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回首望史河诗河(11—15)
回首望史河诗河(11—15)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7-14 0:43:54

回首望史河诗河(11

  十一、回望宋代年间的淇奥

  北宋(9601127)王朝建立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974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南唐,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辽、金、西夏等国的并存,使北宋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公元1004年、1044年分别与辽、西夏签订了澶渊之盟(位于濮阳西南,黎阳城东古有澶湖)、庆历和议,边境才有了数年的相安无事。内部先后进行了杯酒释兵权,科举增加了殿试,推行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推行新法,都算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北宋存续期间,西边界与北边界为:北部湾-广西西南边界-云南省东边界-西昌-成都-天水-兰州-陕西与内蒙边界-大同-保定-白沟-天津-渤海,西部有大理、吐番诸部,再向西(未接壤)有黄头回鹘、西周回鹘、黑汗,西北有西夏,北部有辽,辽的面积比北宋大得多。

  北宋科举制度使北宋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文学艺术方面名人辈出,出现了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宋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北宋绘画出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清明上河图》中近六百人跃然纸上,由该图画得知,宋代城市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长卷展示了当年汴京的风物。新时代王群先生的《正月》被誉为“今日的《清明上河图》”,《正月》描绘的是浚县正月里的古庙会民俗文化,已是誉满海外,被省里定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北宋年间,千古淇河文化复兴,淇竹文化被文人们追思回忆,光大发扬,文人们感叹人生,记录黄河水患,诉说华夏旱灾,描写田园生活,歌颂淇河卫地风光,聊发感叹,伤怀北国南犯,每每提及淇河卫地,回忆淇奥,相思淇竹。

  端拱元年(988),北宋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1115),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迫使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梁山等农民起义,严重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北方崛起的金消灭了辽以后,矛头直指北宋。公元11252月,金兵分两路南侵。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掠到北国,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泣泪北去,史称靖康之耻,至此北宋灭亡。

  徽、钦二帝被掳,北宋覆灭。当时兵马大元帅赵构正在河北,幸免遇难,于是在应天府南京(河南商丘)即位,后迁行在于临安(杭州),史称南宋。南宋西南有大理,西有吐番诸部的高昌回鹘、喀啦汗王朝等,更西有西辽(不接壤),西北有西夏(不接壤),北有金,北偏西有蒙古(不接壤)。南宋的疆界南部和西南与北宋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南宋初年,金兵一度进到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绍兴九年(1139),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及秦岭以南;澎湖列岛隶属南宋福建路晋江县。

  南宋(11271279)是与大理、高昌回鹘、喀啦汗王朝、西辽、金、西夏、蒙古(元)并存的政权,历史学家让南宋作为那段历史的正统者,其实,辽、金、元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经济、科技发展,对外开放,但军事实力软弱,政治无能,最终因缺乏战略眼光,助元灭金,金灭后北边没有了屏障和缓冲地带,被元一举吃掉。假如诸葛亮在世,绝对会让南宋、金、元相互掣肘,共存更长一段时间,以待时机收复中原,遗憾的是,那时间君昏臣庸,出了秦桧和贾似道。金、西夏、西辽和大理被蒙古(元)直接征服,而高昌回鹘、喀啦汗王朝被西辽征服,吐蕃最终也臣服于蒙古(元)。

  赵构在位初期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也许是想到救回徽、钦二帝后,自己的皇帝就做不成,于是逃至杭州,偏安一隅,不再抗金,并罢免了抗金将领,杀死岳飞。人们把岳飞之死的仇恨记在了秦桧头上,秦桧当然罪大恶极,但他也是受人指使的马前卒。

  金被消灭之后,元军南犯,忽必烈闻蒙哥汗战死,意欲撤军夺取大汗之位,正是南宋反戈一击的好时机,可是南宋权臣贾似道却要与忽必烈议和,忽必烈正求之不得。忽必烈夺取汗位后,再次南犯,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的消息。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杭州,最终灭了南宋,贾似道真是无能误国!南宋残余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童当皇帝,元军穷追不舍,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公元1279319日,南宋残余兵败跳海而死。

