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由苏家与淇竹说起
由苏家与淇竹说起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7-26 17:08:53

  谈过苏轼的《送顿起》、《河复》以及祈天求雪,再来谈苏轼一家与淇竹。苏轼贬海南,他的小儿子苏过一直随侍身边,并常以画请教父亲。苏过书、画之胜,克肖其先人,善作怪石丛筱,咄咄逼人。苏轼观苏过所作木石竹三绝,题写了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诗中以淇园比喻苏过所画之竹苍翠,可见淇竹对外界影响之大。原诗如下: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

  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

  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惟有长身六君子,依依犹得似淇园。

  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一生爱竹,他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写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可惜的是,苏轼生活的年代,气候变冷,公元1110年与1178年,福州的荔枝全被冻死。唐代四川成都曾经生长过荔枝,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诗句: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但到苏轼所生活的北宋,荔枝只能生长于成都以南的眉山。到了十二世纪的南宋,据陆游诗与范成大的《吴船录》,连眉山也不长荔枝了。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人在淇河两岸滥伐林木烧炭破坏淇竹,金人大量烧炭也印证了当时天气的寒冷,气候变冷与人为破坏的合力加剧了淇竹的消亡。

  苏轼有一个弟弟名叫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死后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写有一首《林笋》:

  竹林遭冻曾枯死,春笋连年再发生。天与岁寒终倔强,泽分淇澳转敷荣。狂鞭已逐草侵径,疏影长随月到楹。嵇阮欲来从我余,开门一笑亦逢迎。

  这首七律,以淇竹和竹林七贤烘托所见青竹顽强抗争迎得繁荣的倔强精神,抒发了自己仰慕先贤,追寻旷达、力求致远的思想感情。魏晋时期,淇奥竹林中汇聚了七位贤士,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大都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个人常聚在淇奥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苏辙另有一首《送李昭叙移黎阳都监归洛省亲》:

  与君非旧识,倾盖便相亲。共事林泉郡,忘归南北人。煮茶流水曲,载酒后湖漘。未觉游従厌,空惊别恨新。濒河今重地,知己旧元臣。洛下闻鸡犬,家书不浃旬。西还倚门罢,北渡羽书频。忠孝传家事,风流待一振。

  苏辙一生视苏轼即为兄长,又是老师,还是朋友,也是知己。苏轼视苏辙既是弟弟,也是至友。弟兄二人志同道合,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喜同悲,命运相牵。据说巴蜀眉州山清水秀,人杰辈出。相传苏洵之女苏小妹,聪明绝世智力超人。苏小妹十岁能诗,苏洵甚是溺爱,自此苏小妹博览群书,不再针织女工。这些是不是历史真相,秋雨无力分辨。





 

 
     
由苏家与淇竹说起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