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化新闻 - 淇竹文化
淇竹文化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7-15 21:05:41

       一、淇奥开竹文化之先河

  《卫风·淇奥》以淇河两岸的淇竹起兴,歌颂了君子卫武公淇竹一样的美德。《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由卫武公所写的《抑》可知,卫武公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原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中涉及竹的诗篇只有四首,分别是:《国风·卫风·淇奥》、《国风·卫风·竹竿》、《国风·秦风·小戎》、《小雅·斯干》。明着写竹的只有一首,就是《淇奥》。《淇奥》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起兴,描写了淇河两岸的淇竹风光,歌颂了卫国第11君卫武公的美德,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秋雨个人认为,康叔姬封同样堪称淇奥绿竹一样的君子,《淇奥》中应该有他身影。

  《淇奥》大约写于公元前821年,《淇奥》开创了千古淇河文化中淇竹文化的历史先河,也开创了华夏竹文化的历史先河。自从仓颉造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出现了甲骨文,之后便是竹简,从此华夏文明与竹同辉。华夏研究和利用竹的历史可上溯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那时的陶器上就有了竹的符号。山东历城县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炭化的竹节。商代开始使用竹简和竹笔,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从带“竹”字的汉字中可以看出,竹给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有二百多个带“竹”的汉字,竹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华夏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人们把竹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竹挺拔秀丽,四季常青,潇洒优美,姿态千奇,独具韵味,情趣盎然。看到“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竹,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对竹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没有牡丹富丽,没有松柏伟岸,没有桃李娇艳,但竹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把财富奉献给人间。

  竹为儒、道、佛所共赏,积淀着深厚的竹文化意韵。竹既有美的意象,又与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为历代儒家所吹捧。自魏晋以来,竹就成为风流名士理想的人格化身,敬竹、崇竹、引竹自况,蔚为风气。竹为春天的象征,竹和松一样,象征子孙兴旺。青竹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翠竹,尽为法身”。竹节与节之间的空心,使佛教概念“空”和“心无”的形象体现。观音菩萨现身于南海紫竹林中,听潮起潮落,悟苦空无我,修成耳根圆通,能“寻声救苦,大慈大悲”。青竹与道教也有缘分。上清派道教领袖陶宏景认为在园内北宇植竹可使子嗣兴旺,并据五行之术解释道:“竹者为北机上精,受气于玄轩之宿也。所以圆虚内鲜,重阴含素。亦皆植根敷实,结繁众多矣。公试可种竹于内北宇之外,使美者游其下焉。尔乃无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这首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坎坎,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竹纤细柔美,长青不败,秀逸而有神韵,象征着青春永驻;青竹潇洒挺拔,翩翩如君子风度;青竹凌云而仍虚心,象征着谦虚;青竹具有美好的品格,虚心而能自持,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青竹凌云有意,傲寒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青竹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被人们视为气节的象征。

  各朝各代文人都在追思着淇竹,弘扬着千古淇竹诗文化,弘扬着华夏竹文化。各朝各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竹画的记载,赞美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的诗篇历经千古,经久不衰。青青淇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淇竹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神话、竹诗歌、竹书画,华夏竹文化成了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华夏文化中的奇葩。正是:

  遥望清淇水岸弯,竹林茂盛绿相连。虚怀君子有文采,探讨切磋代代传,如玉精雕德非凡。仪态端庄胸广阔,位高显赫貌威严。竹青君子生淇奥,千古歌功颂万年。

  遥望清淇水岸弯,青青翠竹绿相连。虚怀君子有文采,美玉明珠垂耳边,宝石璀璨冠非凡。仪态端庄胸广阔,位高显赫貌威严。竹青君子生淇奥,千古歌功颂万年。

  遥望清淇水岸弯,葱茏淇绿相连。虚怀君子有文采,铸器铜锡美世间,玉成礼器更庄严。宽广胸襟性旷达,凭依车马远天边。非凡谈吐且风趣,幽默开怀未结冤。

   二、淇竹南迁与惨遭砍伐

        千古淇竹消亡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迁,人为破坏加剧了淇竹的消亡。淇河卫地古代是黄河(大河)流域,自从东汉时期就已经不是黄河流域,已经属于海河流域。淇河卫地气候变迁与整个中国气候变迁趋势是一样的。1972年,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利用中国文化的优势,以研究手段与资料依据为标示,将五千年的中国气候变迁大趋势分为四个阶段:考古时期(约前3000-前1100);物候时期(前11001400);方志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时期。

