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淇卫名人 - 许穆夫人的才情
许穆夫人的才情
 
作者:尹剑翔  加入时间:2011-8-1 16:16:42

    我在前边的文章中除了引用相关史料之外,还有一部书也是我经常要引用的,这本书就是《诗经》。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在前边的文章引用的很多《诗经》中的诗篇,其实都是女性所做,但是这个结论,大多是后来专家通过各种方式推测出来的,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不过有一首诗,史料中很明确的记载了它的作者,而且没有疑义。
  这首诗叫做《载驰》,它的作者在《左传》上记录的很明确:"许穆夫人赋《载驰》。"
  关于许穆夫人,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有一些印象,我曾在《齐女孽缘宣姜篇》的最后提过一句,她是宣姜最小的女儿,她的父亲是公子硕(昭伯)。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的故事,我在《宣姜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说了。
  据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的考证,许穆夫人大约出生在公元前690年,她在正史中的记载很少,只在《左传》中露过一次面。
  不过还好,许穆夫人除了作《载驰》之外,《诗经》中还有两首诗也被专家基本确定是由她所做,一首是《竹竿》,另一首是《泉水》。
  如果把《竹竿》、《泉水》和《载驰》这三首诗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话,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许穆夫人的一生。
  先来说许穆夫人的少女时代,和许多贵族的少女一样,许穆夫人也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和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竹竿》一诗,据专家考证是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回忆自己的少女时代的作品。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我看了很多现代人对于这首诗的翻译,自己也试图翻译过,但是感觉都不好,最后还是觉得余冠英先生的翻译最为贴切和俏皮,所以还是采用这个翻译吧。
  "钓鱼竹竿长又长,儿时垂钓淇水旁。少女时光怎能忘,路远无法回故乡。
  汨汨肥泉于左方,哗哗淇水流右方。女大当嫁要出门,远别了兄弟和爹娘。
  淇水潺潺在右方。肥泉汨汨在边淌。明目浩齿一女郎,身上的玉佩叮当。
  淇河水欢快地流淌,驾小舟划着双桨。顺水漂流到远方,消散我胸中的忧伤。"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许穆夫人少女时的顽皮、清纯和无忧无虑。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美少女荡舟水中,垂钓嬉戏的美丽画面。
  但是有很多人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像朱熹等大儒们总是想把像许穆夫人这样的女性定义为端庄、正派、贤惠的代表加以宣扬,其实他们忽视了,很多所谓的贤夫人们也是从可爱的少女时代走过来的事实。

        我前些日子看了一首由唐代着名的贤后长孙皇后写的《春游曲》,一度非常奇怪,感觉这不像是一位历史上着名的端庄温柔的皇后所写的诗句,倒像是一篇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纯情烂漫的少女所做。
  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其实这才是真实的长孙皇后,被史家们所记述的长孙皇后只是她的一面,那个形象是用来做广告的,正襟端坐却不真实。
  许穆夫人也是一样,我最初对她的印象,只是一个酷似五四运动中,游走在街上的爱国女学生的形象。后来从她的诗句中渐渐感觉到这是一个十分可爱,顽皮且容易亲近的女孩。她也曾经有过似水年华,淇河边至今留有多处"许穆夫人钓鱼处",这就是许穆夫人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年华的见证吧。
  不过女孩子长到了一定的岁数,不出意外的话,都是要嫁人的。
  许穆夫人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了。
  俗话说:"一家女,百家问。"更何况是像许穆夫人这样出身名门的女子。
  《列女传》记载:"初许求之,齐亦求之。"
  在时间上推测,许穆夫人的追求者除了许穆公外,还有一位应该是齐桓公。
  据《列女传》记载,许穆夫人很想嫁到齐国去,理由和祭仲劝郑公子忽娶齐女有些相似。《列女传》上许穆夫人通过傅母对卫国的国君(应该是卫惠公)说:"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
  大意是说,许国是小国且远离卫国,齐国是大国而与卫国很近,如果北方的少数民族进犯卫国,只要我在齐国,齐国就会来快速的救援。
  很多专家对这番话,深信不已,认为许穆夫人对各国之间的关系比较了解,且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要说的是这个许穆夫人,只是刘向伪造的而已,这段话看似是像先兆似的预言,其实细细读起来,就会觉得这更像是马后炮似的战后总结,刘向想要表达的是当初如果卫国把许穆夫人嫁到齐国就好了,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吃后悔药"。
  当时的许穆夫人的想法绝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刚刚才说过,少女时代的许穆夫人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我个人感觉她在出嫁的时候,不会想这么多。《列女传》中的许穆夫人的形象简直就是一个像郑国祭仲一样成熟老道的政治家形象,这和《竹竿》中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相差太远了。
  而且当时卫国和齐国已经联姻,《左传.僖公十七年》记载,当时的卫共姬已经嫁给了齐桓公。齐桓公的母亲也是卫国人,所以说《列女传》这番如果许穆夫人嫁给齐国,卫国遇难时齐国会加以援救的话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比较多余的,因为即便是许穆夫人不嫁给齐桓公根据上面这些条件,齐桓公也会出兵援助。其实还有一点齐桓公和许穆夫人不太容易结合的原因,就是两个人的血缘太近,而且是两辈人,两个人是舅舅和外甥女的关系,虽然在春秋时屡有乱伦的事情发生,但是我想这个事情他们多少还是会忌讳的。
  就许国而言,也不像《烈女传》中说的那么不堪,许国是姜姓的诸侯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周平王时代,许文公曾经帮助申侯打败了犬戎,是拥护东周王室的功臣之一。而且据《左传》记载,卫国和许国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公元前712年,齐、鲁、郑三国联军攻伐(上篇说的息国进攻郑国就是趁这个空子),许庄公被迫跑路,他的逃亡目的地就是卫国。