  南宋时期,朱熹继承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朱熹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朱程理学,使汉代董仲舒那一套理论更进一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禁锢人们的有效工具,成为压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封建大山,人们被先验论、天命论制控着,生活在让人们窒息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下。朱熹(11301200)之前,宋代还出了几个女诗人和词人,像李清照(10841155)、朱淑真(约1135-约1180),朱熹之后,女子们被压在封建大山的最底层,再没有翻身自由的日子。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多抗金复国之言,传回北方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元好问将辛弃疾词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元好问词被认为“足以追配稼轩”。南宋散文成就较低,远不及北宋。

  南宋时期民间艺术演出兴盛,名叫勾栏瓦舍。当年临安二十几个瓦舍里,约有上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上千或数百个观众在看戏。当年杭州城里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

  南宋政权与金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响。

  《千古淇河诗文化》中引用宋代写到淇河卫地的诗词共计115首,诗人分别是:李至、梅尧臣、刘敞、司马光、苏颂、王安石、王汝舟、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刘章、苏过、程俱、李光、孙觌、张元干、李彭、刘子翚、赵鼎臣、张扩、曹勋、陈允平、葛郯、胡铨、洪适、苏籀、曾丰、杨万里、薛季宣、喻良能、袁说友、朱槔、陈淳、释居简、洪咨夔、魏了翁、陶梦桂、岳珂、白玉蟾、李曾伯、李昴英、卫宗武、萧泰来、许月卿、释文珦、方蒙仲、仇远、方一夔、詹初、路铎、张舜民、周麟之、崔与之、陈造、方回、华岳、练潜夫、项安世、熊禾、赵汝腾、周必大、晁说之、王庭珪、罗愿、范成大、张尧同、林同、戴埴、姜特立、文天祥、文彦博、唐庚、谢翱、刘克庄、徐元杰、华镇、贺铸、傅察、王恽、龚璛、李氏、张舜民、张耒、彭汝砺、宋祁、孔平仲、徐积、石介等。

回首望史河诗河(12

秋雨

  十二、金代淇奥萧瑟的淇竹

  金(1115年-1234年),又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北京),再迁都至汴京(开封),与南宋(11271279)并存。金全盛时期的版土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公元1234年,被蒙古与南宋联合所灭。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南侵,掳北宋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北宋灭亡。金军占领中原以后,在太行山一带滥伐林木烧炭,对淇河两岸林木进行毁灭性砍伐,淇竹遭此重创以后,衰败凋零,加上当时的气候变冷,淇园竹翠景色再不复存,淇奥只剩下零星的淇竹。

  金全盛时期设有五京十九路,分别是:会宁府、上京、东京、北京、西京、南京、中都、河北东、河北西、山东东、山东西、大名府、河东北、河东南、京兆、凤翔、鄜延、临洮、咸平。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淇河卫地归河北西路,河北西路管辖区域为:真定府、彰德府、中山府、威州、沃州、邢州、沼州、磁州、祁州、浚州、卫州、滑州。

  皇统八年(1148),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天德三年(1151),改通州为浚州。明昌五年(1194)八月,黄河大决口,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千古淇河诗文化》中引用金代写到淇河卫地的诗只有5首,诗人分别是:路铎、元好问、王庭筠、蔡松年。

回首望史河诗河(13

  十三、元代华夏文化大融合

  元朝(12061368),公元11271206年,与南宋并存八十年时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9年,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疆域最大时包括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东到白令海峡,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朝鲜东北部,领土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庞大,最强大的国家,从古至今,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国家。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华夏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存,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局面;中华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了中外、中西文化、交通的发展;汉族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版土,加强了对硫球(台湾)的管辖。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大名路。

  元朝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西域)人,三等汉(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人,四等南(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人。民分四等的政策维护了蒙古贵族的特权,对被征服民族压迫和歧视。但投降蒙古贵族的上层汉人仍能得到较高待遇,处于社会底层的蒙古族平民依然是被奴役的对象。元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大元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大元的重要官员。

  元代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除了元曲四大家,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

  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至正年间(1341—1368),浚县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很多汉族的士人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潜心于书画等技艺。在书法家赵孟頫的影响下,元代的士人学习书法多以复古为时尚。元代在中国绘画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灵性和个人抱负。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开启了中国山水画。