  考古时期尚无文献记录及文献极少,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之一是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大约存在于五千六百至六千多年前,属于仰韶文化。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原始人猎获的动物中有麞和竹鼠,现在这些动物只存于亚热带,西安一带已经绝迹,从而推断当时的气候必然比现在要温暖潮湿。约公元前1400至公元前1100年,相当于殷商时期(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动物亚化石除了水麞与竹鼠外,还有獏、水牛与野猪,还有今天只存在于热带的动物。这一时代开始,中国有了甲骨文,殷代甲骨文中有数千件记载着与求雨、求雪有关的文字。当时安阳种稻的时间相当于现今阳历的三月,现在则要到四月中旬。甲骨文中还记载有猎人捕象,河南古地名为豫,就是人牵着象的意思,可见河南在当时比现在要温暖一些。再往东到山东历城县,在一个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炭化的竹节。根据这些发现,对照今天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的温度,竺可桢认为,目前正月份的温度比当时减低3℃5℃,年平均温度大约减2℃

  物候时期与方志时期都是利用历史的物候记录来推断气候变化,只是方志时期重点使用我国丰富的地方志,其物候记录更加集中,易于利用。古代虽然没有气象仪器观测气候的变化,但却有丰富的物候记录。所谓物候是人观察到一年之中何时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植物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种观察积三千年之久,记载翔实,是一笔可贵的历史气候研究资料。例如夏殷之际的郯国(山东),用家燕的北来,以判定春分的到来。而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的春分时节,家燕只飞到上海,还未到上海以北的郯国,两相对照,上海与三四千年前的郯国年平均气温要相差1.5℃。这一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推测气温的结论是一致的。由此可知,目前淇河卫地的温度比三四千年前淇河卫地的温度低,已经不适宜淇竹的生长。

  周朝的文字初期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譬如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候墓出土的西周康侯簋。后来有更多地刻或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竹简的普遍使用,使得当时文字中有许多以为头,说明周初温暖,淇河两岸普遍有竹类生长,与现在大不相同。到了周朝中期,气候转冷,出土于汲县(河南卫辉)的战国魏襄王陵墓中的《汲冡纪年》,也就是《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886)汉江有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31年与公元前897年。不过一二百年以后的春秋时期,天气又再度转暖。竹子与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在《诗经》里被提及。例如《秦风》中载: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以南,现在并无梅树的踪迹。卫武公生活于约前853758年,《淇奥》中的淇竹当是生长在气候转暖时期。

  战国、秦与西汉,气候一直暖和,到了东汉才有趋冷的记录,但时间不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气候真正地冷了下来,在公元四世纪上半叶冷到极点,渤海湾连续冰冻三年,冰上可行车马军队。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齐民要术》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旬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石榴树会被冻死,但今天这些地方的石榴树却能安全越冬,无需裹扎。

  隋唐以后,天气又变得温暖。公元650年、669年与678年的冬季,当时的首都长安无冰无雪。八世纪初,皇宫中长有梅树,种有柑桔。梅树只能耐寒到-14℃,柑橘只能耐到-8℃,有梅有柑是气候温暖的证明。