        公元前697年,许穆公即位,在他的治理下,许国日益强盛,齐桓公在称霸会盟的时候,许国也算是一方诸侯参加了会盟,在齐桓公伐蔡的过程中,许穆公也亲自率兵参与了这次作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许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完全有资格娶到许穆夫人。
  如果说许穆公哪方面差一点的话,我感觉是爵位的方面。在春秋的时候,除了像楚国这样的"蛮夷"之外,大多数国家国君的爵位还是由周天子封的。而许穆公在其下葬之前,在《左传》中一直被称为"许男",男是五等爵位中最低的一等。而许穆公在下葬时才以公爵相称,这说明许穆公的称号是谥号,是死后才被周天子追封的。
  对于《列女传》上什么许国远而齐国近的说法,其实大家完全可以去看看地图,卫国在现今河南淇县附近,许国在河南许昌附近,也就是三国时曹操的根据地,其实两地相隔并不远,距离只有198.9公里。而齐国的临淄与卫国的距离是483.2公里,这是我今天在地图上测量的结果,我想只要是不发生科学家们预言的几千万年发生一次的那种大陆漂移之类的事情,大致应该是这个距离。所以《列女传》中说的许穆夫人嫌许国远的论述并不成立。
  我给大家解释了这么多,其实我是想说,不要总把女人和政治划上等号,特别是青春的少女。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许穆夫人只是个爱国女诗人,殊不知她也是一个曾经拥有过青春年华的美少女。
  《竹竿》一诗中丝毫没有流露出许穆夫人对于许国的反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少妇对于自己少女时代的一种回忆和笼罩在她心头的一丝淡淡的乡愁而已。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卫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卫惠公死了,他的儿子卫懿公即位。
  卫惠公即宣姜和卫宣公的儿子朔,曾经和母亲一起密谋杀害公子汲,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寿。我在《宣姜篇》说过,朔因为曾经谋害自己的哥哥,所以他在卫国是非常不得人心的,他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左右公子叛乱的事情,卫惠公被迫跑到了齐国,后来舅舅齐襄公帮助卫惠公平灭了叛乱,卫惠公这才回国复辟。
  卫惠公死后,卫懿公即位,他和许穆夫人的关系非常特殊,如果说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从许穆夫人的父亲这一方来论的,因为昭伯和朔是一辈人,如果以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是卫懿公的亲奶奶这一点来论,卫懿公还要叫许穆夫人一声小姑姑。《列女传》上说许穆夫人是"卫懿公之女",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卫懿公用自己的行动充分证明了,"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这句话。卫懿公骄奢淫逸,弄得民不聊生,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养鹤。
  这个爱好被很多史书,包括后来的小说和现代某些作家的作品无限的夸大。
  鹤这种动物当时的中国的北方很少见,陆机《毛诗义疏》上说:"今吴人园囿中及士大夫家皆养之。"吴国的地域在今天江苏省南部太湖区域,就此看来鹤当时只在太湖周围才有。所以,卫懿公对于鹤的这种新鲜感是可想而知的。
  《史记》上对于卫懿公好鹤这件事情并没有作太出格的描写,只是说卫懿公"好鹤"。
  《左传》记载就略显生动了些,说卫懿公养的这些鹤出门有"轩"坐,"轩"就是车,当然这车不是什么普通的的士,而是大夫一级才能乘坐的专用车(《左传正义》:"轩,大夫车。")
  我个人认为卫懿公好鹤这件事情,只是一个百姓憎恨他的由头而已。
  《淮南子》上说:"鸡知将旦,鹤知夜半。"夜半就是黑暗的来临,鹤其实就是卫国黑暗政治时代即将到来的一种象征而已。
  鹤这种动物非常的孤傲,它除了鸣叫,好像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它不像狗可以看院子,也不像猫可以抓老鼠。用一句话形容它就是中看不中用。
  所以,我感觉卫懿公好鹤是在影射卫懿公用人上的不高明,从后来对狄人的作战中可以看出,他用了一帮和他所养的鹤一样中看不中用的人。石祁子(《东周列国志》上说他是那个大义灭亲的石蜡的孩子,高干子弟)、宁庄子、渠孔、子伯、黄夷、孔婴这些被卫懿公委以重任的人,后来的表现简直令人绝望。
  鹤不中用不要紧,人要是不中用,那就有点麻烦了。