  元代各种宗教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佛教获得了元朝相当的尊重,元代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基督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但元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底层蒙古人大多信奉萨满教,其他民族则信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大元后期走向腐败衰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大元内部也在互相征战,加速了大元灭亡的进程。公元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灭。残余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千古淇河诗文化》中引用元代写到淇河卫地的诗共计36首,诗人分别是:马钰、王恽、程文海、元明善、虞集、朱思本、吴镇、王冕、竺仙梵仙、马德华、傅若金、华幼武、许恕、张昱、袁士元、吴景奎、张养浩、杨维祯、龚璛、贡师泰等。

回首望史河诗河(14

  十四、明代淇河卫地的人文

  明朝13681644)为朱元璋所开创。元末残暴黑暗,治河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消灭了陈友谅势力。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后又采取阴谋手段整死了小明王,攻下平江迫使张士诚自尽,接着灭了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后北伐元朝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历经九十七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代。

  永乐元年(1403),明太宗下诏将北平(顺天府)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千米,后期约570万平方千米,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等地设有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公元1662年,南明时期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收归中国版图。

  经历过金、元时期,连年的战争兵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使得淇河卫地人口锐减。洪武三年(1370),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属北直隶省大名府。洪武八年(1375),淇河卫地进行了人口大量地迁入,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入住浚县。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又三次向浚县移民。

  古城黎阳原来位于卫河之西,后成湖泊,只得把城移至浮舟山颠。明代洪武三年(1370),又将城移至浮舟山东北麓。正德五年(1510),增筑城墙,万历年间,重修城墙,挖出了护城河,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四座石桥,把个古城装扮的巍巍严严。城内四条街道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文治阁。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已卯年(1579)始移钟于中心阁。

  弘治十二年(1499),新科进士、浙江人王阳明,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官至兵部尚书的王守仁,因送浚县名宦王越灵柩,曾在大伾山上讲学,后建书院以课诸生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前身本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所建的东山书院。阳明书后来建成了禹王庙。王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犹存,被镌刻于大伾山巅。

  嘉靖三年(1524),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因此事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明代淇河卫地出了个王越,王越在朝为官,可谓心系桑梓。王越爱家乡,多智谋,也曾卫国戍边,功勋卓著,博学能文,长诗善赋,名显一时。但其急功邀赏,结交奸宦,不顾大局,假公济私,是一位历史复杂人物如果论官职,卫贤的赫瀛、孟含霓、孟楠也是明代的高官,王越有文字留于后世,赫、孟他们也有诗文传于后世,而且他们为官清正,官声比王越好得多,孟含霓、孟楠还在浚县卫贤镇建有御赐的恩荣坊。

  明代产生了古典小说《三国》和《水浒》。罗贯中先后漫游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府、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山东临清、东平一带,后来沿运河南下杭州,后又投奔张士诚不得重用,因与老师共著《水浒》被朱元璋捉拿,罗贯中来到淇河岸边家沟隐居,除了继续写《水浒传》,还在淇奥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千古淇河诗文化》中引用明代写到淇河卫地的诗共计22首,诗人分别是:刘基、陈宪章、吴承恩、陈大宾、孙徵兰、魏大本、陈孟懋、施耐庵、王守仁、高尚志、王铎、许赞、吕颛、冯梦龙卢柟等。

回首望史河诗河(15

  十五、昙花一现大顺改清朝

  明末闯王李自成农民军举义,势若燎原烈火,直指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以西安为都,宣布即顺王位,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大顺1644—1646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李自成建立的王朝,建立于1644年,以大顺为国号,共经历一世,一位皇帝。大顺先以西安为京师,随后曾迁至北京,领土一度囊括中原多省。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没有及时对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采取措施,结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廿一,李自成亲率部队攻吴三桂结果失败。四月廿九,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农民军仅在北京驻扎四十一日。李自成最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人杀死。李自成“进京赶考”惨遭失败,这是历史上沉痛的教训,然而太平天国却在南京重滔覆辙,走上了李自成曾经走过的不归之路。

  公元1644170417641824188419442004年都是甲申年。从公元1644年到公元1944年,正好是三百年。公元1944年的甲申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黄炎培那一年也提出了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历史的周期律。以史为鉴,认真接受当年李自成败亡的教训,才能避免甲申悲剧的重演。