  但到了十一世纪初期的宋代,北方已经没有梅树,气候冷于唐朝。十二世纪,气候继续变冷。太湖不但在公元1111年全部封冻,而且冰上可以行车,太湖东南部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从公元11311260年,杭州春节降雪,降雪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比十二世纪前十年最晚的春雪差不多推迟一个月。十二世纪的寒冷从北到南延伸,直到华南与西南地区。公元1110年与1178年,福州的荔枝全被冻死。四川成都曾经生长过荔枝,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诗句: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但到苏轼所生活的北宋,荔枝只能生长于成都以南的眉山。到了十二世纪的南宋,据陆游诗与范成大的《吴船录》,连眉山也不长荔枝了。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人在淇河两岸滥伐林木烧炭破坏淇竹,只是加剧了淇竹的消亡,但根本的原因是气候的变冷,金人大量烧炭也印证了当时天气的寒冷。

  虽然十三世纪初期到中期一段时间天气有转暖的迹象,但到十四世纪,冬季又是严寒。公元1329年与1353年,太湖再次结冰。黄河在公元1351年十一月时就有冰块漂流到山东,而现代的记载表明,河南与山东要到十二月份河中才出现冰块。明正德十六年(1521),虽然淇县令赵之屏为修复武公祠重新栽植淇竹,但因气候变迁的原因,淇园不可能再有当年竹林风采。 

 

        三、千古淇竹消亡的原因

  种种迹象表明,历史上淇河两岸的淇竹枝叶繁茂,蔚然成林。淇竹曾是淇县的八景之一,淇县八景是: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 半岩风雨、曲径烟霞、 双剑横秋、一壶映月。秋雨曾写过几句:

  淇园竹翠绿成林,有斐莲芳飘白云。

  列柿流丹红似火,群峰敛碧太行春。

  半岩风雨肥泉瀑,曲径烟霞景醉魂。

  双剑横秋惊峻险,一壶映月倍清心。

  公元1891年,即清光绪十七年,淇河岸边的许家沟立《重修玉帝庙碑》记载:“许家沟村翠柏苍天,遥映淇泉之茅竹,邑之胜境也”。清康熙九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

  公元前132年,汉元光三年春,大河决口于顿丘,夏又决口于濮阳瓠子河,河水泛滥十六郡,长达二十三年。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刘彻在泰山封禅后,命汲仁、郭昌率十几万人堵瓠子河决口。刘彻还亲自临祭,令群臣从官皆负薪。时东郡烧草薪少,刘彻指挥伐淇园之竹,制楗堵塞决口,终于成功封堵住决口。汉武帝刘彻有《瓠子歌二首》:

  其一: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郁兮栢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其二: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刘彻的诗记录了为治理黄河水患,历史上对淇河沿岸竹林的第一次大砍伐。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诗句:“淇园方下竹,瓠子复修宫。”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擢直集贤院的石介诗句:“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元代户部尚书师泰诗句:“金堤塞已溃,淇园竹为楗。”皆是在叹咏汉武帝斩淇园之竹以塞瓠子河决这一历史事件。

  《后汉书·寇恂列传》记载:东汉建武元年(25),河内太守、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万,支援刘秀北征。这是历史上对淇河沿岸淇竹的第二次大砍伐,这两次砍伐均未损伤淇竹的元气,可见淇园产竹之多。隋代牛弘《大射登歌辞》:“乌号传昔美,淇卫著前名。”淇卫,代指产自淇园的淇卫竹箭,说明淇园的竹誉满天下。东汉章帝七年(82),汉章帝刘炟听说淇园绿竹茂盛,景色宜人,于是率满朝文武莅临淇园游览观光,足见淇园之魅力。

  淇奥淇竹应该是华夏竹的发祥地之一。南宋诗人、四川宣扶史李曾伯写有一首诗,题目叫《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管顺甫用湘竹编凉席赠人,并名之曰“湘夫人”,李曾伯写此诗答谢他。其中有句:“妾家淇园北君,厥祖慈事宗苍篔。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千古流落湘江滨,几番雨露敷新荣。斑斑不改啼红痕,膏煎漆伐悔自矜。”李曾伯用拟人手法,说淇竹跟随虞舜南巡至湘江,同情青竹因才得祸,歌颂青竹忘我牺牲,奉献人类的高尚品质。由此诗可知,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至湘江一带,可见湘妃斑竹也是从淇园移植过去的。