        而此时的许穆夫人在不远的许国早就得知了卫国国内的情况,此时她的心理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影。
  为了排解这种胸中的担忧,她写了人生中的第二首诗《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车出游,以写我忧。"
  其实我刚看这首诗的时候认为这首诗和《竹竿》一样只是回忆许穆夫人在未出嫁前的时光。但是后来我在这首诗里读出了不只是乡愁,还有淡淡的哀愁。
 

  《泉水》一诗直伤卫国国事,作者深切地为卫国的国情担忧,感情上比起《竹竿》一诗更为精进。
  这时候的许穆夫人很明显已经脱离了天真浪漫的少女时代,而进入了一个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期。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见了一种转变,是女人心性的一种转变,是一种质变的过程。
  许穆夫人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公元前660年,戎狄向卫国发动了攻击。
  卫国此时进入了一级战备,国人中的很多人被授予铠甲,准备迎战狄人。但是这些临时证调来的士兵却没有任何的抵抗意志,他们埋怨说:"这仗应该让鹤去打,鹤实际享有官位和俸禄,我们哪里能打仗!"
  其实此时的卫懿公做出应战的反应并不慢,如果用人得当的话,是很有机会取得胜利的。
  此时的卫懿公做出了如下的安排,他先把象征君王的玉佩给了石祁子、把箭给了宁庄子,让他们俩以此来鼓舞士气(《左传》:"以此赞国。")
  "子"这个字在春秋的时候是当德高望重的人讲,可见石祁子和宁庄子在卫懿公看来都是可以信赖的人,并且卫懿公将绣衣交给了自己的老婆,并告诉自己的老婆,听这二位的安排(《左传》:"听于二子。")
  石祁子、宁庄子被卫懿公安排的任务是守城。
  安排好城防之后,卫懿公亲自出征,派渠孔驾车,子伯为右军、黄夷为先锋、孔婴殿后。这个安排本来也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这些平常受到卫懿公宠信的人根本就不会打仗,在士兵中也没有任何的威信。
  所以,卫军与戎狄在荣泽的遭遇战中,被打得大败。卫懿公非常固执,到死也不肯扔掉属于自己的旗帜,结果被戎狄杀害。想起曹操为了逃命可以割须弃袍,卫懿公的水平真的显得过于小儿科了。
  此时战争的天平已经向戎狄倾斜。
  但是如果此时卫国坚壁清野,死守卫国首都,等待各国的援军的话,历史很有可能会改变。
  不过我说过,卫懿公手下这帮人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家伙,说好听了就是些"棒槌"。
  狄人俘虏了两个掌管祭祀的大史,大家请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华龙滑,一个叫礼孔,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汉奸雏形。
  他们告诉戎狄,"如果你们不先放我们回去,你们是不可能得到国都的。"(《左传》:"不先,国不可得也。")
  戎狄大都是实心眼,相信了他们的投降,放了这两个汉奸回去,这两个汉奸也是忠实的履行了汉奸的职责,回到城里就告诉守城的士兵:"这个地方是不能呆了"(《左传》:"不可待也。")我不知道此时负责守城的石祁子、宁庄子在干什么,可能是被这两个"汉奸"忽悠了,卫人没有做出任何抵抗就趁着夜色弃城而逃。
  狄人此时不废一兵一卒,就攻占了卫国国都,当他们进入卫国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了,便派兵追杀,大家想想看刘备携民过江的场景,当时卫国的情况和这个场景差不多,老百姓携家带口也跑不快,很快被戎狄追上,在黄河边上一场惨痛的屠杀开始了,卫国又一次被打败。
  这场战争中,卫国的士兵和百姓的具体死亡人数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有一个数字清清楚楚的记录在了《左传》中,那就是从卫国国都跑出来并成功渡过黄河幸存的人数只有七百三十人。

