“共和”的由来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