  宋代徽州婺源人、朱松之弟、朱熹之叔父朱槔有诗《同蹈元看竹了轩因用去年方字韵作此》:“淇澳渭川那复梦,而今天遣出南方。要观大节须霜雪,莫说此君无肺肠。照水形容殊不恶,临风言语一何长。山僧岂识留连意,千里故人逢异乡。”朱槔梦中多次相会的淇竹如今在遥远的南方邂逅,天遣应是指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而移植南方。

  五代十国时期的江南盛行歌咏烟柳,淇竹文化传至江南,到五代十国几乎无人提及。南唐后主李煜有个画师名叫卫贤,卫贤当年却画出了《竹林高士》,不能不说与淇竹文化有关。后人多不知是何处人士,有人说卫贤是长安人,有人说卫贤是京兆开封人。不管卫贤是何处人士,他的祖籍就在淇河卫地。卫姓的开祖是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康叔,康叔最初被封在康,后来改封在卫,就在卫地繁衍了四十余代,浚县的卫贤镇曾做过卫国都城。卫国一直到秦二世末年,才被强秦灭于野望,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卫贤镇名字的由来不得而知,后来改名是否与画家卫贤有关也不得而知。东晋大书法老师卫铄,后人尊称为夫人,家住河东安邑,祖籍也在淇河卫地。秋雨试着填一首山亭柳·淇奥》

  淇奥歌音,雾岚竹清新。思君子,梦中寻。有斐当年身影,岸边月色黄昏。忆起朝歌千古,直到如今。

  月光烟翠朦胧景,人非物换转乾坤。新时代,更情真。崛起高楼大厦,凯风卫地吹春。隐秀开泰文化,胜概淇滨。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军南侵,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北宋灭亡。金军占领中原以后,金军对淇河两岸林木进行毁灭性砍伐,淇竹遭此重创,衰败凋零,淇园翠竹景色再不复存,零星残存的淇竹在风雨中哭泣。岳飞之孙岳珂诗句:“北都旧产无淇竹,见说园池芦苇多。涨绿不妨夜来雨,更须别浦听鸣荷。”岳珂生活在南宋时期的公元1183—1234年,可见淇竹在金军占领中原以后遭到了怎么样的破坏。淇竹遭此重创以后,衰败凋零,淇园竹翠景色再不复存,淇奥只剩下零星的淇竹。

  《淇县志》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淇县令赵之屏为修复武公祠,曾重新栽植过淇园青竹。清康熙年间户部给事中、淇县人高遐昌写有《淇园菉竹赋》,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淇县知事、浚县人郭玥写有《淇奥绿竹赋》,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再看到淇竹了。

  淇竹是中华竹文化的象征,淇奥是中华竹文化的摇篮,恨徽钦二帝无能荒淫灭国,使淇河卫地生灵涂炭,淇竹惨遭灭顶。宋徽宗赵佶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途中,滴泪写了一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更是为那段华夏耻辱的历史增添了风花雪月。新时代的今天,秋雨借用帝王的亡国词,也写上一首《燕山亭·忆淇竹》:

  耻辱徽钦,北宋寿终,恶孽金兵南取。淇奥鬼嚎,竹泪悲吟,遭砍被伐风雨。满目凋零,恨金寇骂声千古。凄苦,故土祭淇园,痛伤淇竹。

  凭寄追忆重重,岸边梦,瞻淇斐消无语。群山矗立,碧水东流,知君子今何处。怎不相思,淇河卫地多回顾。云路,悲旧事情怀怨诉。

        四、曾经匿迹的淇竹文化
    周人自镐京与时俱进,终将殷商灭在淇奥。三监之乱后,殷商后裔迁徙远方,周人占据朝歌。八百年后,秦嬴政终止了周人的天下,实现了华夏的统一。有人说秦嬴政是殷商后裔,这是周人灭商,然后又由殷商后裔灭周,一报还一报,其实这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卫国都城自朝歌迁出,成了千古淇河文化中《诗经》文化的终结。《诗经》之后直到晋代,淇竹文化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是一蹶不振,走向萧条。淇河文化作为华夏文化播向华夏版土广大区域,而作为发源地的淇河文化却遭到破坏,华夏文化中心迁徙,《诗经》中的淇竹诗文化销声匿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竭尽全力抹黑淇河文化,终于使淇河文化遭到重创。
    秦朝时,淇河卫地设有朝歌和黎两邑,分别为位于古朝歌和大伾山北。汉朝时,淇河卫地设有朝歌和黎阳两县,朝歌属河内郡,黎阳属魏郡。后汉三国时,淇河卫地终被曹军从袁绍手中夺去,归魏国版土。历史推进到了秦代,华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咸阳,淇水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虽然淇园淇竹依然青青,但淇奥赵国南长城却已黯然失色,淇河文化被秦代遗忘在太行东麓。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私学,凡谈论诗书者斩首,在这种大背景下,淇河文化几乎灭顶,更不要说淇竹文化的发扬广大。
    淇河岸边的淇竹随风摇曳,风中送来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呐喊声,淇河岸边应和着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可惜起义军西进受阻,原来诸侯国的旧势力各自只顾自己,见死不救,农民起义惨遭失败,淇竹迎风呜咽。楚汉相争,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在长安建了汉朝,西汉时期华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换作长安。汉乐府问世了,汉乐府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乐府民歌。汉代出现了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人们称其为汉赋。汉代剥夺了黎民自由的权利,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辜聚众饮酒,罚金四两。如此苛刻的汉律之下,淇河文化不可能从秦朝的重创中复兴。
    自从秦朝华夏的大统一,使浪费在内部征战的力量得到凝聚,华夏显得空前强大。汉朝为了缓解内部矛盾,把这种强大的力量用在了疆域的扩大上,结果汉朝成了亚洲唯一强大的帝国,华夏文化进一步向各民族区域传播。殷商和周朝统治的区域与汉朝扩大的疆域相比较,无非成了个郡县。淇河卫地在周朝的版图中很是耀眼,很是重要,而到了秦汉,已成了弹丸之地,光辉尽失,已经无足轻重,淇河文化其结局只能是物是人非,一蹶不振。
    西晋从武帝时期就开始分封同性诸王,授予诸王兵权,造成强大的分裂势力,加上贾南风的蛇蝎歹毒,致使八王混战。短短的53年,西晋就崩溃了,此后便是华夏的南北分裂。淇河卫地在连年征战的浩劫之中,哪里还谈得上千古淇河文化,西晋统治下的千古淇河,显得空前萧瑟。
 

    五、绿竹林中汇聚的七贤
    魏晋时期,辉县、修武一带的山阳县竹林中汇聚了竹林七贤,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大都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个人常聚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咐林七贤。”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阮籍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西晋原本就是用阴谋诡计,用血腥屠杀篡夺曹魏的天下,得了天下却又厚颜无耻地大肆宣扬儒家道德,自己说一套做一套,上梁不正下梁歪,搞得整个社会道德标准与实际行动成了两张皮。堪为嵇康、阮籍气节而赞叹!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中喝酒纵歌,他们的文字多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魏晋时期文人的代表。
    嵇康、阮籍、刘伶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朝廷,历任高官,成为朝廷的心腹。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成为朝廷的高官。王戎为人卑鄙吝啬,功名心最强,入晋后长期为侍中﹑礼部尚书﹑司徒,历仕晋武帝、晋惠帝,至八王乱起,仍不失其位。
    晋朝从武帝时期就开始分封同性诸王,授予诸王兵权,造成强大的分裂势力。那些高官贵人,他们极尽享受,政治极端腐败,贪污成风。豪侈有石崇斗富,社会上行为越放荡声名越高,贵族子弟群聚狂饮,散发裸体,对换婢妾,堪称衣冠禽兽!于是鲁褒写《钱神论》讥讽。市面上清谈成风,游手好闲,虚无不做事成了时尚。争夺成性,大封亲属做王,结果引起八王之乱。晋朝对少数民族的压扎比对汉族百姓的压扎更进一步,结果引起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群寇纷纷割据,相互屠杀,十六国大混战前后持续一百三十六年。西晋的灭亡,南北朝分裂局面的形成,首先应该把贾南风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六、历代诗人笔下的淇竹
    南朝(5首)
    唐代(9首)
    宋代(63首)
    金代(5首)
    元代(19首)
    明代(11首)
    清代(15首)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诗词大意。内容太多,略)