        我想用任何的什么血流成河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这场战争的惨烈都是苍白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用数字量化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科学。我想说,只有用数字量化的死亡,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此时的许穆夫人百感交集,面对自己的母邦遭逢大难,甚重乡情、多愁善感的许穆夫人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许穆夫人悲愤之下,写下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载驰》,全诗如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秭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还是用余冠英先生的解释吧。
  "马儿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许穆夫人对卫国亡国的焦急和悲痛心情外,还有就是对丈夫许穆公不予援手施救的一种愤怒,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当时对于卫国的援助的国家中确实没有许国的身影。
  这可能就是刘向在《列女传》中做出那样马后炮式分析的主要原因,其实就当时的形势考虑,在黄河北部的卫国,共国和滕国都因为这次戎狄的进犯而灭亡,为什么唯有许国没有事呢?我刚才说过,许国与卫国只差不到二百公里。
  只有一种解释,许国当时和戎狄是同盟国。所以,许国面对卫国的灭亡选择了不作为。
  许穆公不作为可以,可是许穆夫人可是不依不饶,从《载驰》这首诗中我们就能看出许穆夫人对于许国这种对于自己母邦不管不顾的愤怒。
  一般女性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是许穆夫人很是洒脱,她选择了离开。
  许穆夫人带着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奔卫,共赴国难。当然在离开的时候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甚至有人认为,许穆夫人根本没能离开许国。
  《毛诗序》上说:"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按照当时周的礼仪出嫁的女儿只有给父母奔丧方可回娘家,照这种说法许穆夫人很有可能没有离开许国。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是许穆夫人动身往漕,途中遇许国大夫的劝阻,被迫返许。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载驰》的诗中很明确的说:"言至于漕",很明显此诗是许穆夫人到达漕邑后所作。孟子曾高度评价许穆夫人,认为她背"义"返卫。
  我想无论是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还是君子教条,都是不可能阻挡一个有着真正爱国情怀的人回到自己的祖国。
  此时的形势已经摆在了北方诸国的面前,戎狄之患已经成为了北方诸国的最大敌人,所以北方的各国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
  先是许穆夫人的二姐夫宋桓公,在黄河对岸迎接卫国、共国和滕国的难民共五千余人。