  公元1644年甲申年三月到八月,淇河卫地一度成为大顺政权的辖区,李自成派遣马世聪为浚县县令。浚县浮丘山北端,有一处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建的忠烈祠,记录了明末浚县的一段历史。原籍秦中的李化桂惊闻崇祯吊死煤山,身着缟素望北痛哭,发誓要诛杀逆贼。李化桂与刘尚信、刘伟施、王化远、王元祯谋刺马世聪,决心与义军对抗。不想事与愿违,事情败露泄密,李化桂等被处死。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孟夏毂旦,浚县儒学署教谕事举人国之蒲,为昭李化桂所谓的忠臣大义之节,在浮丘山北端的小姑山上建起了忠烈祠,欲令忠臣之节与天地永垂不朽,次年丁丑夏月撰文勒石立碑,记述了李化桂等人阴谋推翻大顺浚县政权被镇压的经过。《忠烈祠碑记》写道:

  天地之悠悠无疆,乾坤之正气,运行于不已;人纪之光照不磨,忠孝之大节,主持于无息。惟正气之恒伸,则专直翕辟;生物之广,则仁敬孝慈;立身之端方,则无容回曲。是故逢、干、夷、齐舍生取义于前,张、许、文、陆及方、练诸公,杀身成仁于后,此皆志士仁人。烈烈志家,报国捐躯殉君者,亦历历有人焉。至于方策所未载,旌章所弗加,而文节之碼碼难掩者,则未有如今日崇奖之□□□□□李公矣。公讳化桂,原籍秦中。刚方正直,取予不苟,以彝常自励,以信惠及民,君子咸悦其德,小人悉从其化,盖磊落不群之义士。值木猴之变,惊闻煤山之音,缟素痛哭,誓诛凶逆,密谋于义绅刘尚信、刘伟施、王化远、王元祯等,同雪不共戴天恨。行将□□□□而义旗直指,长驱于范阳,而锋锐未当,必欲得无礼君王者而甘心焉。不意计泄于细人,反被伪令马世聪先事预防,潜□□□中,立毙杖下,骂不绝口而死。其共事者刘文显、刘襄宸亦次第遇害焉。呜乎,忠孝人之大也,只缘生存死亡之迹未化,则□□□轻若秋毫矣。公以微员,而倡大义于天下,欲剪逆闯之凶暴,不忍求生以害仁,则四方皆知君父之遗憾宜雪,而利害□□□□□柱而纲常之范围也。贼虽未讨,此贼可讨之公愤,已凛凛于千载之下;事虽未成,斯事当成之大义,亦昭昭于天壤之间。□□□□临于浮丘之上,淇奥之旁,如公等所为,可以无愧于臣心矣。愚故择地于王公祠之左,建祠忠烈,为文纪序其略,而□□□□□国典之未备,实欲令忠臣之节义与天地同垂不朽焉。

  顺治初年(1646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雍正三年(1725)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所请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顺治六年(1649),浚县中心阁毁于大火,只剩下下部的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重修后的文治阁四个大门分别题额: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文治阁成为浚县的标志。遂有民谚:“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

  《淇县志》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淇县令赵之屏为修复武公祠,曾重新栽植过淇园青竹。清康熙年间户部给事中、淇县人高遐昌写有《淇园菉竹赋》,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淇县知事、浚县人郭玥写有《淇奥绿竹赋》,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再看到淇竹了。

  《千古淇河诗文化》中引用清代写到淇河卫地的诗共计57首,诗人分别是:雍正皇帝胤禛、琅缳山樵、田兰芳、周亮工、汪士慎、李筠仙、赵之屏、乾隆皇帝弘历、蔡振丰、车云、孙衣言、杨晋、林则徐、高遐昌、郭玥、马秉德、高鉴儆、赵之屏、黄中明、蔡士元、刘玉瓒、程淓、刘余锡、李湘润、王芝、朱陛鹓、彭定求、刘德新、晁公溯、陈傅良、黄公度、林孝雍、于慧、宰廷俊、吴世贤、郑燮、戈涛、柯劭慧、李超琼、吕法曾、商景徽、王闿运、王梦兰、劳之辨、姚鼐、查慎行、孙宜孙等。





 

 
     
回首望史河诗河(11—15)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