    七、瞻彼淇奥诗赋歌绿竹
     1、清代·高遐昌《淇园菉竹赋》
    瞻太行之山隈,访孟门之遗迹。青岩钟灵,苍峪滴液。有水惟淇,流穿林虑之碛,厥汇于卫,会通津海之泻。
    盖商家之故墟,抑康叔之旧址。君子之称,著于夙昔;物产之良,载于史策。犹传其竿耸个个,叶茂丛丛,琅玕缘映,翡翠阴浓。月上兮黄金琐碎,雨过兮碧玉玲珑,风至兮琳琅振响,雪落兮琼瑶启封。枝可引凤兮,干乃化龙。虚中备用,劲节拟芳。受霜雪而不挫,汗简册以流光。传淇澳之秀异,美有斐之辉煌。此竹箭之园,班彪所志;而为楗之用,汉书必记。殆将与樗社之林称,抑且共渭川之种无异。
    曾几何时,遂成榛莽,我行其野,无复清赏。噫嘻!山势纵横,犹是当年之故壤;水声潺湲,依然昔日之余响。何为乎不见此君之清辉,是赖夫有心之培养!
    高遐昌(1651-1716),字振声,号菉园居士,清康熙朝户部给事中、淇县人。晚年被满人讬合齐诬陷入狱,获释后归乡,捐资修扩建了康叔祠、文庙、武公祠等,并扶危济贫,深受乡里敬仰。
    石同勋《琼文华章共欣赏》
    丙戌年阳春,鸡窗伏案,翻阅清康熙年间《淇县志》九卷遗文篇,郭玥的《淇奥绿竹赋》,如一块巨型磁石,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连读数遍,仍爱不释手。扶腮品味,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韵文和散文融为一体的琼文华章。
    康熙戊辰(公元1688年)春,时任淇县令的郭玥,亲赴武公祠参谒。目睹淇园修竹猗猗,祠宇修葺一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金管生华,笔力独扛,不足千言的文章,既写景叙事,又抒情说理。运用犀利的笔锋和暗喻手法,浓墨重彩着力呕歌淇园修竹竿竿铮操和坚贞不拔的品质,实着抒发其对德高望重卫武公的仰慕情怀。全文语言精炼,用典贴切,说理透彻,哲理性强,可谓千古绝唱。
    为飨读者,启益后昆,现将全文抄录于后。为便于阅读和理解,笔者和姚慧明先生加以断句和注疏。由于水平不逮,错误难免,冀希同仁赐教斧正。  
    2、清代·郭玥《淇奥菉竹赋》
    菉竹,《卫风》咏之详矣。汉武取以为楗,寇恂伐以治矢,猗猗者尚安。问夫迨后,与废代见,未暇枚举。康熙戊辰(1688)春,同人谒睿圣武公祠,见修竹复植,绿玉成林,道德美盛,实有以发育之也。仰瞻之下,窃忻慕焉,爰作赋曰:
    繄嘉植之挺异,实大造之钟灵。既虚中以洞洞,复直外而亭亭;睇摇月而影秀,闻 溯风而韵清;枝参天以玉润,叶映水而碧澄。尔乃高节克贞,介操不变,任彼繁华,由伊丽艳。历风霜之交加,阅寒燠之递禅;维终始之相符,备性情之至健;守哲人之端方,淑君子之令善。