        这些人组成了临时政府,当然,国不可一日无君,过渡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出新的领导人,卫国人深切的感受到做国君的人,人品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考虑让被宣公谋杀的太子汲的后代坐君王,没想到汲的儿子也早就死了,卫人又想立替兄赴死的公子寿的后代去作君王,但是找来找去才发现,公子寿死的时候年龄并不大,并没有留下子嗣。太子汲还有两个同母(夷姜)所生的弟弟黔牟、昭伯(宣姜的第三任丈夫),也已经早死了。
  卫人们找来找去,发现能和太子汲扯上直系关系的儿子也好,弟弟也好,都死了。没办法,只能把昭伯和宣姜的儿子公子申立为君王,也就是卫戴公。
  卫国很快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援,齐桓公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镇守曹地,保护了卫国的流亡政府,另外还赠与了卫戴公和他的夫人很多礼物,以示安慰。两年后,卫国在众多诸侯国的帮助下,在楚丘重建都城,周天子重新把这块土地封给了卫国(《左传.僖公二年》:"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
  就当时的卫国而言,虽然复国了,但是厄运好像并没有结束,卫国王室就像被下了诅咒一样,卫戴公也很快就死了。
  还好,卫国此时还有一位公子健在,他就是宣姜和昭伯的二儿子公子毁,公子毁因为卫国的内乱所以一直在舅舅家齐国避难。
  这时侯,公子毁被立为君王,也就是后来的卫文公,卫文公终于结束了卫国几十年的宫廷内乱,各种史书对卫文公的评价都不错。
  《左传》说他:"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史记.卫本纪》记载:"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
  卫国在卫文公的领导下重新振兴。卫国在诸侯国中渐渐恢复了地位,后来为了躲避戎狄,卫国又从楚丘又迁到了帝丘(今天河南省濮阳),这样卫国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到公元前254年才被另一个魏国所灭。当然这只是后话。
  对于没有出兵救援的许穆公,在卫国遭难的四年后,在与齐桓公共同讨伐蔡国的路上,抱病而死,此时许穆夫人有没有回到许国,她的归宿如何,我们无从考证。
  许穆夫人不惜自己的安全毅然归国的行为,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恐怕也只有这样的决心才能写出这样被人们传唱千年的诗句。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是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令人感动非常。
  我一直在问我自己,许穆夫人的才情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她能写下千古传唱的名篇?借许穆夫人这个疑问,正好和大家讨论一下,大文学家是怎样诞生的这个话题。
  我一直在公司义务为我的那些小外甥小侄女们辅导作文(我同事的孩子们),我的同事问我,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孩子写好作文?用不用特殊的训练?
  我告诉他们,写出好文章需要阅历,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还有就是EQ要高,能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当然没有必要去逼天真无邪的孩子硬写出大人似的文章来。
  我的同事听完我的解释说你的意思是说那些大作家、大文豪能写出这么多好文章,都是EQ决定的喽。
  我告诉他们我刚才所说的标准只是能让孩子们写好文章而已。如果是想做大作家、大文豪需要具备的条件远远不止这些。
  很多大文豪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着超出常人的EQ,但是只靠想象力和EQ是不可能写出传世的文章的,他们先要确定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他们还会有比较痛苦的思考,他们肯定会遭遇比常人更多的打击,体验过比正常人更多的郁闷,思考过别人未曾遇到过的诸多问题。
  以许穆夫人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许穆夫人有一个幸福且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绝不是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应该多给与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不要对孩子的顽皮多加限制,也不要对孩子的好动横加指责,更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轻易棍棒相加(多少有点也是正常)。

        如果是一个童年过于阴暗,负担过于沉重的孩子,他的价值取向肯定会出现问题,这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的轨迹。这样的孩子即便情商再高,也不会有过于常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所以,我认为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愉快的童年,是成为文学家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感觉就是要学会怎样观察和思考。
  对于天真的孩子可以放纵,但是对于想做一个优秀文学家的有志青年来说,观察和思考是必须的了,这时候要培养自己的就是对事物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对周围不符合常理现象的思考能力,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是文学家的苗子,他肯定会显示出来一种才能,就是能用文字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写出来。
  许穆夫人做《泉水》一诗的时候,恐怕就是已经达到了这种观察思考与意境描绘相结合的境界,所以才写出了这么好的诗句。
  但是这还不是一个最优秀的文学家的全部,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不是每个人都能碰见的,这个外因就是曾经在精神上遭受过重大的打击。这也是成为一个大文学家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也许很多人认为自己平安度过一生是最重要的,嗯,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谁也不愿意遇上灾难或者是大的变故。但是如果你遇到了,且你已经顺利通过了成为大文学家的前两个步骤,我感觉这并不是你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你的幸运。
  我们中学时都学过孟子说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这句话对于一个大文学家的诞生一样的准确,想想左丘明、司马迁、李白、杜甫、陆游,还有就是可以和许穆夫人比肩的一代词宗,女词人李清照,哪个不是有过极其痛苦的经历,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
  所以,我想告诉那些梦想自己成为大文学家的人们,做大文学家的几率实在是很小,除了良好的幼年教育,天才的情商,还需要有老天赐给你的痛苦经历,缺一不可。
  很多人一直都在说,许穆夫人是一个多么有才情的女诗人,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受到后世诸多敬仰的女性诗人,她内心受过多少的煎熬?
  许穆夫人成为了一个大文学家,但是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痛苦的女人,没有办法,因为文学家没有快乐的,即便是女性也是一样,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许穆夫人的形象,一个EQ很高,多愁善感,且又痛苦非常的女人。





 

 
     
许穆夫人的才情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