    矧夫誉扬睿圣体立淇园,光洆道脉,气滋学源。亲会弁之庄敬,迓重较之安敦。已栽培于膏雨,还煦育于取材为楗,宣力河干。挹幹治矢,角技行间。曾振武于武库,亦底绩于冬官。更有柯亭作笛,员邱为船,藉之调律,需以济川。用和同于两大,何唯即于三山?此长材之肆,应非等于曲艺之一偏者矣。他如湘潭一叶,而称美渭川千亩而得名。苍梧湘妃之洒泪,雷州莱公之再生。平安报于童子,除夕爆乎家庭。莫不表节,致盖保絜效能,慨自养晦,山椒阨穷。樵采同松柏之廉隅,任荆棘之盛霭;抱孤贞以嘉遁,韬素心之不改。即未能标杰江左,承宸翰之褒扬;终惟是高蹈水滨,存武公之丰彩。
    尔时世跻隆古,道重先型。名贤蔚起,古迹推崇。诵《宾筵》以致意,瞻《淇奥》而深情。亟为护持以垂茁,忍听摧折而尽零。于是,引泉灌注,荷插修整;绕以文栏,界以绣埂;沃壤息而胎全,葆枝发而秀逞。岂旦取其幽姿之轶群,尤深契乎傲骨之独秉。
    聆好鸟之载鸣,睹潜鳞之以泳。挂流霞而鸾锦低垂,披湛露而鲛珠下涌。矫然而自异夫尘俗,允矣,无染其孤耸!青缀芳阴,翠结淑景;顾尔独清,令人猛省。乃其品粹圭璋,性蕴冰雪;刚而能通,柔而能烈。春华荣而易枯,夏草盈而倏竭;秋卉芬而旋覆,冬林凋而成列。孰能如斯之峭?旧檀栾雅操奕叶。即有枯荆倒插,大椿永龄;扶桑蔽日,若木凌空;或为致虚之仙迹,或为守寂之禅宗;或则矜奇于遐陬,或则表异于环瀛 ;均无补于敬天勤铭之大道,讵能并夫盛德至善之懿踪。惟孔桧高孑,赐楷模,标圣贤,手泽礼乐熏陶。怀彼千秋之老幹,抚兹万祀之繁条。美哉!后先辉映,鲁卫光照者也!
    于焉聊濡彩笔,漫展银光;敢云掞藻,敬以搴芳;飘潇潇之逸韵,结冉冉之幽香;瑞鹤鸣而绕砌,卿云蔚以穿窗;抒彪芜之陋句,愧云汉之天章;辑琳琅于简册,撷英华于筼筜。
  郭玥,字月玉,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淇县知事,浚县人。清乾隆九年《淇县志》卷九载有他写的《淇奥菉竹赋》。
    3、秋雨《淇园绿竹赋》
    辛卯四月,时过立夏。回望淇奥千古,忆起《诗》中《卫风》。淇水烟翠于故土,绿竹猗猗于淇园;本固性直而有斐,虚心抱节而傲寒。两岸绿玉,青梢凌云;朝歌如画,淇水如诗。探求古淇河之流经,追溯《水经注》之遗迹。拓展弥新,追忆武公之风采;继往开来,回首淇竹之文化。绿染太行,烟雨淇奥,涛接泉水,胜概朝歌。魂遥家乡,水碧山岚毓秀;忆起鹤壁,淇水诗苑钟灵。淇园与翠竹共绿,诗苑伴淇水同春。明月竹影,芬芳淇水之滨;微风寒翠,清香岸边醉人。
    花窝出圣贤,恩泽千秋,两岸人杰扬道德;天赉环诗苑,孕育万代,一方地灵讲文明。淇竹青青,淇水滺滺,历经仰韶龙山之文化,目睹商周更替之风云。持节凌云,扎根沃土,伴太行碧水东流,共淇奥明月春秋。虽无牡丹富丽,但却虚心文雅;虽无松柏伟岸,但却高风亮节;虽无桃李娇艳,但却朴实无华。汤汤淇水万年,瞻斐君子之影;淡淡墨香千古,诗诵卫地之魂。
    帝辛功罪于朝歌,商周开战于牧野。武王胜而帝辛败,周朝兴而殷商亡;殷鉴不远惊来者,纣都朝歌劝后人。风吹淇竹而呜咽,东逝淇水而悲流;离魂飘渺,命终大荒,朝代兴衰千古事,人物魂归身后评。哀生命短暂之须臾,叹理想转瞬而成空。已过千年,时代更新,太行峰翠亭台之远望,犹见朝歌鸟鸣伴鹤舞。登崛起高楼凭栏任观赏,听千载淇奥星语共月吟。
    平复三监之乱,始有康叔卫国。春夏秋冬,风雨朝歌,霜染桑红,雪飞竹青。发布《康诰》,寄托周公殷殷之深情;清正廉明,告诫少弟谆谆之教诲。求殷之贤者,问殷之所兴;人无于水监,而当于民监;以至于万年,惟子孙保民。治理社稷之正道,开创历史之先河;先贤思想之光辉,普照后世之尘寰。
    物换景移,淇竹依然;乾坤旋转,卫国传代。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共伯,始有武公问世。修身明德淇竹绿,武公品德世风清;五十五年重仪表,九十五岁仍勤政;自责君臣常共勉,百采众谏养情操。《诗经》风雅有遗篇,淇奥追思颂歌声。《抑》开亘古宏篇,到此依依莫不远怀武公先哲;《诗》可修身明德,请君品品方知古训皆是正途。淇水诗苑林间漫步,推敲平仄赏风雅;岸边碑廊画里沉吟,咀嚼蕴含歌太平。
    瞻彼《淇奥》,颂武公道德华夏竹文化之源始;览此《硕人》,歌卫女情柔鹤壁诗赞美之开初。庄姜云鬓娥眉朝歌影,齐国远嫁梦断淇河月。试问苍茫大地,谁绘太极淇河美长卷?可记当年少女,一苇淇奥手持钓鱼竿?《竹竿》、《泉水》相思故国家园,《载驰》爱国情洒字里行间。《麦秀歌》、《箕子操》、《宁戚扣角》,曾经淇水忧千古;不知愁,尽贪欢,好鹤失国,终有江山改朱颜。诗歌原本三千,因何唯见风雅颂?卫风岂止十首,不知何篇萎靡音?淇奥秋雨,淇园烟翠,淇竹傲寒更青绿;卫风春风,卫地情怀,卫女争艳尤芬芳。
    太行雾岚美,淇水烟雨翠;取来淇水品香茗,窗外太行赏画屏。淇水滺滺,《诗经》多华章记述,竹文化成就雏形;淇奥伤逝,汉武取淇竹为楗,寇恂伐寒玉治矢。北宋靖康之耻,金人淇园造孽;北都旧产无淇竹,见说淇奥多芦苇。一自武公身去后,猗猗绿竹向谁吟?民俗方言,古庙会忆起《干旄》;运河怀古,思乡曲难忘《河广》。淇河落日殷商到汉朝歌沉寂,卫地萧瑟汉到晋竹林聚七贤。南朝隋唐文人诗淇,卫地苦难五代十国;淇河文化北宋复兴,梦回淇奥南宋金元;淇卫杰胜朱明归汉,清代诗歌又咏当年。两三竿淇奥竹,园中君子文采虚心抱节而摇翠;千万叠太行石,亭外巾帼芳雅倩姿情愫而飘香。 





 

 
     
淇竹文化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